崔燕华
摘要:红枣缩果病是阿克苏地区红枣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为了筛选出高效防治红枣缩果病的药剂,有效控治阿克苏地区红枣缩果病的发生及危害,选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6种常用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0%乙蒜素、50%氯溴异氰尿酸可作为当前阿克苏地区防治红枣缩果病的主打药剂。
关键词:红枣;缩果病;药剂筛选;防治效果
目前,阿克苏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之一,红枣产业已成为阿克苏地区农民致富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林果业面积的逐年扩大,有限的耕地面积使得果棉、果粮、果蔬间作成为现实,农作物布局的改变、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田间食物链结、生物群落、传染源、传播途径等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并呈加重发生趋势,枣树病害尤其是枣果病害的危害不断增加。枣缩果病是果实病害中发生最早、危害期最长的病害,该病在阿克苏地区普遍发生,且在局部地区发生比较严重,已对红枣产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筛选出高效的防病药剂,科学防控该病的发生与危害,对于阿克苏地区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枣缩果病危害枣果首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不规则病斑,受害果皮出现水渍状、土黄色斑,边缘不清,后期果皮变为暗红色,收缩且无光泽,果肉病区由外向内出现褐色斑,果柄变为褐色或黑褐色,导致病果提前脱落,对红枣品质及产量均造成较大的影响。该病害发生以点片居多,一片枣园往往有几株发病比较严重,一株枣树往往几个枝条发病严重。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生理因素、虫害影响及作物布局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当气温达28℃时,若遇到阴雨或夜雨昼晴天气,此病就易严重发生。目前,国内所开展红枣缩果病防病试验的药剂选择侧重点不同。从已有研究结论及实地观察以及防治实践可以看出,阿克苏地区红枣上的缩果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但针对细菌性病原对阿克苏地区枣缩果病进行药剂筛选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以阿克苏地区发生的红枣缩果病为研究对象,收集針对细菌的各类防病药剂,筛选高效防病杀菌剂,通过选择杀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在田间进行药剂防控试验,最终筛选出有效防治阿克苏地区红枣缩果病的杀菌剂,为阿克苏地区红枣缩果病有效的防控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依干其乡8大队3小队,面积20hm2左右,枣树品种为骏枣,树龄8年,平均冠幅2.5m,枣树株行距1mX2m。该田红枣缩果病连续多年发生较严重,发病高峰期病果率达37%-58%,落果率35%以上。
1.2供试药剂 选取6种防治细菌性病害常用药剂用于试验:80%乙蒜素、46%氢氧化铜、72%农用链霉素、50%氯溴异氰尿酸、99.9%百菌清和40%氟硅唑,具体见表1。
1.3试验方法 在田间以3行,每行7株树为一个小区,每小区固定选取3株树为调查对象,每种药剂设置2个重复,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共14个小区,每种药剂处理之间设置保护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病情调查以果吊为单位定果调查,每棵树按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别随机选取2枝果吊,记录每一果吊病果率。统计各小区病果率、病情指数以及各处理的防治效果。红枣缩果病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2。试验于枣果发病初期(7月25日左右)进行第一次喷药,选择晴朗无风天气,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全株喷雾,确保上下均匀,喷药之前按所设计小区调查病害发生基本情况,作为基础病情,喷药后7d、14d分别调查病情;统计一次喷药后7d、14d的防效;第一次喷后14d进行第二次喷药,二次喷药后7d、14d再次分别调查病情,统计二次喷药7d、14d的防效。
2.结果与分析
2.16种药剂处理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比较 通过田间调查及数据汇总,各药剂处理在一次施药后7d、14d及二次施药后7d、14d的平均病果率均呈现出递增趋势,说明病菌仍在继续发展蔓延,但与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的病情发展明显较慢,说明所试药剂对红枣缩果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未能完全杀死病菌。从8月22日最后一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80%乙蒜素、46%氢氧化铜、72%农用链霉素、50%氯溴异氰尿酸、99.9%百菌清和40%氟硅唑平均病果率均低于对照51.6%的平均病果率(见表3);其中50%氯溴异氰尿酸和80%蒜素平均病果率最低,分别为12.6%和14.4%,其次是40%氟硅唑和46%氢氧化铜,平均病果率分别为29.5%、32.9%,而72%农用链霉素和99.9%百菌清对红枣黑斑病的防治作用较其他药剂最差。病情指数方面,各处理药剂药后4次调查的病情指数也呈递增趋势,且对照的增幅最大。药后最后一次调查的病情指数统计结果显示了与病果率基本一致的病情变化,对照及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大小依次为:对照(61.4%)>80%乙蒜素(17.5%)>50%氯溴异氰尿酸(20.3%)>40%氟硅唑(36.7%)>46%氢氧化铜(46.4%)>99.9%百菌清(48.4%)>72%农用链霉素(53.2%)。
2.26种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比较 对各药剂处理调查表明,各药剂处理在一次施药后7d、14d及二次施药后7d、14d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对红枣缩果病均有一定防效,但防效呈递减趋势,说明施药后病情仍在发展蔓延,各药剂均不能完全控制病情的发展,但各药剂的防效有明显差异(见表4)。从最后一次调查结果来看,80%乙蒜素、46%氢氧化铜、72%农用链霉素、50%氯溴异氰尿酸、99.9%百菌清和40%氟硅唑防治效果分别为75.69%、37.25%、12.35%、67.65%、23.14%和40.00%。其中80%乙蒜素防病效果最好,50%氯溴异氰尿酸次之。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6种药剂的田间防病效果表明:作为植物源农药的80%乙蒜素防病效果较为理想,防效为75.69%,50%氯溴异氰尿酸次之,防效为67.65%。在当前针对阿克苏地区红枣缩果病的防治研究较少,生产中有效控制该病发生较难的情况下,2种药剂可作为当前防治阿克苏地区红枣缩果病的主打药剂相互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3.2讨论 药剂防治仍是目前预防及控制红枣缩果病爆发与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所有田间供试药剂中,72%农用链霉素和75%百菌清的防效最差,可能是因为2种药剂在实际生产中被长期使用而导致红枣缩果病菌对其产生抗药性所致。50%氯溴异氰尿酸是一种速效、持效期长、广谱型杀菌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80%乙蒜素是仿生植物源杀菌剂,低残留,污染小,但最终防治效果最佳。以上2种药剂均可以有效防治红枣缩果病,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