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研究

2017-05-12 17:31任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融资担保发展趋势战略

任康

[提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演变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拼图”,而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随之而来。本文扎根经济发展普遍理论,对中国农业融资担保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采用战略管理分析框架,对行业未来趋势进行诊断,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融资担保;发展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5日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关注“三农”问题。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融合作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手段。在这一主题之下,资本匹配将成为农业发展完整辅助体系中重要的一块拼图。

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农业部《关于推动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通知》都曾明确指出要加强金融服务对“三农”发展的支持。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发展融资缺渠道、缺经验、缺信用,需要通过融资担保的形式对农业融资,尤其是有需要的首次融资,进行中介服务,通过融资担保公司的专业服务,对农业发展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其信用进行评估,并通过其既有渠道为有前景、有技术、有资源的农业项目融资,扶持项目发展。

二、历史沿革

担保是指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担保法上的担保,又称债权担保、债的担保、债务担保,是一个总括的概念,内涵丰富,外延极广。它是一种承诺,是对担保人和被担保人行为的一种约束。担保具有从属性、自愿性、或然性、产权性和变价性的特点。

当前,我国担保机构形式较多,政府与民间主导共存。一般分为以下三种:(1)政策性担保机构。特征是地方政府或者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控股或者控制最大股份,董事会和日常经营由政府主导,经营上以推动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非盈利性质;(2)商业性担保机构。特征是由企业或者个人出资或者占主要股份,董事会和经营由企业或者个人控制,追求利润最大化,具有商业性;(3)再担保机构。利用自身的信誉和能力为担保机构提供信用增级和担保业务风险分担的机构。

我国担保机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1993~2000年,探索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属于探索前行,整个担保行业发展缓慢,担保公司少,股本机构主要由政府出资;(2)2001~2010年,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快速发展,担保行业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的介入,整个行业呈现快速发展,同时无论从政策法规、风险控制、业务管理、行业准入等方面均日趋完善,但相关行业问题也充分的暴露出来;(3)2011~2014年,进入完善阶段。随着七部委《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暫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各地融资性担保公司整顿工作普遍展开,担保行业步入规范运作、科学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随着相关规范性指导意见出台,整个行业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和差异化发展阶段;(4)2015年以来,高度重视阶段。2015年8月13日,经李克强审批,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系统规划了通过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国家、省(市)地方各级相继出台政策,反复强调融资担保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农业融资担保面临的宏观环境

(一)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农业融资担保发展。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而融资担保,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一环;次年底,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作出了“发展融资担保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批示,对于融资担保给的定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国发[2015]4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明确支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融资担保公司发展,并责成各级政府予以大力支持;早在2010年,银监会就曾联合7部委颁布了银监会令2010年第3号《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对融资担保公司的设立终止、业务范围、业务经营、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范了融资担保市场的秩序,为行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经济转型期带来融资压力。2015年,中国GDP 67.67万亿元,增速6.9%,排名世界第二,GDP增幅25年以来首次低于7%,随着实体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中国开始面临经济改革压力,“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吹响了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的号角;在实体经济改革的浪潮中,第一产业作为当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相当比重的一大产业仍有巨大的潜力尚未发掘出来,与农业转型发展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将与之伴随带来一波新的发展周期;与此同时,融资担保作为农业发展最为匹配的金融服务业之一,农业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其在资金服务方面的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在经济环境方面,融资担保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宏观经济变革需要金融服务支撑的利好,也有企业资产结构变化导致对担保业务需求减小的威胁。

(三)全社会农业融资意识增强。全国农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带动融资意识增强。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农民知识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国家金融知识普及的不断加强,我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具备金融知识,并尝试采用各类型的融资方式来帮助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民开始利用融资,尤其是普惠金融,为自己抓住政策窗口,利用外部条件,及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

(四)农业融资技术不断升级。随着行业规范的不断出台,基于银担合作的金融产品技术不断升级,越来越多融资成本低、投资风险小的金融产品技术不断涌现,使农民能够有更加丰富的融资选择;同时,在金融产品技术之外,互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融资担保过程中需要的产品体现形式、资产资质审查等环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帮助投融资双方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投融资的全流程,提升产品可用性和便利性。

四、中国农业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担保行业的蓬勃兴起,国内担保行业也步入了上升期,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数量迅速增加,资本实力不断增强。从全国担保机构数量来看,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7,898家,在保余额2.74万亿元,其中融资担保在保余额2.34万亿元,担保行业对于促进资金融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全国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统计看,截至2013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资产1.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总注册资本金快速地增长,体现了我国担保行业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

(二)新增承保规模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不断增强。2013年新增担保2.39万亿元,同比增加3,017亿元,增长14.5%,其中新增融资性担保2.05万亿元,同比增加2,448亿元,增长13.6%;2013年末在保余额2.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833亿元,增长23.1%。其中,融资性担保在保余额2.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24亿元,增长22.2%。

2013年度担保业务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20.9%;成本收入比89.6%,同比减少6.0个百分点;缴纳营业税及附加23亿元,同比增长41.6%;缴纳企业所得税46亿元,同比增长25.7%;实现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35.6%,担保机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三)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逐步提高。制度建设逐渐规范和成熟。目前,我国担保机构均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担保业务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公司委托放款内部操作流程》、《担保业务操作规程》、《在保项目保后监查记录工作基本流程》、《担保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借款担保业务内部流程》、《担保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此外,公司在日常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制定了《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关于公司资料备份的管理办法》、《印鉴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等。

五、中国农业融资担保未来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一)调整经營模式,提升业务质量。调整经营模式,提高工作质量和监管要求。企业要从数量模式向质量模式转变,给项目经理安排合理的工作任务,留出足够的时间做好保前尽职调查工作和保后监督检查工作。深入支持涉农项目,对服务区域内涉农重点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降低担保费收取标准、免收保证金等予以扶持。深入服务区域内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展涉农担保业务,实实在在服务“三农”,提升企业社会认知度。

(二)拓展信息渠道,建立沟通机制。建立与同业、银行、小贷企业内部沟通交流渠道与机制,及时把握当下市场风险热点信息。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区级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力争得到更大的认可度。积极与行业协会保持信息畅通,加强对支持“三农”客户、小微企业的信息报道和宣传,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认知度。加强企业网站建设,积极宣传推荐企业,及时发布企业各类信息、服务宗旨、业务品种,提升企业行业形象,推介企业各类业务。积极与各乡镇对接,宣传企业作为涉农政策性担保企业整体情况,宣传企业涉农担保产品类别。

(三)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控制。继续加强制度化建设,全面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制度,以企业战略为核心,以宏观形势为导向,以业务流程为链条,丰富完善企业治理的制度体系。加强内部培训培养制度,重视内部培养,加强人才粘性。加强执业能力培训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在工作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拓展新理念。

(四)重视负债规模,把控经营风险。树立控制负债总量的管理理念,将判断企业合理的总资金需求作为评审评价和审批工作的重要结论之一,要梳理和归拢客户的多头负债,一旦确定了担保贷款已经满足了客户的正常资金需求,则要求客户承诺不擅自增加负债途径和数量,并依法将擅自向外增加负债作为提前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写入委托保证合同和抵质押合同中,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对于一定额度的项目,将走访客户的上下游、同行作为评审工作的规定动作,将上下游、同行对客户的评价纳入评审报告的内容。要对客户的账户资金做持续的监控,从企业异常的往来账和现金流中发现民间借贷和多元化经营的端倪。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光辉.农村产权资产融资担保方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8.

[2]刘中杰.论我国农村融资担保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3.1.

[3]蒋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融资担保发展趋势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关于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