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2017-05-12 16:47范春明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关怀成因分析

范春明

【摘 要】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不是一种好的行为,作为教师不能忽视,要仔细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它。本文将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讲话等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对策;关怀

课堂问题行为的代表性含义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其操作性定义,涉及以下几个因素:

1.频率——此种行为是否经常发生;

2.维度——此种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面有多大;

3.强度——该种行为对个体及他人的干扰到了何种程度;

4.时间——该种行为持续了多久。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还会受到时间、空间、事件性质、环境气氛、个人好恶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专家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产生一种“病原体传染”现象,这种现象会蔓及全班,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如何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判断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此,我对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4、11两个班共11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课堂里,20%至30%的学生有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或活动过度等等。

一、课堂问题行为类型分析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问题行为的效果上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会直接扰乱课堂秩序。例如,打骂、推撞、追逐和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口出怪音、敲打作响、作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不遵守规定、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这类课堂问题行为经常会令任课老师头痛不已。

有些课堂问题行为虽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却也会妨碍该学生本人的学习,同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做白日梦等注意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胆小害羞、不与同学交往的退缩行为。这类问题行为就如河中的暗流,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可潜在的危险却很大。

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和长期观察知道,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单一的一种原因,而是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

1.学生身心发展因素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的不适应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细分之,有以下四种情况:

(1)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2)学生的性别特征。在中学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3)学生的人格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也有联系。例如,内倾化的人格,常表现出抑制退缩行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强,易受暗示。而外倾化的人格,则喜欢交际,迎合热闹,胆子较大,善于获取新事物,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4)学生的生理因素。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另外,还有些学生的过度活动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造成的,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更注重关怀,帮助他们掌握控制冲动的方法。

2.教师的教育失策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而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看成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教学不当。这是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教学不当可以引起课堂问题行为,这一结论已经在布罗菲和普特南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2)管理不当。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缺乏耐心,滥用惩罚手段。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做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原体传染”效应。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问题行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实践证明,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3)丧失威信。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师是很难管好课堂的,丧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教师威信下降。一般说来,以下行为的教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丧失威信:业务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好,上课没有激情;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上课懒懒散散;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向学生许愿,但总是不兑现;缺乏爱心,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刚愎自用,缺乏自我批评精神,明知错了,也要强词夺理;带有偏见,处事不公等。

3.外界环境因素

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班级人数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教学环境的温度和色彩等环境因素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父母不和、经常打闹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纪律往往较好,教师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也较少;而人数较多的大班中,因单位面内人口密度过大,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相对受到他人挤占,这往往成为诱发学生好动争吵和产生破坏课堂纪律行为的一个主因。

三、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我校一线教师常聚在一起讨论,“学生在课堂上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应该怎么办?”教师们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对此进行了总结归纳,现撰写出来,希望能够达成共识,同时对不妥之处进行商榷。

1.心理学角度的应对

(1)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学业的成功,通常会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增强自信,降低挫折水平,从而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2)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教师需要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与规范,即课堂规则,并依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课堂行为标准确立起来之后还要及时巩固,必要时还要予以修正。事实表明,确立课堂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地避免学生“限度检测”,最大限度地实现检测结果的公平公正的方法。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适应不良等。尤其要关心“后进生”,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4)进行心理辅导。适时合理疏导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2.教育学角度的应对

(1)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课程。对现有课程的顺序,约有 31%的学生对现行课程的设置是不满意的;同时,研究发現,97%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在下午或上午、下午最后一节,因此科学地安排课程以适应学生体内生物钟节律的特点,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提高教学教学水平。教师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即搞好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保证教学活动的流畅性。

3.管理学角度的应对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

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一行行列队轻轻走入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一旦形成了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

(1)认真监控。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

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课外书或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适当惩罚。

(3)灵活地运用奖惩手段。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写说明书,表演节目等。

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手段不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

四、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启示

可以说,教学活动千姿百态,学生发展千变万化,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没有一成不变的灵丹妙药。在处理和解决课堂问题行为中应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既要注意学生问题行为形成的诱发性因素,又要关注当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上,笔者深感有许多问题处理起来并非易事,下列观点是教师的一种误解:

(1)以为课堂中学生愈安静,学习效果愈好。事实上课堂是否安静与学习效率并无因果关系,因为学生的学习有各自不同的类型和喜好。

(2)以为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教师命令的服从上。事实可能恰恰相反,现代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学生以及教师自身良好、高超的教育教学素质上的。

(3)以为学生的行为即代表学生的品性。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其行为是多变的,不稳定的;以学生一时的行为而推定学生的品性是教育的大忌。

学生是可以教育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身上存在课堂问题行为就一棒子将其“打死”,或者长期没有改变就放弃他,一定要尽心尽责,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哪怕所教育的学生只有一点进步,也是教师的成功。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你不做,成功的概率一定是零;你做了,成功的概率就在零和一百之间。

【参考文献】

[1]李 维.课堂教学技能[M].贵州人民出版社

[2]苏丹兰.课堂纪律管理刍议[M].北京真源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

[4]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杭州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关怀成因分析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回头潮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