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写下的游记名著

2017-05-12 15:02慧楠
月读 2017年5期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

慧楠

徐霞客为何会放弃功名而选择探索自然?

提起徐霞客,我们立刻会想到他的名著《徐霞客游记》。这部用日记体写下来的著作不仅是我国地理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而且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书中关于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广泛而深入的考察记述,尤其具有科學价值,是世界最早有关这一研究的宝贵文献。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我国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

徐霞客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家庭。先世科举成名,有很深的家学渊源,祖上留下了不少藏书。徐霞客也是天资聪慧,“童时出就师塾,矢口即成诵,搦管即成章”。他的文章和诗虽然写得好,但和一般读书人的志向不同,他自幼便对诵读经书、写八股文应试科举不感兴趣,而是好奇书,喜欢读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他通过“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搜古人逸事,与丹台石室之藏”,而产生了旅行考察的愿望。正如他自己在《游嵩山日记》中所说:“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

慕尤切。”

徐霞客之所以能摒弃功名的道路,将毕生献给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母亲的支持分不开的。

徐霞客生活的明朝后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新陈代谢的气氛,孕育着新兴市民阶层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这在江南五府(苏、松、常、嘉、湖)尤为突出。在东南地区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这种生产关系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详细地、深刻地了解各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探索自然规律,成为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迫切要求。于是,一些思想开放、勇于探索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以八股文应试已完全脱离实际,他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社会需要的生产技术总结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像编著《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和撰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而稍早于徐霞客的王家谟写的《北山游记》,通过观察描述北京西山不同高度的地理景观,表达了自然界是一个互相影响协调的整体这一观点。这些对徐霞客都有着深刻的

影响。

加之,徐霞客生活的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白热化,他家乡附近的无锡就是东林党人最初讲学的地方,他的许多朋友都是东林党成员,有些人被宦官集团迫害致死。徐霞客无意仕途,也是对朝廷的失望和对腐朽统治者无声的反抗。

除了社会因素外,徐霞客一生能够献身山水,也得益于他的母亲。《论语·里仁》中孔子说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认为这是子女孝顺父母应尽的职责。但徐霞客的母亲思想开明,她得知儿子要去旅行时,表示了坚决的支持。当时,徐霞客的父亲已经去世,只有母亲健在,徐霞客自幼受到儒家教育,只身远游,心中难免有顾虑。他的母亲了解到儿子的心思之后,就对他说:“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怎么能够为了母亲的缘故就留在家里,这和圈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辕里的小马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她亲手为儿子打理行装,鼓励儿子旅行。特别是在徐母年迈之时,为了打消儿子的顾虑,她硬要徐霞客陪她到附近的荆溪和句曲游览,并且兴致勃勃地走在前面,以显示自己身体仍很健康。根据当时人的记述,徐母这样鼓励儿子出游,是感觉到他有与众不同的志向和见识,所以才下决心让他“周览名山大川,以阔大心胸,增广见闻”。徐母还嘱咐儿子:你游览时,要作好详细的记录,回来拿给我看。应该说,《徐霞客游记》的写成,也和徐母的这句话有很大关系。

徐霞客的旅行考察经历

作为旅行家的徐霞客自20岁(1607)游太湖开始,到54岁(1640)从云南抱病回家为止,旅行持续33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大致以崇祯九年(1636)为界。

前期约29年,除江苏外,他还到过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陕西、山西、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市。徐霞客去这些地方主要是向往名山胜迹。他先后游览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白岳山、黄山、武夷山、九华山、庐山、嵩山、太华山、太和山、罗浮山、盘山、五台山、恒山等,其中黄山、天台山、雁荡山还去过不止一次。这个时期徐霞客每次出游的时间都不长,一般是两个月左右,少则十天半月,多是在春天或秋天。从《徐霞客游记》的内容来看,此一时期的旅行侧重在搜奇访胜,对山川地貌和水道源流等的观察探索较少,在地理学上的贡献不如后期大。以游记的数量而言,总共只有五万余字,只占现存游记(包括诗文)的7%。

崇祯九年,徐霞客开始了西南之行,这是一次“万里遐征”,也是后期唯一一次旅行。对此,他是早有计划的。泰昌元年(1620)当他启程去福建九鲤湖时便说:“余志在蜀之峨嵋,粤之桂林及太华、恒岳诸山”,并以“蜀、广、关中,母老道远,未能卒游”,引为憾事。此时,徐霞客的母亲已经去世,长子、次子也都完婚,已无家事之虑的徐霞客开启了这次行程。这次出游,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探索远方山川地理的情况,并详细描述地理现象,探讨某些自然规律。徐霞客从浙江、江西经湖南、广西,由贵州入云南。在云南,他还想去缅甸,后经友人劝阻而终止。崇祯十三年(1640),他在大理鸡足山得病,不久回到家中。由于长期辛劳跋涉,体力衰竭,徐霞客在家卧床疗养半年不见好转,翌年便逝世了。

《徐霞客游记》的特点

徐霞客在世时,由于长年在外考察,毕生的考察记录还未来得及整理。也就是说,徐霞客去世时,这部“游记”还是手稿,没有编订成卷,只有一些传抄本流传民间。然而,不幸的是,徐霞客去世三年后,清兵入关南下,并在江南地区大肆屠杀,江阴一带是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徐霞客的长子徐屺和亲属多人都死于战乱;“游记”的手稿也大多散佚。经过后人的不断努力,对先后访求残存的手稿加以整理,增补校订,直到徐霞客去世135年后,才第一次有刻本问世(清乾隆四十一年刻本),并定名为《徐霞客游记》。当然,其中还有些残缺的部分,恐怕永远也无法弥补了。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内容广泛而丰富。《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字数最多的游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说:“游记之夥,遂莫过于斯编。”它的内容涵盖了自然和人文两大类,作者关注面十分广泛,记录的內容十分丰富。自然方面,像风景名胜、大山大河、岩石洞穴、气象气候、动物植物等,都是他探讨的对象。人文社会生活方面,像文物、碑刻、年节、民俗等,也都是他感兴趣的内容,并记录在书中。

第二,描写详尽而细致。徐霞客写游记,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有针对性的全面记录。像他对大理石的记录详到花纹、尺寸和位置;对蝴蝶树则详记了其位置、花和叶的形态、开花的时间,并“折其枝、图其叶而后行”;记少数民族妇女的装束,详载发型、发辫的多少、盘垂方式、巾帽使用等。这些都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第三,记录真实而可信。徐霞客在日记中所作的记录,都是他经过实践而得出的认识、体会和感想,因此是十分真实的,这也是学者将《徐霞客游记》看作是科学文艺作品的原因。

第四,结构完整而精细。《徐霞客游记》的内容可以分成四部分——正文、小字夹注、专条附记、有篇名的专文。正文是该书的主体。以时间为经,行程为纬,按日系事,步步展开,引人入胜。后三者范围不同,规模各异,对重要问题层层展开,进行横向解剖。小字夹注多为解释性内容;专条附记是正文的发展或补充,是徐霞客写的学术札记,内容多涉及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心得,或相关的地方史事,文字详略不一,附在相关日记之后,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少数专文冠以篇名,是对该地区的专题研究,附在相关地区之后,如《永昌志略》《丽江纪略》等。

《徐霞客游记》的现代价值

首先,《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科学文艺作品,其核心还是科学性,它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举例而言,书中研究了我国的地貌水文,正确指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纠正了一千多年以来按照古籍《禹贡》说法,把岷江作为长江上游的错误观点。在西南地区,徐霞客用了三年时间对石灰岩地貌和岩石性质进行深入考察,正确描述了石灰岩的各种特征,并将观察的现象做了分类和整理,记录在书中,这是前无古人的。徐霞客在这方面所作的科学贡献极大,比起欧洲1774年爱士培尔、1858年罗曼对石灰岩进行的考察,要早二三百年,而且他对钟乳石、石灰岩地貌成因的分析,也与今天基本符合。书中还记载了火山现象与地热资源。徐霞客在云南腾冲附近发现了火山遗址,他到打鹰山附近考察,并在那里看到了丰富的地热资源。今天看来,对地热资源的考察是极具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此外,书中对我国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气象也作了非常认真的探索和科学记载。还需指出的是,徐霞客在旅行考察中,不仅通过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还运用与建立了很多正确的地理方法,比如注重数据的描述记载方法,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对比分析、采集标本的方

法等。

其次,《徐霞客游记》记录了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历史的差异而形成的各种民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在生产风俗方面,书中反映了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各地职业特点,居民的职业选择与当地的物产有着天然的联系。像浙江临安县的内外楮坞村多产楮树,因而“家家以楮为业”。书中还记录了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广人稀,而实行轮作制的特殊风尚。在节日风俗方面,书中所述除常见的元旦放爆竹,元宵观灯,端午挂蒲艾、喝雄黄酒,重阳登高外,还记载了一些边疆地区的特殊风俗。像元旦祭天,云南丽江“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每一处祭后,大把事设宴宴木公。每轮一番,其家好事者费千余金,以有金壶八宝之献也”。可见其特点是时间长、礼节隆重、花费多,还要向领主献上宝物等贡品。在衣食住行方面,书中则记述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服饰、各地的特色食品、各地的住宅建筑与居住风俗、西南地区特殊的交通运输等等。

第三,《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游记一般是由游者所到、所见所闻、所感三种元素构成的。其中所到是游记的骨架,所见所闻是游记的血肉,所感是游记的灵魂。《徐霞客游记》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一般先叙述日期、天气,然后叙述所到之处、所见景物,最后才抒发自己的感情。徐霞客不是为了日记而写日记,而是在所见所闻后,自然而然地抒发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真实想法,加之其自幼便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使他能够用简洁流畅、生动形象的文字,将大自然美好的面貌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于是他的游记成为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就说:“《游记》乃千古奇书”,“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可见古人对这部书的评价之高。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作为旅行家的徐霞客那种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徐霞客在旅行考察中,主要靠自己的徒步跋涉,偶尔乘船,很少骑马。有时还要背着自己的行李赶路。他所到的地方,又多是一般人足迹所不至的。登危崖、攀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行丛林绝径,有时真是出生入死,更常常要忍饥挨饿,至于人事的挫折,如遇到强盗,断绝粮食,就更不必说了。特别是他晚年西南之行,连续三年多的时间,出入丛山峻岭之间,确实历尽人间艰险。但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每当一天行程结束,他总要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到了晚上还要在危垣破壁之下,点起油灯写作,即使露宿山野之时也不中断。了解徐霞客的这些经历后,我们在读他的游记时,定会被其坚定的毅力,以及顽强的意志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决心所深深

感染。

猜你喜欢
徐霞客游记
Right to Roam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游记
超市游记
徐霞客志在四方
徐霞客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