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生, 张艳涛
(湖北省地质局 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 武汉 430051)
武汉地铁岩溶勘察主要方法及重难点分析
樊永生, 张艳涛
(湖北省地质局 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 武汉 430051)
地铁岩溶勘察有别于常规的勘察,主要在专项勘察阶段进行,采用综合地质调查、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和室内试验等勘察方法和勘察手段,重点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界线、岩溶发育规律、水文地质条件、软—流塑状红黏土分布特征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等,为岩溶处理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以防止岩溶地基失稳及岩溶塌陷对地铁施工和运营的影响。从武汉地铁岩溶地质勘察工作重点与难点、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武汉地铁岩溶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地铁;岩溶勘察;主要方法;重难点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铁已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名片,而武汉地区独特的工程地质条件给地铁建设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武汉主城区分布有几条近东西向的灰岩条带,地铁线路不可避免地多次穿越灰岩条带,存在塌陷的可能性,严重威胁地铁施工和运营安全,因此对岩溶区段进行岩溶专项勘察和评价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文通过武汉地铁岩溶专项勘察过程的一些经验积累来探讨地铁岩溶勘察的主要方法和重难点,供今后借鉴。
1.1 地形、地貌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东丘陵山地的交接地带,具明显的丘陵—平原地形特点。主城区地形较平坦,以岗状平原及平坦状平原为主,总体地貌形态由剥蚀堆积垄岗区(长江Ⅲ级阶地)过渡为冲洪区(长江Ⅰ级阶地)。地面标高一般在21.6~26.8 m之间。
1.2 岩土结构特征
武汉地区主城区岩土特征总体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长江Ⅰ级阶地地貌区,上部分布第四系全新统软—可塑状一般黏性土、砂性土,覆盖层厚度一般30~60 m不等,具有典型的上土下砂的二元结构特征;第二类为长江Ⅱ-Ⅲ级阶地地貌区,上部分布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可塑—硬塑状黏性土、碎石土,覆盖层厚度一般12~30 m不等,下伏志留系—白垩系基岩,缺失侏罗系地层,基岩分为可溶碳酸盐岩和非可溶碎屑岩。区内可溶碳酸盐岩分布于向斜的核部及两翼,向斜核部可溶岩一般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地层,局部分布观音山组(T1g)及陆水河组(T2l)地层;两翼可溶岩则由石炭系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C2h+c)及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地层组成;二者之间由二叠系上统及下统孤峰组(P2、P1g)非可溶碎屑岩条带隔断。
受构造控制,武汉市城区下伏基岩走向呈近似东西向,自北向南分布有四条横跨长江近东西—北西西向灰岩(可溶碳酸盐岩)条带[1],其余为零星分布,见图1。
(1) 北部:岱家山—谌家矶—蒋家墩—武汉钢铁公司条带。东西长约17 km,南北宽约0.8~2.8 km。
(2) 中部:汉阳邹家湾—十里铺—龟山—蛇山—珞珈山—八蝶山条带。东西长约53 km,南北宽1.5~2.0 km。
(3) 南部:蔡甸—陶家岭—建港—陆家街、武泰闸—南湖—关山—豹子獬条带。东西长约58 km,南北宽0.5~5.0 km。此带历年发生多次岩溶地面塌陷[2]。
(4) 主城区以南:后官湖—沌口—青菱湖—汤逊湖—佛祖岭、余家湾—大花岭—西坝—流芳—鸭儿湖条带。东西长约60 km,南北宽约4.0~8.5 km。此带历年发生多次岩溶地面塌陷。
图1 武汉市区碳酸盐岩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carbonate rock in Wuhan
1.碳酸盐岩分布区;2.北部碳酸盐岩条带;3.中部碳酸盐岩条带;4.南部碳酸盐岩条带;5.主城区以南碳酸盐岩条带。
灰岩条带多埋藏于第四系覆盖层之下,某些地段兼有碎屑岩覆埋,岩溶类型为覆盖型或埋藏型。岩溶发育类型主要有溶隙和溶洞,发育方向和强度受层面和构造控制,多沿陡立层面垂向呈溶隙发育,水平向连续性较差[3]。总体属弱—中等发育。
已建和在建以及未来规划的多条地铁线路都不可避免地穿越以上灰岩条带,存在不同程度的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地铁隧洞主要从灰岩浅表部通过,在地铁施工或运营中,溶洞可能造成路基失稳和岩溶地面塌陷等工程地质问题。在岩溶水水位较高时,易发生突水、涌泥及隧道基坑抗浮问题。
1.3 水文地质
武汉地区地表水体密布,水系发育。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堆积填土层中上层滞水、第四系全新统砂土层中孔隙承压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以及少量的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其中第四系全新统砂土层中孔隙承压水和沿江一带一定范围内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与长江联系较密切,与长江呈互补关系,即丰水期长江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向长江排泄。第四系全新统砂土层中孔隙承压水水量一般较大,单井涌水量与含水层厚度密切相关。
区内覆盖—埋藏型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岩溶发育程度诸因素控制。本区覆盖—埋藏型碳酸盐岩其石炭系上统黄龙组与船山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岩性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球粒状灰岩、燧石结核灰岩等;而三叠系下统以薄层灰岩、泥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页岩为主;据区域勘探试验资料表明,各时代可溶碳酸盐岩地层的富水程度有明显的差异(详见表1)。
区内覆盖—埋藏型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总的规律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即浅部的溶洞遇见率高,向深部则逐渐变低,岩溶形态以溶洞、溶孔、溶隙为主。另外该含水岩组呈近东西向长条状与相对隔水层相间排列,由于受挤压力的作用形成紧密褶皱,核部多为薄层灰岩、泥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页岩,岩溶裂隙形成的条件相对较差,富水性相对较差;而两翼以易发育岩溶的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加之淮阳山字型及新华夏构造体系中呈近南北向展布的张性断裂和北东、北西向展布的张扭性断裂发育,使其岩石牵引破碎,裂隙岩溶发育强烈,构成地下水富集的有利地段。
表1 武汉市不同时代可溶碳酸盐岩地层单井涌水量对比表
基于解决地铁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基失稳、突水、涌泥及隧道基坑抗浮等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岩溶勘察首先要收集分析区域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其次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地铁工程方案,选用以钻探为主、物探为辅,结合其它方法手段综合进行。其主要的勘察方法为综合地质调查、钻探、物探、水文试验、室内试验等。
2.1 综合地质调查
在收集区域性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区域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此项工作应贯穿岩溶勘察工作的全过程。综合地质调查应着重调查研究岩溶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并加强调查访问工作,为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分析及勘察手段的确定提供基础资料。
2.1.1 岩溶地貌
调查研究隐伏可溶岩的区域地貌,结合上部覆盖层岩性、下伏可溶岩岩面起伏变化、岩溶形态及发育深度,确定可溶岩处于剥蚀面还是侵蚀面,最终确定岩溶的垂直分带。
武汉地区隐伏可溶岩的侵蚀面都埋藏在河流冲积层(阶地)之下,侵蚀面地势平坦,起伏变化很小;同一地质时期的侵蚀面会因河道变迁而形成不同高程的侵蚀台阶,最深的侵蚀面为同一地质时期的侵蚀基准面。侵蚀面下的岩溶一般少有地表岩溶形态(溶沟、溶槽、竖向溶隙、落水洞、漏斗、竖井等)。古老的侵蚀面往往具有深部循环带特点,岩溶不发育;后期侵蚀面,则视其侵蚀到前期侵蚀面控制的垂直分带位置来判定其特点,若处于前期充气带内则具竖向岩溶形态,若处于前期水平循环带则具水平溶洞特征。侵蚀面下岩溶的另一特点是岩溶发育深度不大,且发育深度比较不均一。
武汉地区隐伏可溶岩的剥蚀面岩面地势起伏变化较大,其上第四系覆盖层不具冲积层特征,多为黏性土;主要位于武汉剥蚀堆积平原地貌区。剥蚀面下的岩溶多为地表岩溶形态,即溶沟、溶槽、竖向溶隙、落水洞、漏斗、竖井等;古老的剥蚀面常有深槽存在,且岩溶发育深度变化较大。
由此可见,武汉地区隐伏可溶岩剥蚀面下的岩溶发育程度、深度明显大于侵蚀面下的岩溶发育程度及深度,岩溶形态类型亦不同。
2.1.2 地层岩性
应查明可溶岩层与非可溶岩层的分布情况,结合钻探揭示及室内岩石鉴定,校正下伏可溶岩层地质界线,重点查明可溶岩层的岩溶发育情况,特别要注意起隔水作用的岩层或岩体对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
2.1.3 地质构造
查明隐伏可溶岩岩溶的发育与褶皱、断层、裂隙的关系,特别注意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填充情况的断裂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2.1.4 水文地质
查明隐伏可溶岩场地段地下水的类型、性质、埋藏条件、补给排泄关系,观测岩溶水随季节的变化情况。
2.1.5 调查访问
在岩溶勘察时,要加强调查访问工作;重点调查工程区域及其附近是否发生过岩溶地面塌陷,以及塌陷的规模、塌陷区岩土结构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下伏灰岩地质时代,并对塌陷的原因予以分析,确定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判定勘察区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2.2 钻探
工程地质钻孔主要用于揭示地层结构、溶洞及其充填物情况,进行孔内原位测试,采取代表性岩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及化学分析,同时用于物探测试工作(如孔间电磁波CT扫描、钻孔彩色录像等)以及地下水位观测,以达到一孔多用。工程地质钻孔一般在隧道两侧及两隧道中间呈交叉布设,孔距一般15~20 m,钻孔布设在隧道边缘外侧2~5 m的位置;车站工程地质钻孔按建筑物边线呈网状布设,钻孔间距一般为20 m;孔深一般进入隧道或车站底板以下中风化完整基岩中(≥10 m),且同时满足CT探测要求,即钻孔深度应进入中风化完整基岩中(≥25 m);当在基岩面以下25 m的范围外遇到溶洞或岩溶发育段时,钻孔深度应进入溶洞底板或岩溶发育段底部完整基岩中且≥5 m[4]。
水文地质钻探主要用于揭示地层结构、溶洞及其充填物情况,并用于水文试验及水位观测。水文地质钻探孔应布设在不同水文地质单元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段;一般应布置成勘探线的形式,以主抽水试验孔为中心布置1~2条观测线;观测孔距主抽水试验孔初步定为8~10 m。布置一条观测线时,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布置两条观测线时,垂直与平行地下水流向布置;对岩性变化较大的松散层或岩溶发育带,可布置两条观测线,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岩性变化较大的方向或透水性强的方向布置。水文地质试验孔孔深以穿过主要含水层、溶洞裂隙、岩溶发育下限,以中深井、完整井型式对岩溶含水层进行分层抽水试验;对均质完整井抽水,观测孔的孔深应达到抽水孔的最大降深以下;对非完整井抽水,观测孔的深度应达到抽水孔抽水段的中部。一般岩溶水主抽水孔与观测孔进入中风化灰岩一般≥20 m;对于上部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层(砂层)孔隙承压水时,应采用完整井进行抽水,主抽水孔应揭穿砂层进入下伏基岩且≥1 m。
2.3 物探
物探测试手段主要有电磁波CT、弹性波CT、孔内电视录像等。
电磁波CT测试:所有钻孔与相邻钻孔之间采用布置跨孔电磁波CT剖面,沿地铁线路形成三角网。电磁波CT测试剖面一般布设5条(3条沿隧道走向、2条穿插隧道左右两侧),主要是利用岩土体地球物理特征差异原理进行反演成像分析;目的是解决钻孔间是否发育岩溶、破碎带、溶蚀裂隙带、溶洞的分布形态和延伸状况以及地下隐伏的地质构造情况,最大限度地探测和分析圈定地铁隧道及车站发育的岩溶异常点,了解岩溶发育空间的立体特征。
弹性波CT测试:弹性波CT测试剖面与电磁波CT测试剖面一致,其原理是基于波的传播理论,观测地震波穿透地质体时的走时和能量变化,然后反演出地质体内部的精细结构;目的是探测钻孔间破碎带、溶蚀裂隙带、溶洞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孔内电视录像:主要用于观测了解岩体完整性,岩溶、裂隙发育情况,充填情况,地下水含水层位置,分析确定岩层产状等。
在岩溶勘察中,要想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除应注意各种物探方法的适用条件外,还需注意各种物探方法的综合运用,更应与钻探密切配合进行,彼此互相指导,互相补充,相互验证。
2.4 水文试验及水位观测
利用水文地质钻探孔进行单孔或多孔抽水试验,了解含水岩组富水性、渗透性、补排径流关系、涌水量和动态变化规律,为车站降水与抗浮设计等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参数,有效预防地铁车站及隧洞施工过程中发生突水、涌泥现象。
武汉地区地下水按赋存或埋藏条件主要分为杂填土上层滞水、砂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四种类型。砂层孔隙水和岩溶水均具有承压性,这二种类型地下水对地铁建设有较大影响。
在Ⅰ级阶地区,砂层一般直接覆盖在下伏基岩之上,砂层孔隙水和岩溶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并与长江联系较密切,相互间呈互补关系。通过地下水监测、水位长期动态观测,分析孔隙承压水和岩溶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及水力联系。通过进行分层抽水试验,观测分析二者动态变化关系。
在Ⅱ、Ⅲ级阶地区,一般上部分布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可塑—硬塑状黏性土层,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及填土层上层滞水。对于填土层上层滞水,考虑到填土层埋藏浅,分布不连续,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城市管道渗漏补给,其动态极不稳定,受季节性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大,可布设探坑或钻进时采用干钻,观测上层滞水水位;而对于岩溶水应采取跟管钻进进行止水,观测岩溶水水位。
2.5 室内试验
对不同地层时代灰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矿物成分薄片鉴定,了解灰岩的可溶性特征;对接触带附近砾岩进行砾石成分及基质成分的化学分析,结合钻探揭示情况分析评价砾岩发育溶洞的可能性,并予以查明。
对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取样进行全分析,通过主要离子含量和化学类型不同对水文地质单元的划分予以进一步验证,并分析地下水相互间的补排关系。
对溶洞充填物及灰岩上覆红黏土层取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为设计提供基础依据,同时分析岩溶塌陷的可能性。
在Ⅰ级阶地区,还应取砂层进行水下休止角试验,为预测岩溶地面塌陷影响范围和塌陷坑规模提供基本参数。
3.1 岩溶勘察重点
一是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界线;二是查明岩溶发育情况、发育规律,评价岩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危害程度;三是查明岩溶段水文地质条件;四是查明软—流塑状红黏土分布特征;五是查明线路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及其强度,分析其诱发岩溶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对线路稳定性的影响。
3.2 岩溶勘察难点
岩溶勘察难点主要有:①勘探孔位难以按设计进行施工;②容易发生孔内事故,导致钻杆、钻具掉入孔内,影响地铁盾构施工;③施工安全风险性较高;④物探具有多解性;⑤封孔质量难以保证。
3.3 应对措施
3.3.1 勘察重点应对措施
(1) 准确划分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线。钻孔布设可先疏后密,按照垂直已知岩层走向方向10 m左右间距逐次缩小孔距探查确定界线,使划分的界线在一定精度范围内,查明可溶岩层的岩溶发育情况,以满足岩溶处理要求。
(2) 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采取钻探、物探及水文地质试验等手段相结合,查明岩溶的分布及特征;结合地质调查分析岩溶发育与构造、地层岩性、结构、厚度及不同岩性组合的关系,统计分析发育规律。对于钻探揭露大型溶洞或物探解译大型岩溶异常点(洞径>6 m),适当增加钻孔及物探CT剖面进行验证,查明大型溶洞或大型岩溶异常点的发育空间立体特征及充填情况,为岩溶处理方案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
(3) 岩溶段水文地质条件。采取水文地质测绘、抽(提)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连通试验等方法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标高及季节动态变化特征、涌水量大小,取得详细水文地质参数供设计使用,指导施工。
为查明不同含水层水位,应在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布置多组长期水位监测孔,进行分层地下水位监测,至少观测一个水文年,暴雨季节应加密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提交相关单位,指导施工。分层抽水试验及分层水位观测应对止水效果予以检验,确保水文参数的真实性。
(4) 红黏土分布特征。覆盖型岩溶地区红黏土一般分布在灰岩顶板起伏较大的溶沟、溶槽处,此处地下水相对富集,红黏土一般呈流—软塑状,在地下水动力作用下易形成土洞,对地铁施工及运营存在安全隐患。可结合详勘揭露,初步圈定红黏土分布范围,在岩溶专项勘察时适当增补勘探孔进行原位测试、取样试验,详细查明红黏土分布埋藏特征、性状、物理力学性质,为软弱红黏土加固处理提供依据。
(5) 人类工程活动。近年因人类工程活动改变地质环境条件,诱发岩溶地质灾害的现象屡屡发生。为此,应加强勘察周边地区既有勘察资料及历史岩溶地面塌陷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对周边沿线工程爆破、采用锤击、夯击工艺的基础施工、工程降水及抽采地下水等工程活动予以重点调查,分析其诱发岩溶灾害的可能性及对本工程施工及运营的影响。
3.3.2 勘察难点解决措施
(1) 孔位解决:地铁勘察多位于城市主干道,受场地限制及地下管网影响,勘探孔位难以按设计施工,勘探孔需要移位,直接影响物探测试效果。为力求少移孔位,既要做到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又要杜绝发生损毁地下管网的事故,首先勘探施工前务必收集勘察区段的地下管线图,摸清勘探孔与地下管线的关系,其次必须逐孔进行管线探测,然后请管线权属单位巡线员现场确认,确定孔位,做到尽量少移位,局部地段确实需移位的,应结合附近已施工钻孔合理增补少量钻孔,形成CT测试剖面对,确保满足CT测试间距要求。
(2) 减少孔内事故:岩溶勘察主要针对可溶岩,岩溶发育,存在漏浆、垮塌现象及卡钻、埋钻等孔内事故,极易造成孔内掉入钻杆、钻具等障碍物,影响隧道盾构掘进。为防止或减少孔内事故的发生,施工前首先是对操作机班长进行针对性培训,并成立孔内事故应急处理技能小组;其次是配备相对齐全的孔内事故必备工具,出现事故及时处理,不断改进勘探工艺,并及时总结学习经验,降低孔内事故的发生。若出现孔内遗留未打捞起来的器具,应详细复测孔口坐标、高程,记录遗留物种类、材质、起止深度、直径等数据,以便施工时进行处理。
(3) 安全风险管控:一是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执行单孔开工验收制;二是严格按道路交通管理要求设立警示牌、警示灯、反光带;三是加强管网保护措施,杜绝损毁地下管网事故的发生;四是强化应急处置措施,成立安全应急处置小组;五是与各管线权属单位及对应抢修队取得联系,遇事及时处置、抢修,降低风险及影响范围。
(4) 物探解译:为确保测试深度,钻孔内应下直径65~70 mmPVC保护管。武汉地铁穿越的可溶岩有石炭系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C2h+c),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观音山组(T1g)及上统陆水河组(T2l)灰岩,岩溶发育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物探异常也具有多解性。在物探资料解译过程中,首先根据已有钻孔揭露的溶洞对物探异常进行符合性验证,确定异常值;其次对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物探异常,选择性地布设钻孔进行验证,提高物探异常圈定准确率。
(5) 封孔处理:地铁岩溶勘察勘探孔因要兼做CT测试孔,为了保证CT测试的顺利进行,也为了保护测试探头,孔内下有PVC保护管,钻孔必须待物探测试完成方可进行封孔。对地铁勘察来说,封孔至关重要,可有效防止地铁盾构施工引起的漏浆、冒浆,另外及时封孔可减小对地面行人及车辆安全的影响,并防止地表水体下渗引起岩溶地面塌陷。为了保证封孔质量,对所下PVC管应尽量全部拔出,无溶洞钻孔可以直接下注浆管从下至上全孔注水泥浆液;若揭露有溶洞,应采用锤击法将木塞送至溶洞顶板附近,然后下注浆管从下至上注水泥浆液,直至孔口返水泥浆;对于封完孔后因水泥浆凝固而自然塌落(一般距孔口0.30~1.20 m)的钻孔,及时采用水泥砂浆对孔口进行二次封填密实,确保路面恢复。
地铁岩溶勘察是专门针对岩溶进行的专项勘察工作,目的主要是查明岩溶分布埋藏特征、发育规律、水文地质特征等,为岩溶专项设计及岩溶处理施工提供最基础的地质依据。在专项勘察方案设计时,应结合已有勘察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充分地分析,按照岩溶发育程度和勘察重点进行分片、分段,合理投入勘察手段及工作量。勘察过程中,宜及时对已施工完成的钻探、物探资料进行实时分析,视具体情况对勘测工作量予以合理适当增减,使岩溶勘察工作既经济合理,又切实可行,同时也达到预期效果。
[1] 范士凯.武汉(湖北)地区岩溶地面塌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增刊):609-610.
[2] 樊永生,张艳涛,左其平,等.武汉市轨道27号线一期工程岩溶专项勘察报告[R].武汉: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2016.
[3] 官善友,蒙核量,周淼.武汉市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J].城市勘测,2008,28(4):145-149.
[4] 樊永生,张艳涛,左其平,等.武汉市轨道7号线一期工程岩溶专项勘察报告[R].武汉: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2014.
(责任编辑:于继红)
Analysis of Main Methods and Difficulties of Cavern Survey in Wuhan Metro
FAN Yongsheng, ZHANG Yantao
(WuhanBrigadeofHydrogeologyandEngineeringGeology,Wuhan,Hubei430051)
Cavern survey of metro differs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survey,mainly in the special investigation stage,mainly by survey methods and survey means including geological survey,drilling,geophysical,hydrogeological test and indoor test.The authors focu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karst and non karst contact line,karst development law,hydrogeology conditions,soft flowage plastic red cla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urrounding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It provides basi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karst treatment.In order to prevent the instability of karst foundation and karst collapse on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of karst geological survey in Wuhan metro,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karst geological survey in Wuhan.
metro; cavern survey; main methods; heavy difficult point
2016-05-19;改回日期:2016-06-20
樊永生(1973-),男,高级工程师,水工环专业,从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及管理工作。E-mail:fys368@126.com
P642.25
A
1671-1211(2017)01-0060-06
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17.01.010
数字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736.X.20161208.1424.026.html 数字出版日期:2016-12-08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