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盗版法律服务迎来新风口

2017-05-12 09:15法人张书乐
法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头条维权律师

文 《法人》特约撰稿 张书乐

知识产权

反盗版法律服务迎来新风口

文 《法人》特约撰稿 张书乐

在未来,法律服务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普通人以为的上法庭、打官司这一单一场景,而成为又一个五花八门、姿态百出的内容创业新蓝海

“当3月23日今日头条推出针对头条号创作者的维权赔付功能时,我并没有十分激动,只是默默地完成了功能申请,然后就不理它了。”一位内容作者如是表述自己的使用体验:“一个月里,打开过原创保护界面多次,也偶尔查看下有哪些疑似盗版的账号或平台,但维权真心没打算去做。”

仅仅是麻木吗?或许不尽然。这个针对网文原创者的维权赔付功能,其实只是近期大量涌入互联网上开展反盗版或维权服务的一个缩影。

从版权服务到维权服务

以网络为依托的版权服务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就在3月末,两个云版权平台悄然上线。一个是作为首批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应用示范平台之一的“版全家”;一个是在CCBN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发展论坛之IP生态与娱乐峰会上发布、有着作为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产业工程项目这一“头衔”的CCDI版权云。

两个拥有“国”字背景的平台,其核心都是通过网络的快速、便捷,来缩短版权申报和保护的“距离”。版全家的核心卖点就是为著作权人提供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由国家版权局签署、带有DCI码的作品登记证书,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辅助,能够在3分钟内完成在线填报;CCDI版权云则更进一步,一方面为政府、行业与商用建设一个国家级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全网实时监测技术能力+司法维权维权能力,来解决维权难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今日头条的维权赔付功能,其实也就是类似的模式,即由第三方维权机构快版权作为具体维权平台,作者完成和今日头条的维权授权签约后,会对作者确认抄袭的文章进行侵权追溯,同时对侵权方沟通赔付或提起诉讼。每确认一篇被抄袭文章可立案,原创作者将获得 50 元先行赔付金;诉讼成功后,作者可再获得 100元赔付金,每篇文章累计至多获得 150 元赔偿金。

“各种版权注册和维权平台的出现,某种意义上,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扁平化,将过去版权方在注册版权、维护版权中的‘跑腿’过程缩短到极致。实现以快打慢。”业内人士指出:这其实是互联网+版权的一个常态化方式,但问题依然存在,即缩减的只是版权拥有者的跑腿过程,但真正涉及维权时,冗长的时间和较低的赔付,依然还是不可解。

用专业知识形成内容创业壁垒

在快版权的维权服务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少而精。

据去年7月该平台对外发布的信息显示:该平台维权小分队的规模在30人左右,CEO严飞拥有律师背景同时,还拥有8人法务团队及一个律师事务所做诉讼维权服务。

专业的团队,和法律服务的严谨性,其实就形成了互联网版权服务的专业化壁垒,用以和当下内容付费的法律问答等模式进行区分。

双方合作,其实也是为了各取所需的结果。与之有相似维权模式的纸贵App创始人唐凌在一次对媒体的采访中表示:“维权骑士和快版权等竞品集中于文字查重,技术也较简单,微信、今日头条和知乎等网站为它们开放接口,它们定点监测这几家平台的文字内容,有点像论文查重。”

其中恰恰道出了合作的根源,即对维权平台来说,若无主流自媒体平台开放接口,则难以真正做到维权查重,而且由于目前运营模式的局限,维权的范围也往往只能局限在网文之上;对自媒体平台来说,通过维权这个功能,可以实现对自己平台上的各内容创业者的黏性,而且当下也仅仅是一种带有平台表态的象征意义所激发的黏性。

本栏目特邀主持人

吴汉东

法学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本刊顾问委员会委员,本栏目特邀主持人;兼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名誉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咨询专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2006年5月26日下午,与郑成思教授一起应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讲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

“只是这个维权的意义不大。如果是一般的内容创作者,一篇文章被盗转的概率并不高。”业内人士指出:对真正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来说,往往对维权不热衷;相反,只要注明了作者的话,他们会更乐意于别人“不打招呼”转载,那都是扩大影响力的结果。

同样是专业知识付费,另一家名为分钟律师的App则选择了另一条差异化路线行进。据其创始人周翼介绍,最初分钟律师的行进路线是走法律分答的模式,即有法律疑难的人群可以通过App“一键呼叫”平台上的千余名律师,通过语音的方式进行答疑解惑,并逐步延伸到法律诉讼代理之上。

而在近期,该平台也在进行快速迭代,其服务的一个新增卖点则是看合同、版权维权,尤其是前者目前在互联网上并没有类似的服务出现。

“每一个人都会有合同上的困惑,劳务合同、旅游合同、租房合同等。”有律师背景的周翼表示:通过手机一键拍摄合同上传到App上,律师就可以快速响应,对合同里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提出建议。随后还将推出代写合同的服务,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让律师不再仅仅作为打官司才去找的低频存在。

业内人士指出,类似分钟律师这样的服务,其实就是通过互联网的长尾定律,激活更多用户的潜在需求;同时,也跳脱出法律类产品在互联网化过程中,无论如何缩短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节约用户的时间,也总是保持低频服务的态势。仅仅一个看合同的服务,就有很强的植入性,无论是toC端,比如在劳动力市场或房屋买卖中,还是toB端,进入商贸谈判里,“一键呼叫”律师,获得全流程快速和专业的服务,都可以让以往只存在于大企业的法律顾问团,变成人人可以共享的服务体验。

这些都是以法律作为专业知识来形成内容创业的壁垒的最新姿势。

光有律师参与还不够

萦绕在上述产品的一个困局一直待解:过于低频和长尾,在单个用户手机之上,总是缺少必要的长期存在价值,或者不需要在第一屏。

哪怕是对于绑定在今日头条这一高频应用的快版权,本身也是仅限于内容创作者们在PC端上使用的功能插件而已。

如何提高在用户眼中的存在价值?分钟律师App的看合同是一种路,更好地挖掘各种用户实现场景,让原本不在其中的律师服务融入其中。而一个名为卫权大师的App,则提供了同样法律壁垒下的另一条路。

它的线路图即用户发现假冒伪劣,上传照片到平台,律师帮助维权,用户获得赔偿。而据该平台对媒体宣称,去年10月上线到今年3月,半年时间只有3000多下载量,但通过该App发起的维权诉讼已有100多起,已生效的胜诉案件赔偿金额已达100多万元。

尽管媒体报道并没有更多的说明,但不少业内人士据此极低的下载率和较高的维权转换率,以及赔偿金额的百万级水平,各种并不太协调的数据得出了一个结论:要么是浮夸,要么是打假网络版。

简而言之,平均每次诉讼赔付过万的这种结果,过去往往出现在职业打假人的相关报道中,而以往职业打假人为了避免报复,大多选择和媒体同行,现在则多了一个快速获得法律支持,并且确保维权效率的护身符。

如果推而广之呢?发现假货、消费者主张、律师维权、获得赔付,即使是普通消费者亦可借此为自己维护权益,甚至获得收益。若展开想象,这将可能是对于线下实体经济中假冒伪劣产品的一场互联网+全民打假。

当然,前提还是能够找到对假冒伪劣行为做出承担和赔偿的源头。

周翼称,分钟律师App上的版权维权服务,其实就涵盖了内容盗版的版权人维权和假冒伪劣的消费者维权等内容,并正在开发类似的服务,且范围将覆盖全国,其目的是通过互联网挖掘更多适合法律来填补空白的场景。最初的法律咨询服务,就是这样一个场景试错成功的产物。

猜你喜欢
头条维权律师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澳籍华人周泽荣的法律维权路
微头条
《头条》(四首之三)
维权诉讼知多少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头条
调音
赢得很惨
赢 得 很 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