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娟
(中共钦州市委党校 科研信息科,广西 钦州 535000)
经济管理研究
基于城市功能分工的北部湾城市群发展
冯 娟
(中共钦州市委党校 科研信息科,广西 钦州 535000)
城市功能分工是城市群对外价值最大化有效途径。随着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群的功能定位、经济职能、社会职能不断完善。但是南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首位度不高;钦州的产业结构单一、平台碎片化;北海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防城港的轻重工业发展失衡。应完善城市群功能分工,应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加快城市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节点通道功能提升;凸显做强城市特色,促进优势互补各具品牌。
北部湾;城市群;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分工是指产品价值链上的不同生产环节可以根据经济圈中心和外围城市的比较优势,选择最擅长的城市分散进行,实现城市群价值的最大化。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生产专业化、价值链分工影响下,全球主要经济圈内部,中心城市越发关注管理、服务和研发功能,其他城市越发关注生产功能,出现了功能分工逐步替代产品分工的趋势[1]。北部湾城市群(本文研究的北部湾城市群主要含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自2008年的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基本上形成了以南宁为核心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格局,但是南北钦防存在生产、服务职能混同,专业分工不足,南宁对周边地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虹吸效应明显,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增长能力较弱,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尚未显现,因此,在新形势下北部湾城市群功能分工调整和优化尤为迫切。
2008年以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广西沿海城市群的集成优势日益显现,在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下,沿海四市的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经济职能更加突出,城市发展的人口、产业、就业和服务职能有效实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晰
当前,在“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的推动下,广西沿海城市群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沿海四市,更应该把握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以现代“临海型经济”引领与东盟合作新趋势,打造成为面向东盟、服务西南的枢纽型城市、产业合作高地、人文交流中心。具体城市功能定位见表1。
表1 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主要优势和功能定位
(二)城市经济职能更加突出
1.南宁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南宁渠道作为沟通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窗口和东盟合作的门户作用愈发突出。与2008年相比,2014年南宁的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由18.4%上升为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区比重由18.4%上升为2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上升了156%,占全区比重由27%上升为28.3%。
2.钦州
近年来,在钦州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国家级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南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5个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支撑下,钦州以“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为引擎,实现了经济跨越发展。2014年,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通航能力提高到30万吨级,港口吞吐量已突破6 4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万标箱,居北部湾沿海港口首位。基本形成石化、装备制造两个千亿产业和造纸、能源、粮油加工等百亿元产业的框架。2014年钦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 291.4亿元,增速在全区排名第4;亿元产值企业增加到202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1家。同时,作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钦州跨境金融先行先试实现突破,2013~201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23.05亿元,增长65.11%,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贷款4.79亿元,项目储备金额已达15亿元,办理资本金意愿结汇业务6笔,金额1 965万美元。
3.北海
随着北海亚热带滨海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开发等高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业的加快发展。2014年北海接待国内游客1 77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3亿元,4A景区增至6家、3A景区增至4家,北海老城区成为首个文化主题4A级景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2014年完成工业产值1 312.95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721.7亿元,是2008年的15.8倍,是广西最大的电子产业集群。
4.防城港
近年来,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两沿”优势,形成海陆并举的发展格局,发展形成了大港、核电、钢铁产业体系,实现沿边开发开放新跨越,形成广西发展新的增长点。与2008年相比,2014年防城港GDP增长176%,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04.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42.29%、134.5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47.47%,比南宁、北海、钦州分别多6.55、19.69、1.35亿美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增长167.81%,三次产业结构由17:49.9:33.1调整为12.0:57.8:30.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缩小为2.78。
(三)城市社会职能更加完善
选取了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公共服务四个指标评价广西沿海四市城市功能发挥情况(见表2)。
表2 2008~2013年广西沿海四市城市功能指标变动趋势
1.南宁
与2008年相比,2013年南宁城镇化率上升了7.7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北部湾经济区(51.1%)、广西(44.8%)、全国(53.37%)6.57、12.87、4.3个百分点,居四市首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是2008年的3.42、2.46倍,处于四市的领先地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是2008年的840.5、1.48倍;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万人拥有医院数、普通中学数分别是2008年的2.76、24.32、1.86倍。
2.钦州
与2008年相比,2013年钦州城镇化率上升了2.49个百分点,低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是2008年的6.81、4.26倍,就业人数是2008年的3.21、1.19倍,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万人拥有医院数、普通中学数分别是2008年的2.46、14.13、2.96倍。
3.北海
与2008年相比,2013年北海城镇化率上升了3.3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北部湾经济区(51.1%)、广西(44.8%)2.03、8.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是2008年的4.20、2.94倍,就业人数是2008年的35.47、1.74倍,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万人拥有医院数、普通中学数分别是2008年的2.94、18.48、1.91倍。其中,2013年万人拥有普通中学数居首位,分别比南宁、防城港、钦州多0.13、0.56、0.49所。
4.防城港
与2008年相比,2013年防城港城镇化率上升了8.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北部湾经济区(51.1%)、广西(44.8%)1.91、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是2008年的3.44、3.47倍,就业人数是2008年的53.1、1.7倍,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万人拥有医院数、普通中学数分别是2008年的3.5、28.5、1.4倍;其中,2013年万人拥有医院数居首位。
(一)南宁
生产性服务业未成为城市的核心产业门类,对相关产业的催化和带动作用有限;经济首位度呈现下降趋势,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贡献力和辐射力不足。一方面,开放条件下,城市中心地位已由产品供给转为相关产业催化和带动,生产者服务业的能级和强度已成为城市中心功能的突出体现[2]。2014年南宁服务业比重为49%,尚未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8.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0%)。另一方面,城市区域功能、品牌功能发挥略有不足。与全区经济排名第二的柳州相比,2014年南宁的经济首位度(1.43)比2008年(1.45)下降了0.02;与周边省份首府城市相比,2014年南宁GDP占全区比重为20%,分别低于长沙、昆明、成都8.9、9、15.2个百分点。
(二)钦州
石油加工行业占主导的单一工业行业结构、多元开放平台整合力度不够,中心城市定位不足,掣肘城市经济职能的发挥。一是自中石油广西石化分公司投产,钦州工业呈现出严重依赖石油加工行业增长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2014年,受市场需求、价格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广西东油沥青有限公司5月开始停产、中石油广西石化分公司全年原油代工量同比增加2.54倍,钦州规模以上工业石油行业全年仅实现产值473.18亿元,同比下降2.17%,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0.23%,严重影响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二是目前钦州拥有钦州保税港区、国家级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钦南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5个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但是由于这些多重合作平台存在主体多样化、机制多元化及对象分散化的特性,加之不同的隶属管理,平台之间合作力度不够,平台效应呈现碎片化,未能形成集成合力。三是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来看,已获批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无不是以港口为支点,以中心城市为支撑,因此以钦州为核心的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也需要强有力的中心城市为其提供发展支撑,而目前钦州“北部湾临海核心工业城市”定位仅仅考虑了城市发展的产业功能,还应在城市的社会功能、区域功能、品牌功能深度挖掘。
(三)北海
与旅游业相匹配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近年来北海市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从旅游离不开“衣食住行”的特性来看,旅游市场的红火理应对本地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带来客观的拉动,但实际上三大行业近年来增加值的增速始终处于全区靠后水平。2008~2013年北海服务业的比重由2008年的39%调整到2013年的30%,与全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低6.2个和16.4个百分点,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24.1%下降到2013年的17.1%,年均增长11.2%,低于GDP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
(四)防城港
轻重工业发展失衡。2015年上半年,防城港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21.8%,重工业比轻工业快1.9倍;从总量占比看,轻重工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7%、61.3%,重工业占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重化趋势加快;从轻工业内部看,作为轻工业主要支撑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轻工业比重达63.9%)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轻工业比重达20.8%)增加值分别增长8.6%、10.9%,均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城市或者是区域总是处于特定的城市体系和区域格局中,城市的战略定位必须在与关联区域比较分析中来把握。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对广西的定位,是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个格局,广西发展这盘棋就走活了。”北部湾城市群作为广西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更应该在“一带一路”的开放背景下,扩大视野,放大空间尺度,突出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和开放门户优势,重新审视在国内、国际城市群和产业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一)北部湾城市群功能调整思路
1.南宁
城市品牌定位突出核心城市——广西首善之区;城市区域功能定位突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东盟开放合作门户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产业功能定位依托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铝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工业、清洁能源六大重点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商贸、物流、金融、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金融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
2.钦州
城市品牌定位突出沿海核心城市——北部湾沿海核心城市;城市区域功能定位突出枢纽城市——服务大西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开放城市——海陆统筹、江海联动、边海协动的全方位开放城市;产业功能定位突出区域产业合作集聚区的作用,建设我国能源保障基地,北部湾沿海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中心、商贸服务中心和农产品集散中心,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3.北海
城市品牌定位突出旅游胜地——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亚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城市区域功能定位突出千亿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名城,宜居城市——南国宜居城市;产业功能定位依托三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海洋开发和出口加工业,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地、广西海洋产业基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重要的商贸基地。
4.防城港
城市品牌功能定位突出港口优势——北部湾现代化主要港口城市;城市区域功能定位突出边境优势——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的边境特区 海陆门户;产业功能定位依托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装备制造、能源产业六大临港产业,打造沿海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西南沿海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依托江山半岛、京族三岛、西湾新城、十万大山、大东沙等核心景区,打造以海洋文化和边境贸易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二)优化北部湾城市群功能的对策
1.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加快城市一体化
(1)南宁组团: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以主城区为核心,重点培育南宁经济与产业的扩散、辐射能力以及县域地区相应的产业接收能力[3]。加快五象新区建设,着力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城(含动漫城、创意园区等)、体育产业城、三馆三街一中心、总部基地和物流中心建设;依托吴圩国际机场,重点培育空港物流、航空维修制造、临空高新产业、空港商务,打造空港新城。整合相思湖新区及五合大学城,鼓励中等、高等院校进入建立新校区。
(2)钦—防组团:协调中心城市职能、协调中心城市和产业布局、协调港口岸线布局、推动跨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保护共担。推进防城港企沙半岛开发与钦州临港工业区协调,促进港口分工协作,共同打造广西沿海重工业基地;培育钦州建设沿海生产性服务中心,防城港退城还港和海湾新区建设,提升两市城市服务功能;防城港港口岸线要环绕东湾集中发展,防城区实施退城还港,钦州港主要向东填海发展,避免对七十二泾自然景观的破坏;重点建设穿越茅尾海的沿海通道,城际轨道交通,疏港公路铁路,茅尾海环海城镇和产业发展及综合治理。
(3)北海组团:协调城市新区和铁山港区发展。主城区建设用地向东北发展延伸至廉州湾一带,加快铁路南组团地区的整治与提升;加快建设滨海旅游带,促进北海市区与合浦县城相向发展。铁山港东岸(龙潭)片区打造成为连接两广沿海的区域性临海工业基地、物流商贸中心和区域合作平台;在都市区内形成“中心城区—近郊新城—外围城镇”三个层次。
2.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1)契合区域资源禀赋,形成错位产业布局。南宁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铝加工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台湾(南宁)轻纺产业园、六景工业园发展轻纺、机械与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造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依托首善之区的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发展金融、商贸、会展、旅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
北海依托电子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产业,以出口为导向,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依托北海工业园、铁山港工业区、合浦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能源、石油化工、林浆纸、修造船、港口机械、镍铬合金加工等产业;依托亚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滨海旅游和跨国旅游,建设环境优美舒适宜居海滨城市。
钦州依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 、材料和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依托保税港区,培育汽车、红酒、有色金属、航空设备等特色产业,成为利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出口加工制造。依托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产业园、钦州港综合物流加工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造纸、能源等临海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
防城港依托企沙工业区重点发展钢铁、冶金、装备制造、能源、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磷化工产业。依托粮油食品产业园重点发展粮油食品加工、生物饲料加工等产业。依托深水港口码头,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依托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发展边进出口加工、金融商贸和跨境旅游。
(2)加强共建区域分工协作,打造区域产业合作高地。加快龙港新城(玉林—北海—香港产业园)项目推进,依托北海铁山港西岸工业区和广东湛江、茂名地区及桂东南腹地的区位优势,加快北海、玉林合作,在不调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将龙潭镇、白沙镇部分地区作为整体,按照建港口、兴产业、造新城的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港口发达、产业兴旺、城市繁荣的滨海新城,打造桂东南地区重要出海通道、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桂港澳合作重要平台。
加快茅尾海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依托钦防两市产业联动,以综合整治茅尾海生态环境为突破口,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借鉴国际成功滨海城市产业发展经验,改变海洋经济发展单一模式,结合海洋渔业发展海洋旅游业;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以便捷的区位交通、优惠贸易政策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加快海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监测中心建设,建立海洋服务集聚区。
3.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节点通道功能提升
(1)加快以南宁为核心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建设机场新航站、高铁站、汽车客运站、南宁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公交等枢纽,实现货运“无缝衔接”、客运“零距离换乘”,构筑出省出边快速通道,中国—东盟的海陆空交通运输枢纽。
(2)加快沿海三市出海大通道建设。提升北部湾港的枢纽功能,以深水航道、大能力公共泊位及与产业发展配套的专业码头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钦州港域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和石油化工运输、防城港域的大宗散货运输、北海港域的国际邮轮旅客、商贸和清洁型物资运输发展;进一步扩大港口开发合作,推动开通或加密到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以及日韩国家的远洋航线,加强沿线国家地区港口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形成链接东北亚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平台;建立“无水港群”,在港口后方发展外向型采购贸易体系,增强对腹地货源集聚能力;优化口岸发展环境、港口运营环境和航运政策环境,推动建立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力争“十三五”北部湾通航能力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 000万标箱。
(3)加快沿海、沿边、东南节点“无缝衔接”。公路方面,重点建设通往云贵、珠三角方向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协同推进北海—玉林—桂林—张家界(湖南)、钦州—崇左—那坡—文山(云南);南宁吴圩机场—灵山—信宜(广东)、北海—浦北—贵港—武宣—柳州、北海—三江高速公路项目,尽快打通省际通道,形成通达江海、出省出边高等级公路网络;铁路方面,重点建设通向东盟、珠三角、西南省份的大能力铁路网络,协同推进合浦—湛江铁路建设、加快洛湛铁路、南昆铁路、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探索南宁—贵阳、防城港—东兴、防城港—崇左—百色铁路建设,形成连通西南中南和东盟的大通道;航空方面,重点完善南宁、北海机场,加密南宁、北海机场通往国内主要城市、东盟、日韩、欧美等国家的航线航班,加快钦州通用航空机场,北部湾支线机场建设,探索建立北部湾新型航空通道。
4.凸显做强城市特色,促进优势互补各具品牌
(1)南宁要以“绿城水城”为品牌,突出壮乡特色、东盟风情、岭南文化。依托山、水、城、林资源,重点打造森林式火车东站和凤岭北片区、生态式五象新区,提升绿城形象;依托海绵城市试点,重点推进“一江两岸”“一河两湖”“一阁两街” 景观带,提升南湖—竹排冲、五象湖、相思湖—明月湖三大水系,打造水城品牌:依托“两会一节” “三月三歌圩”“炮龙节”“茉莉花节”会展节庆品牌,重点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华南城等会展场馆设施建设、开展壮族文化大采风行动,深度挖掘“绣球”“壮锦”“铜鼓”“山歌”文化符号商业价值,带动壮乡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2)钦州要以“最美内海城市”为品牌,突出滨海生态特色、岭南文化和英雄文化。依托全国最大的135平方公里的内海——茅尾海,规划建设集“江、海、湖、山、岛”于一体的滨海新城,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中国最美内海城市”;强化“爱情湾、海豚乡”品牌,保护开发好海上奇观“七十二泾”、麻蓝仙岛、大环半岛等自然景观,打造南中国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延续“坭兴陶都”美誉,依托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故里,统筹采茶戏、跳岭头、八音、海歌、修面等民间艺术,保护开发主城区规模庞大的骑楼建筑群,打造岭南地区历史文化重镇。
(3)北海要以“碧海银滩”为品牌,突出滨海特色、海洋文化和渔家风情。充分发挥亚热带滨海资源优势,逐步推进北海银滩、斜阳、涠洲岛火山岩、英罗红树林保护区和海底珊瑚礁的生态开发,强化“天下第一滩”和滨海湿地特色;发掘骑楼老街的历史文化,使“修旧如旧”与时尚商业文化相融合[4],形成涠洲—银滩—老街国际旅游集聚带;追溯海上丝绸之路文脉印迹,重点推进海丝文化长廊、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汉墓群,打造中国海丝文化精品旅游目的地。依托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深度挖掘口岸通商文化、南珠文化、疍家民俗地域特色,打造集北部湾海洋风情、特色渔家民风民俗文化、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于一体的海滨商贸旅游城市。
(4)防城港要以“上山、下海、出国”为品牌,突出滨海岛屿风光、边关风情、京族人文气质。依托十万大山,以休闲度假、游览观光、康体养生为导向,深度挖掘森林疗养度假旅游资源,打造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依托百里黄金海岸,整合京族三岛、北仑河口、竹山、“三岛三湾”等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资源,重点开发白浪滩、西湾、金滩,打造珍珠湾国际旅游目的地。依托中越边境口岸,整合边城、口岸集市、北仑河等边境旅游资源,重点开发中越边境旅游和北部湾海上旅游,打造跨境旅游集散地。依托“哈节”“盘王节”少数民族节庆品牌,深度挖掘京族的独弦琴、瑶族的天琴民族风情特色,重点开发京族、瑶族民族风情,重点开发瑶族大峡谷,打造广西著名的民族风情旅游区。
[1]丛薇.基于城市功能分工的山东省产业集聚效益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郭晶.开放型城市的功能缺陷:以浙江11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48-52.
[3]李济安.滇中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的比较实证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4]黄伟先,许科.关于建设美丽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思考:基于城市生态美学视角[J].传承,2014,(4):98-100.
[责任编辑:陈宇涵]
10.3969/j.issn.1672-5956.2017.01.007
2016-06-11
冯娟,1986年生,女,广西全州人,中共钦州市委党校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电子信箱)sky6960017@163.com。
F229.276.7
A
1672-5956(2017)01-00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