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与实例

2017-05-11 09:50刘翠焕黄淑娟李先富
城乡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脉络绿道城区

■ 刘翠焕 黄淑娟 李先富

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与实例

■ 刘翠焕 黄淑娟 李先富

我国绿道建设与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多集中在区域绿道层面,缺乏对中心城区绿道的研究。中心城区是山水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研究山水城市视角下的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水城市与绿道网构建

(一)山水城市内涵

“山水城市”概念由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与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书信来往中提出的。随着山水城市理论的不断发展,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山水城市做出诠释。

1.生态性内涵

我国古代都城的营建,向来遵从“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都城选址考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通常选择山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来实现居民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如著名的苏州平江府、桂林靖江王府等。因而,当代的城市建设同样应树立自然生态观,梳理、保护并利用建成区及周边自然环境,构建区域协调的生态格局,从而保障可持续发展。

2.文化性内涵

受儒家“三材”“允执其中”等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形成了天、地、人、神的多层次文化结构,并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是沟通天地的媒介,如都城中依托山体的轴线;此外,受风水理论影响,古代都城利用山水来界定四方,形成整体向心的均衡态势。古人在传统山水文化观念历史长河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因而当代城市建设应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文脉的传承,构筑城市特色。

3.景观性内涵

受儒家“以人御物”思想影响,将自然山水审美人格化,形成了古代独特的山水园林意趣,如圆明园的福海、北海的琼华岛等;而受道家“以物御人”思想影响,则形成了亲和自然、寄情山水的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精神,如杭州的西湖、长沙的岳麓山等。因此,当代城市建设中还应注重山水景观体验和意境营造。

(二)山水城市绿道网

山水城市绿道狭义上指山水城市中的绿道网络;广义上指能够保护并利用自然山水资源、传承文化脉络、营造山水景观意境,从而展示城市山水特色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网络体系。同时,中心城区山水城市绿道对应的是城市级别绿道。

依据山水城市特色,笔者认为中心城区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的主要影响要素有:自然山水资源要素,即中心城区的山体、水系、生态廊道等;人文山水要素,即城市公园、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文化脉络等因素。

同时,中心城区山水城市绿道主要依托城市水系、山体、道路、绿地等载体而建,因而根据建设环境山水城市绿道可分为滨水型、山麓型、山脊型、道路型、绿地型等类型。

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的策略架构包括:

宏观层面:基于自然山水资源的生态格局保护。生态格局作为山水城市的骨架,是山水城市得以保护和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通过梳理中心城区的山体、水系、生态廊道等资源,对接周边生态环境,构建基于自然山水资源的生态格局保护绿道。

中观层面:基于人文山水资源的文化脉络传承。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文化脉络是山水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通过分析城市的营建与发展演变,梳理城市文化脉络的格局并提取构成要素,构建基于人文山水资源的文化脉络传承绿道。

微观层面:基于多主题多类型的景观意境营造。分析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绿道构成要素,从使用者的体验和感知角度出发,营造不同意境的山水城市绿道景观环境,强化山水城市的认同感。

二、洛阳山水城市绿道网建设例析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周边群山环绕,自然资源丰富,具有1500余年的辉煌建都史,历史文化遗产众多,是我国典型的山水城市。

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使洛阳成为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后十三朝古都营建于此,营都均注重“山-水-城”空间关系,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文化景观。涉及中心城区较为著名的古都有:周王城和隋唐洛阳城。其中,周王城中轴线以王城南城墙中点为基,正南直至伊川南部九皋山至高点仙人角石,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三礼图”规划模式的起源,影响了后世历代都城营建;隋唐洛阳城,横跨洛河南北,中轴线北达邙山、南至龙门伊阙,两者遥相观望,成为都城最显著景观特点,伊、洛、瀍、涧四河交错,形成当时全国水运中心。

(一)当前洛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山体方面

城市建成区及周边村庄无序蔓延,伐树、开采山石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山体生态失衡、山体景观完整性被破坏等问题;同时,周边历史陵墓等历史遗产面临威胁,整体城市文化特质弱化。

2.自然水系方面

水系生态基质单一,生态体系不完善,历史河渠水网体系、沿河众多文化遗产、景观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利用,难以彰显特色文化景观内涵;此外,滨水空间缺乏有序组织,景观体验性不足、意境缺失。

3.山-水-城空间联系方面

当前山、水、城各部分之间缺乏整合,空间联系不够紧密。城区各组团未能形成有效串联,城市活力尚需提升;各历史文化遗迹与自然山水之间的轴线关系有待加强。

(二)洛阳市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策略

通过以上理论构建与洛阳城市发展分析,基于山水城市视角下的洛阳市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笔者提出以下策略并构建了绿道网。

1.生态格局保护:三山环绕、四水穿城

山水城市的营建,必须立足于自然生态本底,与外围生态关系进行充分对接,融入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因此,依托中心城区外围的邙山、周山、龙门山三山环绕之势,通过山麓型与山脊型绿道构建,串联自然山体资源,构筑山水城市自然屏障;依托城区洛、伊、瀍、涧四水穿城之态,通过滨水型绿道构建,复兴滨水空间,构筑山水城市的灵动气息;同时,依托东侧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绿地型绿道,共同保护洛阳山水城市的生态格局。

2.文化脉络传承:古都营建轴、老城发展轴、新城活力轴

文化是山水城市营造之魂,通过文脉的梳理,构筑文化氛围浓郁、城市特色明显的当代山水城市。依据洛阳中心城区的发展演变分析,基于文化脉络构建古都营建轴文化绿道、老城发展轴文化绿道、新城都市活力轴文化绿道,依托文化绿道,链接城区文化资源空间,形成洛阳中心城区纵横交错的文化脉络,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活力。

洛阳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图

3.景观意境营造:多样类型、多样主题

山水城市意境的营造,主要侧重体验与感知,是展示山水城市较为隐性的方式,是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主要因素,因而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山水意境的营造应以绿道空间景观作为载体,基于活动主体的行为模式和感官需求等因素,通过提取不同主题绿道的特征,融入山水城市景观要素,从而构筑多样化类型、多样化主题的山水城市景观意境。

三、结语

绿道网建设是解决我国城镇化中城乡生态、文化等问题重要途径,近年来成为规划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当前我国绿道理论研究多沿袭西方国家,同时多侧重于区域层面绿道研究。本文基于山水城市与绿道理论分析,以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为研究对象,从山水城市本质内涵剖析,到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的影响要素和特征总结,再到中心城区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策略提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道网构建理论方法,以加快生态化、特色化的城市建设,进而推动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刘翠焕、黄淑娟,桂林理工大学;李先富,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脉络绿道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