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 要: 張爱玲作品中描绘的环境是都市中普通人经常活动的小环境,她的小说多半发生在半封建式的旧公馆里,故事的展开自始至终围绕在“家”的氛围之中。她最擅长通过家里普通物件的描写,表现出阴森凄冷的家庭气氛。她的作品中,除了家外,经常出现的环境是街巷。她的许多作品描写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具有一定的警世作用。这种意识的产生有其社会、家庭以及她自身个性的根源,研究探讨这些问题也有其现实意义。她笔下的都市和现代都市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在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现代都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空前冷漠;符合当今社会人们一方面享受高速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一方面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压力下内心的悲哀和苍凉的状况。
关键词: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觉醒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1-01
一、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的内涵
关于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不能不涉及到它们的本质和内涵。女性文学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泛指一切描写妇女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包括男作家的此类作品);而狭义的一般指女作家的作品,有的定的更为严格,限定只有由女作家创作的,描写妇女生活,并能体现出鲜明的女性风格的文学作品方能归入妇女文学”。至于女性意识,则大多指源于女性特有的心理机制,是女性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方式和角度,它更多地是强调了性别意识中的自然属性,当然,“女性意识”在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觉醒过程中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有关。而这一点与中国现代社会复杂历史又共同决定了现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倾向和互补性。
二、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根源
1.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女性对漫长父权社会形成的对自身的奴役,摧残已不再处于无知无觉的无意识状态
张爱玲通过对众多女性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女性骨子里依然深深地浸淫着的奴性意识,指出正是这种自甘依附于男性,处处以男性为生活中心乃至全部世界的奴性意识,使女性自身成为了阻碍自己发展的内在原因。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意识里的奴性意识的展露与批判,则是她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是对女性意识进行如实再现的一个贡献。
2.中西两种文化的家庭教育对张爱玲的影响成就了女性意识的多面性造就了女性意识觉醒的环境背景和文化背景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爱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张爱玲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
张爱玲笔下没有健康的女性,缘自她缺少母爱,后又失掉父爱,爱情失败,婚姻又不幸的生命体验。通过张爱玲自叙身世的散文《私语》和《童言无忌》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生活给张爱玲带来的更多的是孤独。儿时的记忆中,“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的。”)少女的生活中“继母的统治”代替了母亲的关怀,让“我”觉得更加“憎恶与羞耻”。后来母亲回来了,张爱玲终于能够搬出来和母亲住,却“又只能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她。”“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她拿钱,被她的清高脾气磨难着。”怀疑自己是否“忘恩负义”,忍受着那些琐屑的难堪。幼年时得不到母爱的张爱玲,只能把对爱的渴求寄托在了父亲身上。然而,她的父亲又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昔日的荣华富贵里的封建遗少。有着一切遗少的恶习。张爱玲和弟弟受到的待遇在大多情况下取决于他的兴致。” 一切都过滤掉了作家对亲情的美好温馨感觉。她甚至说“我不喜欢我的父母亲,对于她家族的人一概无情。”
无论是传统的曹七巧,还是半传统,半现代的白流苏,无论是老鸨式人物梁太太还是交际花葛薇龙,都厚厚的裹着一颗最典型的封建灵魂,他们从来不曾意识到“自我”。
到了后期张爱玲的《半生缘》里的曼桢在命运的作弄下呼喊、挣扎、认命、觉醒到最后回归平静,不仅有女性意识觉醒的形象,更是一个将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转变成一种自觉意识的典型形象追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幸福。
所以说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3.张爱玲自身性格所形成的女性自我意识
首先从张爱玲早期的《霸王别姬》可以看出从青年时期开始直至年老色衰之时,她的自我爱恋使得她在爱情的纠葛中孤芳自赏,她们心甘情愿的让自己深陷其中。再者就是张爱玲对父亲的一种说不清的情结。在张爱玲小说中最典型的有《心经》中的许小寒,她那种变态的恋父情结,对母亲的嫉妒、排斥,对女孩儿时代的留恋等等。她明明知道自己的真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她因为恋着自己的父亲而一遍一遍扼杀掉健康的爱情。请听她对父亲的一番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父亲最终和一个与许小寒长得十分相象的女学生同居,从而摧毁了小寒“良好”的愿望,她哆嗦着感到她自己已经“管不得自己了”。
但是后期作品里也出现了一些独立走向社会的女性形象,如虞家茵《多少恨》、顾曼桢《半生缘》等。而作者本身正是始终自立自强,从自立中获得自由的典型。这都说明张爱玲自身的女性意识不仅觉醒,也将由自发走向自觉。这些都有意无意的表现在作品中,体现在人物的命运上。
结束语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觉醒的气息是强烈而厚重的。它不仅对女性的弱点进行了剖析、男性的角色进行了颠覆,并且对女性自身的负面因素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深刻的反省,吹响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号角。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女性所处的地位和思想所受的禁锢,认识上的片面,还不能对这种形式给出真正的解决办法,只是唤醒了没有站起来带领她们走出去。正如鲁迅曾极有预见地提出了“娜拉”们的现实出路问题,深刻指出她们“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现实困境。为此我们希望看到真正的觉醒是将自身从依附性上脱离,达到一种独立自觉的女性解放。
参考文献
[1]试论张爱玲中篇小说中的女性典型形象/聂桂兰//吉安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2
[2]张爱玲 张爱玲散文全编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