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良艳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高职环艺专业课堂教学
◎蒋良艳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对于创新课堂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观念落后,习惯经验教学,教学模式单一等。这不符合新课改对于各高职院校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立足实际来分析问题,然后寻找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新课改背景 优化 高职环艺专业课堂
教育事业一直是我国比较重视和关注的。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改概念的提出,一些教学上人性化的改变逐渐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这说明新课改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现在高职院校的环艺专业仍然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制约着环艺专业课堂的发展,这些现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设计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要根据新课改的背景,对高职环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系统的优化,降低环艺专业的难度,激起学生学习环艺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打开思维,提升其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以此来适应当下社会对于人才模式的要求。
环境艺术的范围很大,具有综合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包括对于空间的规划、环境与设施的规划、空间与装饰的规划、材料与色彩的规划等。人们目睹的事物都是构成环境的要素:自然界中的山、水、花等,人工建设的大楼、设计的广告等,甚至服饰、购物都包括在景致当中。[1]
环境艺术是在二战后才在欧美等国家受到重视的,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在20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一起进入了发展的高速阶段,环境艺术将实用和审美结合在了一起并作为整体进行统一。目前,我们对于环境艺术的学术术语是不规范的,如“环艺”来表达其概念,无论是在使用方面还是一次来概括其内涵,都是不利于环境艺术的发展的。实际上,“环境艺术”有着其自身的表达方式,它是根据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形式,强调与环境的相互衬托和融合,注重作者对于艺术以及审美的表达。事实上,它已是跨越艺术与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设计分支学科,具有多种专业内涵和属性。就环境艺术发展历程来看,借助于室内设计的基本阵营而向外极具壮大,园林、建筑等专业与之融合都将环境艺术从单方面的专业成长为分支众多、包含众多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一方面室内环境设计已经开始专业和系统化,另一方面是与之相关的行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这就使得对更加细分的专业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当前的环境艺术教育,由于每学期的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较多的限制,有必要对现有的教育环境重新整合,以此来强化环境艺术专业方向的深入教学。
从整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的课堂教学,教师多数都是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师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和深挖,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录,然后提出一些问题,教师来解惑。整个过程中,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使得课堂单调和枯燥。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沿袭。在新课改之前,无论是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老教师对于新教师的点拨,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足,认为这种专业性质较强的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得到解决。再加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环境艺术是以设计为主体的,而有的教师对于绘画比较擅长,这就造成了对于环境艺术内涵的误解,导致教学方向上的错误;[2]另一方面则是近年来,由于各高职院校扩招,使得生源的素质良莠不齐,认知能力和知识体系基础也参差不齐。在开展环境艺术教学中,有的毫无基础和兴趣,有的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鲜有基础较好的学生来配合教师,这就造成了学生单方面对于课程比较排斥,课堂效果自然也不好。除此之外,由于学校财政方面的限制以及客观条件的不足,一些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缓慢,甚至缺少相关教学设施。由于环境与艺术专业自身理论性就比较强,如果再缺少相关教学设备的辅助,那么学生对于一些定义和内涵以及知识点的理解过于抽象,理解起来就比较有难度,这样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效果。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要配合教师来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观念下,就会造成教师只讲解知识的一些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只是被动听的局面,这对于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是不利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对课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知识点进行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打开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对环境艺术产生兴趣,从而掌握技能,提升课堂效果。[3]所以,在环境艺术的课程开展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革,构建对于教师“教”以及学生“学”都有利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解放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效果。
(二)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1.案例教学法
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案例教学法就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进行分析,教师对于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指导,构建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经典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将学生有机合理地分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和协作。小组通过自主探究以及相互交流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提高技术技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来说,本身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具有抽象性,如果再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对环境艺术课程产生厌恶,遑论提升课堂效果。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让教师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一个大概的分析,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这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如学习《色彩》时,可以根据一些实际的绘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色相、饱和度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分析这些知识体现在绘画的哪些细节中。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就能够将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学习。
2.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中,是需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情景构建的。这时候,教师就要运用现代的信息设备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构建一个课堂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来开展课堂教学,这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大有帮助。因此,教师在开展环境艺术课程时,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进行合理的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果。[4]如在学习《住宅设计》时,教师采用多媒体信息设备,播放Chuckanut Drive住宅、Hoopers岛屋等美国优秀住宅设计,带给学生感官上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再导入住宅设计的相关课程,向学生们讲解住宅设计的要点以及相关知识。通过信息设备创设的住宅场景引入课题,让学生们带着印象和兴趣来进行学习活动,使得教材的知识点变得形象和立体起来,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重视课程的实践
随着近年来学生的扩招,环艺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快速增长,但是社会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增长。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环境,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来有针对性地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做出调整和改变,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理论知识侃侃而谈,但是对实际设计毫无感觉的理论型学生无异于纸上谈兵。学校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建立相应的实训室,让学生多进行实训,提高学生实践的操作和设计能力,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还可以将一部分理论过硬的学生组织起来,到一些用人单位去工作,来达到实践锻炼的目的。让学生参与到对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了解工作的整个流程,以此来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设计应用。在实践中,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对一些设计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优秀的设计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设计思维中的局限性并进行优化和完善。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师生状态,改进教学方式和模式都将成为空谈。教学过程中,是需要双方进行配合的,缺一不可。所以,就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教师是权威不可侵犯的认知观念,开展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和探讨问题的模式。这样,才能够在开展各种教学方式和课堂活动中,学生更好地与教师配合,提高教学的课堂效果和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传统的冲击是比较大的,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认知一定要加强,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不断优化和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学校要加强对于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综合型和复合型的实际人才。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些方式,具体的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来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普及和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马培,鲍锦磊,李钢,等.浅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州化工,2016(16).
[2]索安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时代教育,2014(23).
[3]徐亚.新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02).
[4]杨鹏广.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与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界,2014(36).
(责任编辑 刘冬杨)
蒋良艳,女,硕士研究生,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