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2017-05-11 10:21郭琼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桑娜仁者托尔斯泰

郭琼芳

曾昭曙老师执教的宽度语文《穷人》一课,令我耳目一新,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眼界变得更宽、更长、更远,好像井底之蛙突然跳上了井沿,终于看到广阔无边的美丽世界。长长的《穷人》一文,曾老师巧妙取舍,围绕一个“仁”字,上得如此轻松和生动,如此宽广与厚重!曾老师用两个课时,引领学生透过散发出热度的文字,穿越千年历史,跨过万里国界,触摸不同肤色民族的美好心灵,只为让那一个“仁”字植根学生心田,做一个胸怀仁义之人。

这堂课犹如一部精彩的电影,让我的脑海不断地浮现出一个个片段;又似一顿味美色鲜、营养丰富的大餐,令我不停地咀嚼、回味。迟钝的我终于品出了其中一些滋味,领悟了一点曾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理念。曾老师纲举目张,从四个方面展开教学,一气呵成地把一个“仁”字演绎得出神入化,让学生学得如痴如醉。

1.巧换课题.初识“仁”

曾老师在板书课题时,把“人”写成“仁”,问学生可否。学生答案不一。显然,这一换,不仅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探究的欲望,更是凸显了穷人的本质“仁”——这节课要探讨的中心。接着老师出示“仁”的解释:仁者,人也,最初仁、人只当一字,后来两者才有所区别。

最后,老师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得上“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的解读:善良,助人为乐,拥有同情心,贤惠,对孩子慈爱。可见,孩子们对“仁”有基本的认识。

2.走进人物内心,感知“仁”

桑娜是《穷人》一文的主角,渔夫和西蒙是配角,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她们的仁爱,曾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师生配合读十二到十九段,看似平常的读却起了一箭三雕的作用。其一,快速理清了桑娜矛盾的心理。①桑娜担心丈夫安危,苦等丈夫归来。②抱邻居孩子回家,怕丈夫回来责怪她。其二,训练了学生的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感受到她那不仅爱丈夫、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折磨也要救助孤儿的仁爱之心。其三,为寻找文中各种冲突打下基础。这一环节用较少的时间突出了教学重点,摒弃了平常教学中繁琐、零碎的分析,可谓省时高效。

环节二,老师引导学生找冲突。在冲突中学会写作技巧,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如:①桑娜怕养不活孩子还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②怕丈夫责骂又盼丈夫回家。③屋外寒风呼啸与屋内的整洁。④西蒙明知自己快死了,用头巾裹住孩子,却又没有把孩子送去桑娜家。①②③这几个冲突让一个富有同情心、拥有大爱的穷人跃然纸上,而冲突④又让学生体会到西蒙不愿拖累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美德。这是“仁”的另一个方面。这些人物的美好心灵让“仁”的内涵渐渐丰富,具体可感。

环节三,曾老师出示课后生字,然后展示孔子的话:仁者不忧,让学生在生字中找出能代替“忧”的字,并说出原因。学生的思维活跃,表达贴切,令人惊喜连连。有的说,仁者不怨,因为仁慈的人做好事从没有怨言;有的说,仁者不虑,仁爱的人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有的说,仁者不哀,因为仁慈的人心怀天下,把一切事物看成是美好的……这个环节,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学生思想的升华。“仁”字的内涵像清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为他们插上彩色的翅膀,飞跃到了人性的至高点,欣赏着、享受着爱心乐园的美妙风景。

环节四,解读列夫.托尔斯泰。曾老师先让学生读诗人雨果写的詩《穷人》,发现与托尔斯泰写的《穷人》内容一样,然后让学生讨论:列夫.托尔斯泰是抄袭他人作品吗?他改写成小说有什么好处?看起来是题外话,但实质是托尔斯泰那种追求“仁”思想的展示。曾老师还通过托尔斯泰青年才俊与老年贫困丑陋形象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他穷尽毕生为别人造福,自己却贫困潦倒,一无所有的美德。最后老师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在荒郊野地里,一个长满青草的大土堆,与他世界大文豪的身份极不相称。可茨威格却盛赞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这一个个巨大的反差足以撼动人心!托尔斯泰之所以能塑造出“穷人”这样的“仁”人,是因为他自己就具有这样的仁心。所谓“心中有佛,皆是佛”啊!

3.引经据典,诠释“仁”

曾老师学识渊博,从上课伊始直至结束,思接千载,视听万里,中间不时相机出示古今中外对“仁”的看法,特别是我国古代圣贤有关“仁”的经典语录。如《孟子.离娄下》中的“仁者爱人”。古人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孔子说的“仁者不忧”,孟子说的“仁人无敌于天下”“仁者荣,不仁者辱”,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这些散发出人性光辉的话语铿锵有力,简明扼要诠释了“仁”的本质就是博爱,“仁”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学生怎么不会信服呢?怎么不会愿意去实践“仁”呢?

4.心灵积淀,抒写“仁”

在课至尾声时,学生已感受到了鲜活的仁义之心,积淀了厚重的“仁”之内涵。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滋润。看看他们对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评价吧!

“托尔斯泰死了,从此我们成了孤儿。”

“托尔斯泰,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这是学生们的心声,是的,托尔斯泰会成为永远照耀他们心灵的太阳。他们会因为托尔斯泰,因为《穷人》一课而成为一个具有博爱之心的仁人,成为一个温暖别人、点燃别人的太阳。

有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以后的生活做准备。我想,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像曾老师那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优秀品行,为他们的生命奠定雄厚的基础,成就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猜你喜欢
桑娜仁者托尔斯泰
七颗钻石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穷人》梗概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桑娜一家“穷”吗?
忘记自己的人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