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剑雯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聆听吉安市吉州区名师陈老师执教的《平行与垂直》一课,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活泼而扎实、有趣而深刻,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其体验,让其感悟,尽显了名师的魅力风范。通过教学,学生的空间观念、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是一节学生愿学、想学、乐学的课。
[片段一]言简意赅,直入主题意明了
师:直线我们认识过了,谁来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征?
生:直线有两个端点。
生: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师: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师:会有哪些情况呢?请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欣赏,再进行展示。
赏析:
上课伊始,陈老师先让学生回忆直线的特点,然后直接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条直线。问题设计虽简单,但却一环扣一环,清晰明了,摒弃了现在教师盲目追求的华而不实的外表,不做修饰,直入主题。这种干练的教学风格使得学生的思路清晰,教学的效果扎实,数学该有的理性也尽在其中,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片段二]亲身体验,拨开云雾见真知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陈老师收集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按照作品的相同点如何给它们进行分类。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得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分两大类的:相交和不相交
分三大类的:相交的、快要相交和不相交的
师: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作品,把没有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看看会怎样?
生:我的延长后相交了。
生:我的延长后还是不相交。
师:如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来分类的话,我们要把延长后相交了的放在哪一类?
生:相交的一类。
师:下面哪些同学画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关系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那些没举起来的作品,如果我们再延长、再延长……会不会相交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宽窄一样,距离一样。
师:看来这样的两条直线很特殊哟,不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在数学里,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板書:互相平行)
师:画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同学请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
师:其他同学画的两条直线就一定是——
生:相交关系。
师:既然是相交关系,那么它们都会相交成几个角?
生:4个角。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三角尺的直角去量一量相交成的这四个角是什么角。
赏析:
这一环节令人赞叹不已,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扎实有效,更为重要的是,每一环节陈老师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推到了主体的地位。从让学生根据作品进行第一次分类,发现有争议,再利用工具进行验证到第二次分类,再在进一步的动手操作中顺势揭示主题——平行与垂直。每一环节就像剥笋似的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学生不但理清了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懂得了用“分类”的数学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过程,所有知识的生成都源于学生之手,所有知识的提炼都出于学生之口,学生的作品没有成为摆设,学生自身也没有成为知识的纯接收者。自始至终,陈老师都只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向了本课的终极知识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的发展场。
[片段三]巧妙设问,思维之花齐绽放
师:(指着快要相交的作品)这两条直线到底会不会相交?
生: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老师来给它延长试试,但老师有疑问了,往哪边延长会好一些,为什么?
生:……
赏析:
新课改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课中“老师有疑问了,往哪边延长会好一些,为什么?”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的思维涟漪得以扩散,思维之花得以绽放。又如认识平行时,“你怎么看出这两条直线没有相交”,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再次让学生的思维在疑惑中得以升华,而不是仅停留在要延长以后才知有无相交这一水平,为以后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埋下伏笔。一个又一个诸如此类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质疑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学教学的发展性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综观整堂课,陈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作为主线,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每个环节学生都能体验到和谐课堂的美妙,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