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说鸡

2017-05-11 20:40徐万邦
森林与人类 2017年2期

徐万邦

今年是鸡年,也是夏历丁酉年,它的准确起讫是公历2017年1月28日至2018年2月15日。谨以此文恭祝读者鸡年大吉。

鸡年为什么又称“丁酉年”呢?这与中国古代的计(记)时方法有关。中国古代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60组,通称“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现今夏历的年和日仍用干支计。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后开始,中国历史便有了准确纪年,而且3000多年以来延续不断,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是为了便于百姓记忆,古代术数家(算命先生)拿12种动物来配12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人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所以叫十二生肖。十二属相是中国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已知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27年-约97年)的《论衡·有毒》。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其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所以不仅春节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而且生肖文化也被多民族所接受。

十二地支也可称为十二时辰。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相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形成的,民间有不少传说故事加以解释,但多数是附会的,不一定有科学依据。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的时间段,子时是23点至凌晨1点,依次类推,直到亥时的21点至23点。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与动物在不同时辰的活动有关。子时鼠出洞觅食或啃咬东西磨牙。丑时牛开始反刍咀嚼食物。寅时虎巡游捕食,而且虎是山中王,“寅”有敬畏之意。卯时兔出窝吃草,此时太阳刚露脸,月亮仍在天,月宫有玉兔。辰时是早餐时间,龙主风调雨顺,关乎庄稼收成,农业民族一般都有龙崇拜。蛇是冷血动物,既怕寒冷,又惧暑热,所以常在巳时(九十点钟)游弋于草丛中寻找食物。午时马歇息,未时羊歇息,因为它们怕暑热。申有“伸”之意,猴子擅长伸屈攀登,因此申时属猴。酉时(下午五六点钟)鸡回窝上架歇息,假若它仍在外面觅食,则预兆第二天可能变天。戌时狗开始“值夜班”,一个耳朵贴地而卧,便于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加之它具有超于万物的嗅觉和忠于主人的天性,真是难得的警卫。亥时已入夜,万物寂静,天地混沌,猪除了吃,多数时间就是睡,此时正是它酣睡的好时辰。

家畜家禽是农民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或劳动力。在十二生肖中,我们祖先最早驯养的家畜有猪、牛、狗、羊、马,家禽有鸡。其余的6种动物,除龙是臆造的外,也都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

雞的来历与鸡文化

文化是民族和人类生活的样法,或说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生活方式。风俗是社会民众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在我的少年时代,小伙伴们常常会出难题考问别人:“先有鸡(此处指家鸡)还是先有蛋?”你若说是“先有鸡”,他便问“鸡是哪儿来的?”你回答说“鸡是鸡蛋孵出来的”,他就问“鸡蛋是哪儿来的?”“鸡蛋是母鸡下的。”那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无以对答,只好哑口认输。

上中学以后,从历史课上得知,当然是先有鸡。鸡是哪儿来的?是由野生鸡(家鸡祖先)驯养培育而来的。何以见得?有甲骨文为证。甲骨文的出现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成熟文字系统之一。

甲骨文中的“鸡”字,左半边是“奚”,在古文中表示奴隶,也可理解为手握系绳,右半边是“鸟”,合起来便是鸡。“鸡”就是用绳子拴住并用手牵着的鸟,因为没有被驯化,怕它飞跑了。简化字的“鸡”,简化得科学有据,左边的“又”是一只手,如朋友的“友”字便是两手相握的变形。当然,若把“又”就当作“又”亦可,望文生义,把“鸡”理解为“又一种鸟”。古人称短尾的鸟为“佳(zhūi)”,称长尾的鸟为“鸟”,所以小篆的“鷄”字“从佳,奚声”,是形声兼会意字。由此可知,鸡进入中国人生活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

鸡与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普及的民俗现象,许多语言的表达方式都是约定俗成的惯制,很难说清所以然。鸡的出现,对于语言的丰富和对事物的命名有明显影响。如鸡鸣狗盗(战国时期孟尝君出函谷关的故事,形容微不足道的技能亦有用)、闻鸡起舞(晋代祖逖与刘琨夜闻鸡鸣而起床舞剑,是立志报国及时奋发的典故)、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的事)、鸡蛋里挑骨头(找碴)、鸡飞蛋打、“老太太上鸡窝——奔(笨)蛋”、偷鸡不成蚀把米、杀鸡不用宰牛刀、铁公鸡一毛不拔、拿鸡毛当令箭、杀鸡取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浑身湿透的人像“落汤鸡”、鼠肚鸡肠(小心眼)、鸡零狗碎、鸡毛蒜皮、鸡毛信、鸡毛掸子、鸡毛店(旧时简陋的小客店,没被褥,垫鸡毛取暖)、偷鸡摸狗、鸡犬不留、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犬升天、“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用以形容小国寡民的小农社会)、鹤立鸡群、鸡虫得失(细微的得失)、杀鸡儆猴、鸡不及凤(南齐时,王慈形容自己的书法不如父亲王僧虔)、鸡骨支床(瘦骨伶仃,支撑在床上,来日无多)、鸡皮鹤发(皮肤皱、头发白,形容老人)、说那些突然兴奋激动的人像“打了鸡血一样”、鸡犬桑麻(形容日常的乡村田园生活)、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家庭条件不好,经过努力仍能成才)、没毛的凤凰不如鸡、“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宁为蛇首,不作龙尾)、危如累卵、以卵击石等。

鲁迅先生说,谚语是群众生活经验的总结。现举一些与鸡相关的谚语:“鸡大飞不过墙,灰多筑不成墙。”“鸡无三条腿,娘无两条心。”“鸡不吃食不下蛋,事不动手不成功。”“鸡毛烧不成火炭,毒菌变不成香菇。”“鸡多不下蛋,人多瞎忙乱。”“鸡多屎多,人多嘴多。”“鸡求食,人求知(维吾尔族谚语)。”“鸡贪食嗉破,人贪会招祸(壮族谚语,鸡嗉是鸡消化系统的一部分)。”“鸡孵卵肥不了,人欠债富不了(蒙古族谚语)。”“鸡瘦尾不倒,人穷志不穷(彝族谚语)。”

事物命名也有不少和鸡有关。如鸡足山,又名九重岩,在云南省宾川县城西北40公里处,因山势背西北面东南,前伸三支,后出一趾,形似鸡足而得名,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河北省有鸡泽县,位于河北省南部滏阳河西岸,春秋时期这一带地势低洼,家家畜养鸡鸭,“鸡以氏泽,泽曰鸡泽”,隋代置鸡泽县,以古鸡泽为名。黑龙江省有鸡西市和鸡东市,因地处鸡冠山之西与东而得名。陕西省有宝鸡市,唐代便置宝鸡县。我国台湾省的基隆市,旧称“鸡笼”,谐音改为“基隆”,意取“基地昌隆”。在豫鄂边境有鸡公山,一称鸡头山、鸡翅山,林木茂密,风景优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的织金洞原名打鸡洞,因居住在附近的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喜欢踢毽球,苗族和彝族把踢毽球称为“打鸡”,因而得名。打鸡洞经地质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是全世界已知的溶洞中最原始的洞穴之一,现已成为贵州省推介的重要旅游景区。

有些鸟的命名与“鸡”相关,我估计是中国人已开始普遍养鸡之后,才发现了它们,看它们有点像家鸡,便以某某鸡称之。如锦鸡,其中红腹锦鸡亦称“金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79年1月25日我国发行“金鸡”特种邮票一套3枚。还有褐马鸡,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亦发行有特种邮票。另有蓝马鸡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湖北、湖南、河南、浙江等地把夏历正月初一称为“鸡日”。鸡日不能杀鸡,也不许指鸡骂狗,要以好饲料喂之,以求多生蛋,多孵鸡雏。浙江金华地区给小孩胸前挂“鸡心袋”,袋内装茶、米、雄黄粉,驱邪祈福。“鸡心”与“记性”谐音,希望孩子读书时有好记性,将来能成才。浙南地区把冬季取暖用的小熏笼称为“鸡囱”。辽代特有的陶瓷器是鸡冠壶,壶上部有鸡冠状鼻孔,故有此称。人因受冷或惊恐皮肤上会形成“鸡皮疙瘩”。因佝偻病而形成胸骨突出像“鸡胸”。脚掌或脚趾上角质层增生而形成“鸡眼”。独轮手推车在一些地方被称为“鸡公车”。有种可以食用的蕈叫“鸡”。带红色斑点或全红色的昌化石是制印章的珍贵材料,被命名为“鸡血石”。武术动作中有“金鸡独立”,花中有“鸡冠花”。如此等等,难以尽数。

鸡与服饰

“小康社会”有专门的衡量标准,但老百姓的最低要求是衣食无忧。衣服除了保护身体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遮羞。与鸡相关的服饰文化现象很多,现举几例以飨读者。

在中国56个民族中,银饰最多最精致的是贵州黔东南苗族妇女。她们戴的银冠顶上有一只小鸟或几只长尾鸟,冠后缀有10多根60厘米长的银链,链上又缀着花鸟银饰,直至链的下端。帽坯以厚皮制成,上钉9块银片,银片缀以百余种银质的虫、鱼、鸟、兽。苗族男子在跳芦笙舞时,头缠红色头帕,顶上插有多支雉翎。妇女的节日盛装有百鸟衣,又叫“鸡毛裙”,因裙子下摆缀饰有一圈鸡毛而得名。

云南大理洱海东岸白族少女戴华美的凤凰帽。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叫“凤凰装”,其传统头饰是凤冠。畲族妇女喜留长发,梳凤凰髻。16岁以下的少女将长发编成辫子,以红头绳缠绕后盘于头上。成年妇女的凤凰髻各地不同,有凤头髻、凤身髻和凤尾髻之别。凤冠的前面配有一面被称为“圣疏”或“庆须”的银帘,银帘由7-9串银饰片组成,顶部缀有双龙戏珠银饰,银片上錾有凤凰、蝴蝶、梅花等图案。畲族姑娘出嫁时,一定要穿凤凰装,戴凤冠。

旧时青海土族妇女的头饰也有叫“凤凰头”的。凤冠是中国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祭服之冠饰,上有凤凰。至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

凤凰在自然界里尚未发现,它是古人发挥艺术想象所创造的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美丽华贵、表示祥瑞的吉祥物。既然民间有把鸡爪叫“凤爪”的,那么把凤与鸡联系在一起也不算太牵强。凤凰即使与家鸡没有关系,但与锦鸡也会有关系,只要看看它们的“标准像”,相似的地方还真不少,否则,不会说“掉毛的凤凰不如鸡”。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昆明郊区的彝族姑娘喜欢戴色彩鲜艳、刺绣精美、银光闪烁的“鸡冠帽”,其形状犹如雄鸡鸡冠。传说很久以前,一对彝族恋人夜里在林中幽会,林中魔王杀害了小伙子,还想欺凌姑娘。姑娘逃到村寨时,寨中雄鸡啼鸣,吓跑了魔王。后来姑娘们便缝制鸡冠帽来装扮自己,取求吉驱邪之意。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与彝族杂居的哈尼族姑娘也有戴鸡冠帽的。衣服有“鸡心领”,首饰有鸡心形饰品。

清代官服叫“补服”。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也叫“背胸”,是官阶品级的徽识。此制明代已有。满族善于学习,此为借鉴与继承之一例。武官绣兽,文官绣鸟: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鶿,七品鸂,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鸡与饮食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我国的饮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56个民族,除原先从事游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之外,大多数民族都有养鸡的传统。现在,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基本上实现了定居和转产,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各民族都养鸡生蛋。鸡不仅提供了肉食,蛋还可以用来换取食盐、火柴及孩子的学习用品。

过去饭店炒菜讲究用高汤调味,高汤多用鸡汤。用鸡作主料的菜肴,我估计不下百种,常见的有四川的宫保鸡丁、麻辣鸡丝,新疆的大盘鸡,广西的白斩鸡,河北的烧鸡,山东的扒鸡,云南的汽锅鸡等。云南过桥米线很有名,烫米线的汤是鸡汤,上面漂一层鸡油,看起来不冒热气,实际上汤的温度很高,吃的时候要小心。东北的小鸡炖蘑菇也很受大众欢迎。

鸡肉烂饭是佤族民间传统食品,即把洗净的整鸡、各种调料、香菌、酸笋丝分先后倒入锅中煮炒和焖烂。甘肃东乡族鸡尾宴,是把煮熟的鸡肉按不同部位分成13等,按辈分来吃,最尊贵者吃鸡尾。

满汉全席是源于清代的一种大型宴席。乾隆南巡之后,滿汉全席开始在大的商业城市流行,但食单不尽相同。在满汉全席中出现的有燕窝鸡丝汤、蘑菇煨鸡、野鸡片汤、挂炉走油鸡、白煮鸡、鸡皮鲟龙、口蘑鸡腰、如意鸡成对、咸蛋、蛋花汤、冻子鸡丝、鏆耳子鸡、红烧南边鸡、随鸡馅饺、比翼鸳鸯(青蛙、鸡翅)等。

老百姓认为鸡对产妇和病人的身体有补养作用,尤其是乌鸡。

过去乞丐创造了“叫花子鸡”的做法,即把破膛洗净的鸡用荷叶包起,外面糊上泥巴在火堆里烤熟。

侗族民间流行“鸡头敬客”的习俗,即把鸡头和鸡爪敬给客人吃,鸡腿给孩子吃,好嚼的鸡心、鸡肝给老人吃。

广西隆林县的苗族待客时要宰鸡炖汤,最后若只剩下鸡心没被吃掉,则认为来客与自己亲如兄弟,第二天设宴庆祝兄弟团圆。

中国饮食文化中包括“医食同源”的思想和食疗的经验。鸡内金可入药健胃,中成药有乌鸡白凤丸。

鸡与人生礼仪

在人生礼仪活动中常有鸡出现。云南傣族的婚礼叫“拴线婚仪”,直译为“拴魂”,即把一对新人的魂拴在一起,免得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婚礼一般在女方家举行。桌面上铺芭蕉叶,桌上放一公一母两只熟鸡,用挽成锥体形的芭蕉叶罩分别扣住鸡。仪式中,小夫妻各从饭盒中捏一小坨糯米饭蘸点酒点祭鸡和盐巴等物,每人连续点祭3次。主婚人和长辈为新人拴白线,祝福他们白头偕老。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嫡亲或姻亲之间,在结婚、生育和建房时,要互送“鸡米礼”,单礼为一坛酒、一只大红公鸡,双礼为一坛酒、一坛谷种、两只大红公鸡。

鄂西土家族的新婚夫妇在头胎婴儿出生的当天,女婿要提鸡到岳父家报喜。女婿见了岳母不用说话,岳母见了红公鸡便知有了外孙,见了生蛋的红脖母鸡,便知有了外孙女。若生的是双胞胎,那就提两只鸡去报喜。

在丧葬礼中,有不少地方在下葬时,晚辈要抱只鸡去坟地。葬毕,再抱鸡归。民间迷信以为“鸡领魂”,日后在家中祖先牌位前祭奠先人时,亡者的魂可回家享用祭品。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尉犁县孔雀河北岸营盘古城附近发现一座贵族墓地,是汉晋时期的。墓主人头枕中原锦缎制成的“鸡鸣枕”,其意是取“鸡领魂”,可见此俗影响之深广。

鸡与信仰

上古时代,人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产生了原始宗教和一系列祭祀仪式。原始宗教最关注的是食物、繁殖(包括人类自身及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和死亡。年节即源于古代的腊祭,“年”字的象形符号是成熟的谷禾,即粟。“祭”字的本意是用肉给神上供。在古代,百姓难得吃到肉,贵族和官吏被称为“肉食者”。给神献牲的牛、羊、猪一般人家拿不出来,只好用鸡来替代,鸡便成了常用祭神祭祖的供品。好在“鸡”与“吉”谐音,鸡又是被赋予了具有“文、武、勇、仁、信”(汉代韩婴《韩诗外传》)五种好品质的“德禽”,把它献给神,神定会喜欢,从而降福给百姓,以实现其求吉纳福的愿望。

过去在陕西省流行谷雨(夏历三月中,公历四月二十或二十一)时在家中墙壁上贴“鸡王镇宅”图的习俗。画面是一只红冠大公鸡,嘴啄毒蝎,蝎子身上涂红色为血迹,表示已被杀死。这是种厌胜物,即在天气转暖时镇压毒蝎,以求家宅平安。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制作技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名录中的项目,年画中象征吉祥的就有鸡。传说桃都山有大桃树,上栖金鸡。古人认为黑暗乃鬼魅藏身之处,日出而啼的金鸡是调和阴阳、驱逐鬼魅的神物,因此可入画为镇宅之物。

歃血盟誓的习俗起源很早。“歃”是用嘴吸吮。古代举行盟会时,起誓结盟者嘴唇上涂牲畜血表示诚意,后来演变为喝滴入鸡血的酒。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四川彝族地区时,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感召下,冕宁县黑彝果基家支头人果基小约丹(1894-1942)与刘伯承结盟,协助红军顺利过境。结盟时按彝族习俗共饮鸡血酒,并从撑起的牛皮下钻过去。红军赠给小约丹“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红旗,“夷民”即“彝民”,“沽鸡”即“果基”。

鸡在占卜中的应用更为普遍,至今仍流行于西南和中东南的许多民族村寨中。汉族的占卜习俗至迟在汉代已流行。少数民族的占卜方式有鸡骨卜、鸡心卜、鸡肝卜和鸡蛋卜等。占卜就是算卦,预测吉凶,選择吉时吉地或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笔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带学生在贵州雷山县上郎德苗寨做实习调查时,看到村里鬼师为一位考上中专的小伙子做防止“打口嘴”(吵架)的鸡卜仪式,鬼师空手掏出鸡心观察卦兆,并口念祈愿词。仪式毕,煮鸡肉粥大家分食。每个人的命运应由自己掌握,而不是求神安排,不再赘言。

鸡与文学、民俗

“鸡”入诗最早见于《诗·齐风》的“鸡鸣”篇,写妻子催丈夫早起,是“鸡鸣戒旦”成语的来历。古诗中还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等名句。近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梁启超(1873年-1929年)先生《纪事诗》中“何心更作喁喁语,起趁鸡声舞一回”。

“鸡”入楹联的更多,每逢鸡年春节,我们在大街小巷和乡镇村寨都会看到许多带“鸡”字的对联。

唢呐是金元时期由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的,在我国经改造后成为民间吹打乐中的主要乐器。“百鸟朝凤”是民间管乐合奏曲,由唢呐吹奏主要旋律,音调活泼欢畅,并模拟众鸟鸣声,极为生动。我们还常看到口技艺人表演模仿各种声响,其中学鸡、鸭、鹅鸣叫声的不少。

民间美术作品中有鸡形象的,除年画之外,最常见的是剪纸和刺绣品。适逢丁酉鸡年,笔者在航班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幅剪纸作品“百鸡图”,倍感喜庆。节前在商务印书馆参加薛晓源先生主编的《生肖日历2017锦鸡吉祥》主题活动,看到该日历装帧印刷精美,每日一幅写实的画鸡图,真有享受精神盛宴之愉悦。在工艺美术品中常会见到草编、篾编、木雕、玉雕的鸡,还有布艺制作的鸡、面塑的鸡和画在瓷器与蛋壳上的鸡。在庙会和乡镇集市上还常看到画糖人吹糖人艺人做的鸡,又能玩又能吃,很受儿童喜爱。

体育游戏中有“斗鸡走狗”,即鸡相斗、狗竞走。民间有斗鸡游戏的民族除汉族外,还有苗、侗、土家、傣等民族。“斗鸡”除“专业”的斗鸡相斗外,还有一种是抱起一条腿,单脚蹦跳,用抱起的腿碰撞对方,致使其双脚着地,或倒地。可两人斗,也可分组群斗。后来把“斗鸡走狗”与“提笼架鸟”联系在一起,成为纨绔子弟的“专利”写照。民间还有“老鹰捉小鸡”和踢毽子(用鸡毛做的)的游戏。在酒席上,不会猜拳的妇女儿童常敲筷子说老虎、鸡、虫子、杠子,一物压一物,虎吃鸡,鸡吃虫,虫蛀木,杠子打虎。输者喝饮料或酒。

湖南湘西土家族民间有传统拳术——鸡形拳,是由模仿斗鸡的各种动作演变创造的。其主要动作有雄鸡站立、展翅啄食、搏斗、连翻腿、二郎担山等,形象生动,敏捷灵活,弹跳连贯,对强身健体大有好处。

各民族民间涉鸡的民俗现象很多,笔者见闻有限,难以穷尽。但愿拙文能抛砖引玉,启发读者神思,使其联想到更多的鸡的可爱之处,生活得更加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