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应用型大会计培养模式探索

2017-05-11 16:48程岩郑春玲
新会计 2017年4期
关键词:会计学执业课程体系

程岩+郑春玲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会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容。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梳理了大会计下学生应具备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会计信息逻辑思维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希望学院办学特色,立足人才供给结构改革,构建了“5741”课程体系,提出应用型高校“一体两翼三步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认可。

【关键词】大会计 5741课程体系 “一体两翼三步走”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自从提出“大会计”(于玉林,1996)思想后,大会计逐渐被社会认可。理论界、实务界均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从理论体系建设、实践探索,大会计逐渐从思想演化为现实,特别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基于“大会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建设,促进了会计学专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会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容。

2015年召开的“‘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为主题的中国财会高峰论坛暨2015中国会计报年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戴柏华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职能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加快推进“互联网+”,有利于更好发挥会计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和监督等功能,推动会计工作提质升级。财政部会计司司长高一斌指出,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事后核算模式,实现了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的同步集成,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促进了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的实时反映和有效监控,更好地为内部管理服务。

这表明会计将其职能仅局限于“事后算账”的信息处理和提供,从而与业务活动相分离,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应该与业务活动緊密联系,将其职能扩展成“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算账”的信息处理、提供、分析实验、辅助决策。即会计应与企业产供销环节密切结合,因此,大会计应囊括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

如何基于大会计进行会计学专业建设,对于应用型高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才能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出具有希望会计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本文认为,基于大会计进行会计学专业建设,必须梳理大会计应具备的能力,根据相应能力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的选择,进而打造独特的希望会计。

二、大会计应具备的能力

“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应建立在“大会计”岗位基本要求上,以“大会计”岗位胜任能力为最低标准,要求“大会计”执业者应具备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会计信息逻辑思维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等。

“大会计”执业者应全面掌握并运用财经政策法规;掌握会计、税务、财务、审计基本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框架,具备较强的业务操作和应用能力,以实现微观业务处理;了解财务信息的生成过程与应用价值,具有会计、税务、财务、审计综合业务和信息处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利于进行宏观层面的决断;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人际处理、表达和沟通能力。

1.“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内容

“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的组成要素包括:较强的政策法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财会信息的运用与处理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四大要素中前两项属于硬要素,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是“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核心部分,是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后两项属于软要素,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及相应的职业化特性,需要通过充分的职业实践来锻造。因此,软要素的打造需要相应的实践实训来完成。

2.“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构成要素

包括:智力和知识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智力和知识能力,即“大会计”执业者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对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甄别、获取、判断、理解、加工,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执业者知识运用能力的体现。技术应用能力,指“大会计”执业者综合运用会计、税务、财务、审计等相关业务技能,解决基本业务操作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指“大会计”执业者有效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会计”执业者,应具备广阔的商业视角和管理意识,协助企业管理与组织决策。

3.“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领域

包括:税务与会计处理能力;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能力;财务会计与审计处理能力。

由此得出,基于大会计的会计学专业,应培养能实现“上手快”“后劲足”“会操作”“懂管理”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指从事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经验和技能,具体到会计学专业,包括会计核算能力、税务核算能力、审计能力、财务决策能力。见下图。

(1)会计核算能力是核心。在能力图谱中处于中心位置,并影响其他能力的获得和展示。

(2)税务核算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的延伸,是将会计知识与税法知识结合,并用于纳税业务的能力。

(3)审计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的延伸,是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将会计知识用于判断会计、纳税业务的真实、合理、合法性,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

(4)财务决策能力。高级会计专业能力,在前三种能力的基础上,采用特定方法和技术,将已经发生的业务用于指导未来战略规划、战术执行的能力。

非专业能力,是指专业能力外,不具备专业特征,但对人的成功有重大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素质或能力,具体到会计学专业,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概念判断能力。

(1)人际沟通能力。基本非专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在日常业务中应当具备的沟通协调能力。

(2)概念判断能力。高级非专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在日常业务中,充分运用财务决策能力进行战略规划的能力,是上述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

在梳理出“大会计”执业者应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课程体系建设。

三、大会计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大会计所应具备的能力和应达到的目标,再结合办学特色,会计学专业立足于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形成了“5741”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 5个课程组

包括:认知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组。

(1)认知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提前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和内容,会计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树立“大会计”观念。

(2)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两课及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等,以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及全面能力。

(3)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和体现一线会计人才职业技能的涉证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重视会计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职称及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社会化的考试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获取执业资格为核心的课程,建立专业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的对接。

(5)实训实践课程组。是理论运用于实践,并转化为实践的过程,由课内、课外实践构成。通过实践既检验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实现了“上手快”“会操作”的目标。

2. 7个专业方向课程

为了满足分层分类教学要求,开设7个专业方向,通过各具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打造“以工程会计为特色,以企业会计为基础,以中介会计为亮点”的希望会计。

(1)工程会计方向。在“以轨道交通特色立校”背景下,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加强会计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的结合,打造具有轨道交通特色工程会计。

(2)工程审计方向。加强会计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的结合,打造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工程审计。

(3)税务会计方向。在会计类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相应的涉税课程,以培养既具有较强会计核算能力,又精通涉税处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涉税人才的需求。

(4)金融会计方向。在会计学专业学科背景下,融合考虑金融企业专业需求,整合开设的专业方向。

(5)会计与审计方向。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时重要选择领域之一,在会计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审计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

(6)注册会计师方向。主要满足国内CPA的需求,结合CPA考试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7)ACCA方向。满足国际注册会计师要求,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逐步从双语学习提升至全英语学习,增加学生就业优势。

3. 4个实训阶段

包括认知实训、专业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主要通过实训课程实现,即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学生能力提高与教学模式改革结合。

首先,通过认知实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整体认识,从而初步树立“大会计”观念,实现“上手快”;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课程实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其具备“大会计”所需的各项技能,达到“后劲足”“会操作”。

其次,随着专业知识储备量增多,通过专业综合实习,将专业内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具备“大会计”应拥有专业综合能力,实现“会操作”“懂管理”。

最后,通过跨专业综合实训,使学生零距离认识用人单位真实需求,树立“从基层做起”的正确就业观,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与实际需求的“零距离接触”,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零适应期”。

4. 1个实习体系,“4321”实习体系

“4321”实习体系,即4个结合、3方协作、2(双)管齐下、1个核心。“4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实习与毕业结合、学生能力提高与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3方协作,即学生、学校、社会三方的协作;2(双)管齐下,即实习与就业双管齐下;1个核心,即以实现向应用技术转型的目标为核心。

(1)“4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实习与毕业结合、学生能力提高与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要通过,在培养方案中加强实验实训的比例,通过引入包含企业运营全流程的的实验实训,从而使学生能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牢固树立大会计观念,掌握大会计所应具备的能力,达到大会计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学生能力提高与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主要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如在跨专业综合实训中,通过建立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分工合作,模拟企业的设立、融资、生产、销售、纳税等企业运营的各种环节;针对不同环节,运用不同专业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的专业能力、非专业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让学生零距离认识用人单位真实需求,使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正确就业观。实习与毕业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主要是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过渡,利用实习问题做研究,完成毕业论文,从而实现实习、毕业、就业的有机融合。

(2)“3方协作”,即学生、学校、社会三方的协作。主要是通过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实现,社会参与会计学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体系构建中发挥作用,实现社会与学校的协作;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协作。

(3)“2(雙)管齐下”,即实习与就业双管齐下。具体为:通过实习推动就业,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提升动手能力,使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1个核心”,即以实现向应用技术转型目标为核心。在实践中不能只有应用而无技术,必须既能应用又有技术,真正上手快、会操作、懂管理。

在基于大会计的能力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后,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大会计培养模式。

四、大会计培养模式构建

在通过充分调研,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构建了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建立了“一体两翼三步走”的人才培养体系。

2.创新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

会计学专业老师积极探索,不断引进新方法、新手段,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不断改善,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课程主要利用案例讲授理论;在高级课程中主要采用专题讲授、学生小组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操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通过实训任务完成教学。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云课程,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性,提高师生沟通的效率和效果。根据大会计所要求的能力及培养目标,构建模拟企业生产运营全流程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能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牢固树立大会计观念,掌握大会计所应具备的能力,达到大会计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的专业能力、非专业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实现教育与实际需求的“零距离接触”,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零适应期”。

3.改革学生考核模式

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考核模式,改变单一的基于结果考核评价学生的做法,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考核进行评价,从只关注结果到更关注过程的转变,使得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4.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与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通过社会参与会计学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体系构建中发挥作用,实现社会与学校的协作。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校内外老师的指导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从而真正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

5.加强综合知识与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致力于全方位、立体化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技能,依托学院四大平台,着力开展七大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大力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十大核心能力。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规划、有健全人格且积极向上的新一代学生。一方面,会计学专业积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团学组织建设,提升学生十大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培养的路径,使学生“学有所练,练有所享”,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身社会,回报社会。

“一体”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两翼”是以课程改革和实践体系改革为两翼。“三步走”一是加强校内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学习,实现“后劲足”的培养目标;二是强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专业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和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实现“会操作”“懂管理”的培养目标;三是理论应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实现“上手快”的培养目标。“一体两翼三步走”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转型条件下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举措。

五、结语

通过基于大会计能力构建“5741”课程体系,在“一体两翼三步走”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下,我院会计学专业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四年会计学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共计13次。会计学专业已毕业的4届学生,平均毕业率高达99.53%。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会计学专业,结合学院“轨道交通立校”的办学特色,立足于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在分析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基础上,构建了“5741”课程体系,并探索出“一体两翼三步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上手快”“后劲足”“会操作”“懂管理”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

[1] 于玉林.面向21世纪“大会计学”的发展[J].时代财会, 2001(5).

[2] 于玉林.“大会计科学”在形成[J].现代财经,1997(7).

[3] 刘安天.“互联网+”:大会计时代的东风[N].中国会计报,2015-7-24.

[4] 高一斌.抓住互联网发展趋势 迎接大会计时代[J].商业会计,2015(15).

[5] 崔伟.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探讨——以“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J].财会月刊,2015(33).

[6] 肖成民.新制度經济学视角下的大会计学科体系[J].会计之友,2011(22).

[7] 本刊编辑部.用管理会计思维建构大会计格局[J].新会计,2015(9).

猜你喜欢
会计学执业课程体系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医师怎么看多点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