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定情信物

2017-05-11 05:31
新传奇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定情信物玉佩

古代十大定情信物

分一只凤钗,赠一枚香囊;递一方手帕,采一粒红豆……心意到处,胜过万语千言。定情之物,情定终生的期许。中国古代定情物讲究“情”而不讲究“物”,很多小物件都可以作为定情物,都可以表达自己对“情”之诉求。

荷包是古人随身佩戴、盛放小物件的小包。女子常常亲手绣成荷包,赠给爱人,当作定情信物。图中是古人用的荷包,每一个都系着同心结,藏满恩爱情

不问不明白,中国人互赠信物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不同的人选择的信物都与其身份相配,与古老的信仰相关。信物,更应该称之为“爱情的护身符”。古代有十大定情信物:臂钏、戒指、耳环、香囊、手镯、玉佩、同心结、簪钗、裙、中衣。

这十大信物缘起于东汉末年才子繁钦的《定情诗》。繁钦自幼就因为文才机辩而名扬乡里,后为曹操青睐,成为一名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吏)。繁钦擅长诗赋,《定情诗》就是他流传至今的一首长诗。《定情诗》讲述了一对男女间曲折的爱情故事。诗中最动人的句子,是对两人互赠信物的描绘。诗中提到的信物有十种,有的至今仍常见,有的则因为岁月流逝而被人们忽略。让我们重读这首诗,看看将近两千年前的情侣如何以它们来定情。

臂钏:金钏情人心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缠在手臂上的螺旋金环,是古代女子喜爱的美丽首饰——“臂钏”,也叫缠臂金。情郎相赠的臂钏,别有一番深情:金色华美,可以衬出爱人的秀丽姿容;而环环不断,代表了一份绵绵不绝的思念。而且臂钏戴在手臂上,是女子的贴身之物,也只有情郎才能看得见。南宋笔记《梦粱录》中记载,宋代富家订婚的聘礼有“三金”,缠臂金就是其中之一。

缠臂金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

戒指:见指环如见人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戒指在东汉时渐渐发展为表达爱情的信物。南朝人刘敬叔的《异苑》中,记载过一个关于戒指的故事:沛郡人秦树在归乡途中邂逅了一位妙龄女子,与她结为露水夫妻。第二天一早,秦树又要踏上归程。临别时,女子赠给秦树一双戒指,殷勤致语:“见指环如见人。”戒指的定情之意跃然而出。

据悉,戒指原本起源于古代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由于嫔妃都将戴上戒指视为荣耀,这种习俗便流传开来,到了东汉时期民间已经非常普遍。

耳环:耳中明珠相伴一生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早在两汉三国时期,女子就已经有了穿耳佩戴耳坠、耳环的习惯了。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地位。

唐代张籍《节妇吟》中“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所说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也透露了耳环的确作为定情物在唐代出现,接受与否便成就了悲欢离合。明清时期是耳饰发展形制最为鼎盛的时期,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然后在花蕊中间镶嵌上一颗珍珠,这便是诗中所谓的“明珠”了。

香囊:随身之物系腰间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古人贴身佩戴的香囊,也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定情信物,满载了白首不离的愿景,也饱含了只爱深情的芳馨。香囊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

制作各式香囊,曾是古代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尤其是在文化繁盛的中原,香囊是生活用品之一,却也正因人之必需,而逐渐演绎成世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道具,从而具有了丰富而含蓄的内涵。

手镯:把爱人的心箍住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跳脱”指的是手镯。古人无论男女,都佩戴手镯。赠与爱人手镯,宛如把爱人的心箍住,拴在身边。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仙女以手镯相赠恋人情节。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和玉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也有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手镯送给他留念的桥段。

玉佩:恩爱结于两心间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罗缨结于玉佩上,恩爱结于两心间。

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在定亲的时候,双方父母往往会交换玉佩作为信物,让有婚约的孩子时刻佩戴。古人有言:“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玉佩象征着君子,有着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意,所以古代君子们喜欢用玉佩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

同心结:万千情愫缠绕其中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根据明代小说《琅嬛记》记载,古时候有个叫文胄的人,与邻家女子姜氏相恋,以水晶针定情。姜氏则编织了同心结来回赠。

正古时初婚的夫妇,在新婚之夜饮交杯酒前会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结发夫妻”的典故正源于此。比较有意思的是同心结与“结梁子”也有所渊源,现在指的“结梁子”就是过节,阻碍,矛盾,隔阂,但“梁子”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梁家子,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万千情愫缠绕其中,勾勾连连,只盼两心相同。

簪钗:朝暮伴君画搔头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理?耳后玳瑁钗。”相传颇得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便是以玉簪搔头的风姿迷倒武帝,而宫人竞相以簪搔头,搔头的称呼就此流传下来。男子送簪子给情人,表达的是心底的尊重与爱慕。女子在与恋人离别时分钗相赠,则含藏了来日重逢之意。

簪也有象征“正室”尊严意味。周宣王后姜后有“退簪劝政”之佳话:说是周宣王荒疏国政,姜后为了规劝他,就退去发簪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羞愧难当,从此励精图治。《鼓吹曲词·有所思》写一个女子为远方情人精心制作一支簪子,听闻情人另有所爱后,她把簪子烧掉后“当风扬其灰”,表达不会做小三的决心。

长裙:定下连理之盟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信物的价值不在金钱,而在情感与寓意。所以金钏玉佩也好,纨素长裙也罢,只要情深意重,便是最珍贵的信物。汉代诗人辛延年诗中有云:“长裙结连理,广袖合欢襦。”长裙赠与请人,定下的是连理之盟。

虽然现在男女之间也会送裙子,但也只是普通的礼物,而武则天的《如意曲》: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听着就是一个悲伤和感人的故事。

中衣:情到深处铭肤镂骨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相比长裙,穿在礼服或者朝服里面的中衣,是更为贴身的衣物。中国古代女性在服饰上更加喜欢创造一种含而不露的美,这种创造具有极大的装饰性、整体性和轻柔飘逸的美学效果。其独特的格调和风韵,代表着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审美理想。女子为情郎缝制中衣,一针一线,无不饱含深情。以此物来定情,真可谓情到深处,铭肤镂骨。

(《新华日报》、《中华遗产》等)

猜你喜欢
定情信物玉佩
央视《信物百年》张国华书记讲述见证可可托海奇迹的地质报告
陈述古墨钟破奇案
“夜经济”的青岛“信物”
只要一件定情信物
彰显丝路文化与爱情的绣花玉佩荷包
先秦时期组玉佩的设计理念探究
冰盒电池
中国式“定情”的生意与生活
一物定情,一念相思
未成曲调先“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