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愿逍遥
2016年11月24日,支付宝“圈子”功能上线。据《北京日报》报道,“圈子”会根据不同支付宝用户的特征邀请其进入生活圈,而在“校园日记”“生活在海外”“白领日记”等栏目中只允许女性发帖,且对女性用户分类细致,包括女大学生、女白领等,其中涌现出大量“大尺度”照片,不少女性上传的自拍图片内容露骨、所配文字字眼暧昧,以求“打赏”。男性用户可以浏览、点赞、打赏,但只有芝麻信用分高于750的用户可以评论。
有网友评论调侃:“社交的一小步,援交的一大步。”甚至将支付宝调侃为“支付鸨”,质疑支付宝“拿女人当商品”。饱受争议的支付宝“圈子”将一直正能量的芝麻信用推向了风口浪尖。对此,支付宝发布紧急声明,称将对刷屏、盗图、色情的消息直接删除,并按照规定做出处罚。芝麻信用也对“圈子”中个别社区运营方对芝麻信用分的错误使用向公众做出说明,第一时间要求相关运营方下线了相关规则。
支付宝的回应倒也在意料之中,但问题是,删除不良信息、下线运营规则是否就了结了?此前,支付宝称“圈子”功能是“基于对4.5亿用户的画像,能够更加精准地聚拢有相同爱好、共同需求的人”,更是将芝麻信用分作为背书和参考,意在破解陌生社交基础信任较弱的痛点,降低真实信息的互动成本,可到头来却演变成把年轻女性和芝麻信用分高于750的男性这两个群体联系在一起,这种以营销手段偷换“信用”概念的做法,让人担忧。原本作为隐私的个人信用状况,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就这样被异化为对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分级体现,一方面展现出互联网的强大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对信用的迫切需求。
平台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支付宝作为闻名于世的网购交易平台,不仅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更开辟了担保交易的新商业模式。“圈子”式的营销也许能够带来短暂的火热效应,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信任被误读误用,结果会与初衷相悖的。最后沉淀下来的一定是基于信用前提下的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