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朋飞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000)
当今科技在长足发展,社会在快速进步,许多高科技产品已经步入百姓家庭,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其影响的主体莫过于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有报道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在带来正面效益的同时与其相伴而生的是“科技病”,且该疾病蔓延的主要区域是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学生出门坐车,回家坐车,步步离不开车。青少年学生走路看手机,回家看电脑,时时刻刻离不开电子产品,这类现象已屡见不鲜。青少年学生从之前的活蹦乱跳到今天的低头族,从以前的跑个不停到今天的雷打不动。这类现象导致的结果是——青少年“病”了,青少年群体出现身体素质下降,肥胖率超高,近视率飙升,心血管疾病暴增等不健康的现象。有研究指出,美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普遍不足将导致肥胖年轻化和预期寿命缩短,当前一代孩子的寿命可能比父辈短5年[1]。目前,儿童每天的能量消耗水平相比于50年前的同龄人减少了600kcal[2],生存环境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身体活动行为。可见青少年缺少身体活动,而导致的疾病已经蔓延全球。
针对这样的“症状”我国教育部门提出要为青少年学生“治病”,提出要素质教育,全面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身体素质低下的趋势。素质教育包括多方面,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大块,身体素质在体育教育中重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教育,认为体育素养的获得是激发身体素质提高的主要动力。“体育素养是个体在整个生命中为保持合适的身体活动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理解力和知识”[3](Whitehead)。余智[4]认为:“体育素养是先天和后天相结合的产物,体育素养基于个体先天遗传的基础,经过后天个体的生活环境与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双重影响的结果,使得个体获得体育知识、体育行为等综合的体育素养能力”。可见体育素养是使得个体获得一种终身的运动习惯,帮助个体保持良好身体状态的原动力。我国在体育素养中的研究比较早,但后来出现了较长的“停滞期”,介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应该将体育素养的研究重新提上日程。国际上对体育素养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简称CAPL),其能很好的测评加拿大和肯尼亚8~12岁孩子的体育素养,并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身体活动。CAPL包含四个维度:日常行为,身体能力,知识&理解,动机&自信,四个维度每一部分都有身体活动的要求,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本文着重分析CAPL中各维度的划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探析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激发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体育领域中的体育素养——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身体活动习惯。
“东华大学一名男生跑完1000m后猝死”、“九江中学一名高二男生1000m长跑中死亡”、“塘沽一中一名高三学生体育课中猝死”………仅在2012年中,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安徽、河南等地区接连报道了青少年学生运动中猝死的现象[5]。可见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令人担忧,相关人员自上而下的在寻找方法和调整政策来极力缓解该现象,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20年下滑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6]。研究称青少年学生不仅仅出现身体素质上的问题,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20世纪末,国家教委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7];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91年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4%[8];2006年在北京8所重点大学实施的有关重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90名大学生中,有46.2%的比例表示觉得自己的压力很大,44.7%的人表示压力一般,另有4.2%的人表示自己几乎被压力压垮,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处于闷,无聊和迷茫的情绪中。由此可见,我国的青少年学生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其个人心理素质也处于危机状态。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美健康的人。”[9]从我国的调查数据来看,单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分析,我国青少年学生处于“非完美健康的人”。
1950年以前,体育运动仅仅被认为是获得和保持工作体能、军队训练或运动竞赛的必要手段,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距甚远[10]。直到Jerry N.Morris早期研究工作的积极推进,才使得人们认识到身体活动是一种抵抗疾病与改善健康的有效方法[25],并逐渐开启了身体活动流行病学研究的新视野。20世纪60年代,Ralph.Paffenbarger[11]开展了著名的哈佛大学校友健康研究,追踪了超过200万人次的健康报告,有力地证明了身体活动具有影响人的寿命和罹患慢性疾病风险率的重要作用。Steven.Blair认为,运动科学领域以往只关注运动的生理生化机制、运动的心理调节和人体的机能表现,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往往不被重视[15]。1981年出版的《Exercise:the facts》,首次针对运动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认为运动能够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12],通过运动来预防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最划算”的行为[13]。
大量的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体质下降与身体活动不足密切相关,而且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化的问题,城市的问题甚于农村,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大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更大[14]。身体活动不足被认为是导致当前肥胖和慢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的一种高危因素[15],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报道已显示了身体活动与健康风险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16],可以通过增加身体活动提升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17]。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身体活动不足解释为“一种流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非传染性疾病”[18]。西班牙政府的研究报告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19]中,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1)日渐增多的久坐性的娱乐活动,电视/电脑/互联网取代了以往的户外活动时间;(2)学校较少的体育课时无法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3)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的时间大幅减少;(4)以汽车为主的现代交通方式的改变;(5)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给步行/骑车等活动方式带来了不利的安全隐患;(6)机械化改变了人们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方式;(7)父母对孩子户外活动安全性的过渡保护;(8)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运动的支持性环境。
为了改变我国青少年学生身心素质下降,活动不足的趋势,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中针对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滑,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视力不良等提出中小学每天要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小学1~2年级每周要有4课时体育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为每周2课时,且每天要有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20]。通过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让学生真正懂得“8-1>8”的道理。
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体育总局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这之前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4月29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北京市政府在北京朝阳公园举办“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现场启动仪式,标志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历来关心和重视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可谓是“政策高度密集区”[21]。
但是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针对出台的一些政策只有不到20%的区域坚持了下来,80%多的地区放弃了阳光体育运动。[22]随着学校对阳光体育的放弃,青少年个人大部分也没有坚持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一项有关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显示,中国城市青少年人群普遍缺乏体力活动行为,只有32.2%的学生坚持每天参加体育锻炼[23]。如此以往,导致的结果是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推荐量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2014年同时期各个国家儿童青少年总体身体活动水平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满足身体活动指南推荐量的总达标率仅为8.9%[24],低于新西兰[25]、墨西哥和英格兰[26]等国家(均大于50%)。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活动现状并不乐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时也讲到:中国孩子玩的太少[27]!玩的少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讲缺少身体活动的自主性,再者是没时间到户外玩,以及不会自己选择体育活动来玩。
在我国,作为与学校体育活动互为补充、共同确保儿童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1h”的自主性身体活动,学校体育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青少年学会以体育的方式自主参加身体活动,若时间能获得保障,自主性身体活动将是提高儿童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改善学生体质的重要突破口之一。[28]学生缺少自主性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身体活动动机,该动机的来源也就是体育素养本身。具有体育素养的孩子,将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身体活动,并且有较好的身心素质;而缺少体育素养的孩子将试图避免参与体育活动,身体素质不高(Whitehead,2010)。因此本文以国际流行的CAPL作为研究对象,探析CAPL测试学生体育素养的领域中所涉及到的身体活动,以及体育素养与身体活动之间的重要关系。
“体育素养是个体在贯穿一生中保持适当水平的身体活动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理解力和知识”[29](Whitehead),Mandigo[30]认为体育素养是“个体具有参与利于促进个人发展的不同身体活动的运动能力”。身体活动又称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是指由于骨骼肌收缩导致能量消耗明显增加的各种身体活动[31],缺少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缺少体育素养,体育素养与身体运动的关系如何?
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测评和评价体育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能够对青少年儿童本身体育素养进行可靠、有效、综合的测评,加拿大积极健康生活和肥胖研究小组(The Healthy Active Living and Obesity Reserch Group,简称HALO)编制了一种可以准确和可靠的评价工具——《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简称CAPL),评价加拿大8~12岁孩子体育素养中的运动技能(Longmuir,2013)。2008年开始研制至2014年共出现两个版本,因第一版在测试中出现统计学误差[32],因此第二版基于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并于2014年投入使用。
新版CAPL基于Whitehead的研究[33]将理论模型分为: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自信、知识和理解,总分为100分,其中日常行为和身体能力部分包含问卷调查和能力测试,各占32分;动机&自信和知识&理解为调查问卷部分,各占18分(见表1)。
表1 新版CAPL各维度划分及得分
CAPL测试对象为8~12岁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得分级别,每一个测试维度分别对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解释(见表2,表3)。
表2 CAPL不同等级意义说明
表3 不同年龄不同维度得分标准
2.3.1 日常行为
日常行为分为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两部分,并由3项二级测试内容组成:7天内平均每日的步数、每周面对电子屏幕的总时间和每周参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天数(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
7天内平均每日的步数测试是通过电子计步器测量,所占比分为21分,占日常行为总分的65.2%。由此可知每日步数与体育素养之间具有很大的比重关系,通过计步器测量所得结果明显比学生自我汇报每周面对电子屏幕的总时间和每周参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天数要客观的多。关于计步器测试步数的准确性,已经得到科学实验的证实,其结果具有科学性。目前,加速计和计步器等运动传感器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各地的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大量应用[34]。Karabulut在跑步机上运用不同速度检测了不同计步器,精确度保持98.5%以上,是测量行走步数的有效工具[35],但对于慢速或快速行走[36],以及佩戴的位置有一定的敏感性[37]。
每周面对电子屏幕的总时间和每周参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天数是通过调查问卷来得出结果,学生自我感知周一至周五和周末(除下使用电子屏幕用来做作业)看电子屏幕的总时间,以及在过去的一周内参与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达60min以上的天数,根据不同的作答得到相应的得分。虽然该部分是问卷测试没有计步器测试结果的客观性,但也反映学生自身的身体活动行为,因为这两者间接反映了学生的久坐行为和MVPA行为。
该测试维度中涉及学生每天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我们称之为静态生活方式[38]。研究证实,因静态生活时间增多造成的身体活动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PI),是导致当前肥胖和慢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的一种高位因素[39],且该行为极易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形成并持续到成人阶段,直接影响其现在的体质和将来的健康[40]。静态时间的增多会导致身体活动不足的儿童青少年体质进一步下降。
若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没有达到建议标准,或使用电脑、打游戏超出建议时间范围,其肥胖发生率也可能是正常者的3~4倍[41],而每天看电视超过5个小时的孩子,其肥胖发生率比看电视2h以内的孩子高出5.3倍[42],每天看电视超过2小时会增加肥胖发生,减少体适能(耐力和力量),低自我效能,反社会行为,以及厌学(Trembly et al.,2011-B)。以上皆反映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体重水平的负相关关系[43]。当前指南建议5到17岁之前的孩子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ommittee on Public Education,2001;Tremblay et al.,2011-A),CAPL也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看电子屏幕时间不超过2h。
科技对生活方式的转变,久坐不动反而成了一种常态,导致了身体活动的严重不足[44]。久坐行为是指坐或躺的较低能量消耗的行为组合[45],或者是任何非睡眠状态下,能量消耗小于等于1.5METs的坐或依靠的姿势[46],或是低于100步/min的低水平活动行为[47]。
静坐行为一定程度上挤压儿童青少年参加身体活动的时间,但静坐行为与身体活动可能相对独立,静坐少动时间的长短并不直接决定身体活动水平的高低[48]。在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基础上,应减少做作业和屏幕娱乐等静坐行为对健康的危害[49]。
研究显示,较长的久坐时间将会升高人的死亡率,即使其满足了日常身体活动的建议标准,由于久坐行为的存在仍然具有更高的健康风险[50]。长期的久坐行为也会导致有氧体能水平低下[51],被认为是一种有别于身体活动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52]。青少年的久坐行为与身体活动水平呈现显著的反比关系,在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更为严重[53],并受到性别、体重、运动兴趣以及父母运动习惯等因素的影响[54]。
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实验研究项目(Children and Adolescent Trial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CATCH)是一项由Robert,Ellison和Sonja.McKinlay于1991年开始实施的研究项目,CATCH要求美国的体育课具有50%以上MVPA水平,并在课外给学生设定身体活动和健康饮食的要求。结果显示,学生体育课和日常的MVPA水平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55]。CATCH结束后连续3年的追踪调查显示,实验组的学生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56]。研究证实,MVPA更易对人体产生有效刺激并利于健康促进,而中等以下强度的身体活动对人体健康促进作用收效甚微。[57]研究解释,儿童在自由活动的状态下所进行的MVPA水平,比在被组织的活动中更高[58],学校可在休息时间有效引导,可以使学生累计增加大约7min的MVPA时间,而在休息区域增设活动器材,也可以平均增加5min学生的MVPA时间[59]。
巴西著名医生Pedro C Hallal等[60]通过对105个国家和地区13~15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分析发现,每天MVPA在60 min以上的比例为19.7%,而我国仅为11.0%。因此,必须从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行为,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做进一步探析。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201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17岁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组织化(社区组织活动)体育活动的比例在半数以上,其中,男生所占比例为64%,女生为63%[61];而我国城市的男性儿童青少年中有效比例为17%,女性仅为12%。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繁重的学业压力和自身的体育素养水平,使得多数儿童青少年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根本无暇也无意识去参加体育锻炼[8]。在自主性(自行参加身体活动)方面加拿大建议其国家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参加4h的自主性身体活动,但未评定出最终结果[62];芬兰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参加4h自主性身体活动的比例为34%[63];新西兰儿童青少年每周至少参加4h自主性身体活动的比例更高,接近80%[64]。而我国儿童青少年自主性身体活动整体情况并不乐观,自身的发展趋势呈持续下降的态势[8]。
上下学交通方式是指儿童青少年日常出行(上下学,往返于公园、超市或朋友家)采用积极出行方式的情况[65],积极的出行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轮滑等。家与学校之间的出行方式的确是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在美国,家至学校距离在3km以内,只有15%的儿童青少年以步行或骑自行车方式上下学[66],相同的距离在芬兰比例却高达75%[67]。而有研究证明全天MVPA的11%发生在上、下学过程的路上[68]。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与放学后玩耍的频率和时间程高度正相关关系[69],与使用屏幕(电视、电脑、手机、游戏机等)时间、频率程高度负相关关系[70]。
静态行为方式反映的是儿童青少年每天参与身体活动的时间,组织化体育参与体现的是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意识,自主性身体活动强调的是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技能,上下学交通方式则是儿童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的另一重要补充,这些类似于我国《课标》中的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等[71]。但相关研究表明《课程》对学生的整体体育参与的促进所起的效果甚微[72]。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课程》本身的功能。
日常行为部分从7天活动步数、电子屏幕时间和MVPA天数直接和间接的测试了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身体活动基数大的学生相应每天的步数就会高,在7天活动步数中的得分就会高,从而影响整个的体育素养得分。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和身体活动量成反比,较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就会减少身体活动量,相应的得分也就越低,反映的体育素养水平也越低。一周内MVPA天数与身体活动成正比,与久坐行为成反比。可见日常行为部分身体活动具有相当大的比重,该部分的得分也直接影响了个人的体育素养水平。
2.3.2 身体能力
身体能力部分是测试个体参与身体活动的能力,通过个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表现反映得分。该部分包含7项测试内容(见表1),满分为32分(160/5)(见表3)。
根据Meredith和Welk提出的15m/20m折返跑为测试项目[73]。该测试内容用于评价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基本运动能力,以评价个体的心肺耐力。心肺耐力基于遗传,并受后天体育锻炼的影响,每周几次每次60min以上的MVPA,对个体心肺耐力能力的提升有较好帮助,较高的运动能力会直接影响15m/20m的得分。
障碍跑测试学生完成障碍路线的技能和时间来评定,其技能包括双足跳,投掷,跑跳,单脚跳,侧滑步,正确的下蹲位以及准确的踢球。该部分考量了学生综合的运动技能,良好的运动技能是以良好的身体能力为基础的,具有良好的身体能力才能更加准确表现运动技能以及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因此个体身体活动水平对障碍跑的得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身体能力部分除去以上15m/20m折返跑、障碍跑,还包括握力、平板支撑、BMI、腰围、坐位体前屈测试部分,该部分的测试同样是基于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为基础。握力不仅评价个体的臂力,还考量了个体握力测试中的平衡力。平板支撑考量个体的核心力量,主要评价个体整个躯干的力量和躯干耐力,尤其是后背肌肉群的力量,该部分力量的获得是要经过长久的体育锻炼。
Berkey[74]和Mcmurray[75]等人的研究显示,较高的BMI影响青少年的MVPA水平,且呈现了随着年龄增加获得水平下降的趋势。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腰围反映了个体腹部的脂肪堆积程度,这与很多的健康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坐位体前屈则是反映了学生躯干灵活性和腿筋灵活性。BMI、腰围、坐位体前屈因素皆与个体自身的身体活动有关,有规律的身体活动相应的BMI、腰围、坐位体前屈的得分会相应的提高,个人体育素养水平得分也会增高,反之则低。
身体能力部分考量了个体的体能和技能,而体能和技能是基于个体的身体活动为基础,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将会获得较好的体能和技能,相应的身体能力部分得分就会越高,体育素养水平就会越高,反之则低。可见身体活动能力与个体体育素养具有正相关性。
2.3.3 动机&自信
动机和自信部分的测评是依据个体参与身体活动的动机水平和信心程度。该部分总分为18分,分5项测试内容,每项测试内容有不同的得分比重(见表4)。
表4 动机和自信部分得分权重
问题4和5是关于个体与同龄人相比自身的活动水平和技能等级,活动水平和技能等级从1到10有不同的程度,个人根据不同的程度对应的有“A lot more active”、“Same”、“A lot less active”,个人若超过同邻人的活动和技能水平就选择“A lot more active”低于同龄人的选“A lot less active”与同龄人相近的选“Same”,通过个人所选择的结果除以10就是最后的得分。最少得分为0.1(1/10)分,最大得分为1(10/10)分。该部分评价学生自身与同伴相比身体活动程度,自身活动程度越高则得分越高,相比同伴的体育素养就越高。
动机和自信部分中“benefit to barrier ratio”的得分是有两部分互为结果,其包含参与体育活动的理由和不参与体育活动的理由两部分。前者包含9道题,每一选项题值范围为1~5分,总分最少为9分,最大为45分。该部分涉及的内容比如“对于‘我参与运动的原因是……’你是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之间、同意、非常同意”做出你所选择的项。
表5 个体参与身体活动的原因
学生不参与体育活动部分包含10道题,每一选项题值范围为1~5分,总分最少为10分,最大为50分。该部分涉及的内容比如“对于‘我不参与运动的原因是……’你是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之间、同意、非常同意”做出你所选择的项。该部分是反向打分,比如如果学生选了1他们的得分是5分;如果孩子选的是5那么他们的得分是1分。
表6 个体不参与身体活动的原因
该部分“benefit to barrier ratio”是由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理由和不参与体育活动的理由来表明个体的体育行为。benefit to barrier ratio(-41~35)=参与身体活动的原因(9~45)-不参与身体活动的原因(10~50),最后得分(-4.7~4)=(benefit to barrier ratio/8.75)(见表7)。“Adequacy score”由7项测试题组成,每一选项题值范围为 1~4分,最后得分(1.5~6)=((7~28)×1.5)/7。其测试内容涉及个体参与身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程度,比如“你认为‘某些孩子主动选择运动内容’是非常像你、部分像你,你认为‘某些孩子被动选择运动内容’是非常像你、部分像你”“Predilection score”由9项测试题组成,每一选项题值范围为1~4分,最后得分(1.5~6)=(9~36)/7。其测试内容涉及个体参与身体活动的偏好性,比如“你认为‘一些孩子喜欢在室外玩’是非常像你、部分像你,你认为‘一些孩子喜欢在室内看电视’是非常像你、部分像你”。
影响学生参与或不参与身体活动的因素中,家庭成员的陪伴和鼓励,以及运动场地的开放程度等都是影响个体参与或者不参与的原因。苏格兰儿童青少年因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体质下降与家长不经常参与身体活动和其肥胖率升高有直接关系[76]。研究显示,家长的健康意识和锻炼行为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77]。学校综合环境是指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政策法规执行,体育师资配备,体育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场地器材配备情况[78]。在我国,学校体育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传承体育文化、培养体育人才等基本任务,基本任务的承担决定了其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79]。
表7 CAPL动机&自信部分的信息表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动机和自信,从每一个测试项的要求来看,每一项对应的得分都直接和间接与身体活动有关,从分值设定来看,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越高,其每一项的得分就越高,从而整个动机和自信方面的得分就越高,个体体育素养的总得分就越高。该部分也可推断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分越高,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就越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水平就越高,在运动过程中就越有自信。个体本身参与身体活动具有较高的自信,其参与身体活动的动机就越强烈,相应的身体活动水平就越高,最终表现的体育素养水平就越高。
2.3.4 知识和理解
知识和理解部分采用问卷测试进行评价,该部分评价受测者的身体活动、静态行为、体能和运动安全、技能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理解情况。总测试题项为10项,总分值范围为-0.63~18分。其中与身体活动相关的就占到总分的66.6%,可见知识和理解部分主要的侧重点在于个体的身体活动(见表1)。
问题1是关于自身对每日MVPA分钟数的理解,正确阐述为至少60分钟或者至少1小时,答对为1分,打错为0分;问题6是自身对每天观看电子屏幕上限知识的掌握,正确的阐述为2小时,答对为1分,打错为0分;问题7是对于心肺耐力体适能的解释,正确的解释为心脏很好的推动血液和肺很好的运输氧气的能力,答对为1分,打错为0分;问题8是对肌肉耐力的解释,正确阐述为很好的推,拉,伸展的能力,答对为1分,打错为0分;问题9是对健康意义的解释,“瘦”不应该标出(不代表健康)、“吃的好”标出(代表健康)、“没有生病”标出(代表健康)、“感觉好”标出(代表健康)、“看起来好”不应该标出(不代表健康),答对为1分,打错为0分;问题10身体运动对健康带来益处的一段情景填空,共有5个空,分值为0~5分;问题11让学生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判断是否需要安全设备,该部分分值是从-7到10分;问题12关于获得踢和扔运动技能的途径,正确答案是通过看视频、找教练上课来学习,答对为1分,打错为0分;问题13个体获得健康身体状态的方式,正确阐述为需要更多的锻炼,答对为1分,打错为0分;问题14是休闲时刻首选的行为方式,若选择积极的身体活动得1分,若选择久坐行为得0分。
从知识和理解测试题可以看出每一题所涉及的内容都与个体参与身体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基于个体本身运动习惯且长久的运动锻炼所带来的身体技能和健康受益促使个体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具有丰富运动知识的个体又会基于知识进行更多的体育锻炼。因此个体积极的参与身体活动就会积极的获取运动知识,从而影响个体知识领域部分的得分,从而提高个体体育素养水平。
CAPL测试是由加拿大官方牵头经过数年研制开发而成,投入了100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和2,000多位学生的共同参与。CAPL不仅能较好的测评加拿大8~12岁孩子的体育素养水平,而且能较好的比较肯尼亚和加拿大两国儿童之间的体育素养水平。从2014年开发的新版CAPL已经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肯尼亚等国使用,随后出现了法语版本。因此证明了该测试工具的国际使用广度,也说明了CAPL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CAPL的四个测试维度以及与四个测试维度相对应的测试内容可以看出,每一部分都强调了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没有较好的身体活动水平,相应的体育素养得分就会偏低。体育素养得分较低的学生,本身身体活动水平也较低。当今面对青少年学生身体活动不足,身心健康状况下降的情况。不妨以CAPL为导向,着力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身体活动水平是日常行为、身体能力等因素的根本动力。若学生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活动水平,也就不能很好的谈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体育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找到提高的途径也将是事半功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也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同样不是一声呐喊就能解决的。身体活动不是一蹴提高到一定水平,其需要日积月累,养成终身体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我国和国际上都在呼吁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要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一起关注学生的身体运动,因为身体运动是体育素养的基石,又是体育素养的根本。
[1] OLSHANSKY S J,PASSARO D J,HERSHOW R C,et al.A potentioal decline in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1st centtury[J].N Engl J Med,2005,352(11):1138-1145.
[2] BOREHAM C,RIDDOCH C,The physical activity,fitness and health of children[J].J Sports Sci,2001,19(12):915-929.
[3] WHITEHEAD M.physical literacy: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in relation to developing a sense of self,universality and propositional knowledge[J].Sport,Ethics Philosophy,2007,1(3):281-298.
[4]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01).
[5] 汪晓赞,郭强,金燕,李有强,吴红权,季浏.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J].体育科学,2014(03).
[6] 教育部.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列入课标[EB/OL].
[7] 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系列报道之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卷调查[N].教育在线,2007,5,24.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文)[N].新华网,2007,5,24.
[9]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调查报告[N].200611.30《中国青年报》第6版.
[10] BLAIR S N,DAVEY SMITH G,LEE I M,et al.A tribute to Professor Jerenmiah Morris:The man who invented the field of 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J].Annals Epidemiology,2010,20(9):651-60.
[11] PAVEN P B,WASSERMAN D H,WILIAM G.Exercise physiology:An Integrated Approach[M].Chicago:Cengage Learning(1 edition),2012.
[12] BASSEY E J,PENTEM P H.Exercise:the Fact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3] MORRIS J N.Exercise in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today’s best but in public health[J].Med Sci Sports Exe,1994,(26):807-814.
[14] 乔玉成,王卫军.全球人口体力活动不足的概况及特征[J].体育科学,2015,35(8):8-15.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hysical acticity[EB/OL].http://www.who.int/topics/physical-monitoringframework/en,2011.
[16]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J Am Med Associa,1996,276:241-246.
[17]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 2010.2nd Ed.With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 and objectives for improving health[R].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0.
[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hysical activity[EB/OL].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85/en.2015.
[19] BEGONA MERINO MERINO,ELENA GONZALEZ BRIONES.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Madrid: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y ciencia,Ministerio de sanidad y consumo,2007.
[20]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bEkAi1bVx_z06ytZYDm_7k.
[21] 杨成伟,唐炎,张赫,等.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路径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4,34(8):56-63.
[22] 徐英徽,张辉.蜀道难——析开展“阳光体育”所遭遇的社会阻力[J].南京体育阮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3]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289-291.
[24] 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14年6-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调查结果[R].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14.
[25] MADDISON R,DALE L P,MARSH S,et al.Results from New Zealand’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l 1)S83-S87.
[26] STANDAGE M,WILKIE H J,JAGO R,et al.Results from england’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 [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l 1):45-50.
[27] 人民网.习近平谈BBC中式教育纪录片:称孩子玩的太少[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23/c1001-27731581.html.
[28] 张加林,唐炎,陈佩杰,刘阳,曹振波,胡月英,朱政,庄洁.全球视域下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体育科学.2017.01.
[29] WHITEHEAD M.Physical literacy: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in relation to developing a sense of self,universality and propositional knowledge[J].Sport,Ethics Phyilsosphy,2007,1(3
[30] MANDIGO J,FRANCIS N,LODEWYK K,et al.Physical literacy for educators[J].Physi Health Edu J,2009,75(3):27-30.
[31] 何一粟,李洪玉,冯蕾.中学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57-63.
[32] TREMBLAY M,LLOYD M.Physical literacy measurement the missing piece[J].Phys Health Edu J,2010,76(1):26-30.
[33] LONGMUIR P E,BOYER C,LLORD M,et al.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Methods for children in grades 4 to 6(8 to 12 years)[J].BMC Public Health,2015,15(1):767-778.
[34] 王欢,王馨塘,佟海青等.三种加速计测量多种身体活动的效度比较[J].体育科学,2014,34(5):45-50.
[35] KARABULUT M,CROUTER S,BASSETT JR D.Comparison of two waist-mounted and two ankle-mounted electronic pedometers[J].Eur J Appl Physiol,2005,95(4):335-343.
[36] BUTTE N F,EKELUND U,WESTERTERP K R.Assessing physical activity using wearable monitors:Measures of physical activity[J].Med Sci Sports Exe,2012,44(1 Suppl 1):S5-12.
[37]GUO F LI Y,KANKANHALLI M S,BROWN M S.An evaluation of wearable activity monitoring devices[A].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ersonal Data Meets Distributed Multimedia[C].Barcelona,Spain:ACM Multimedia Conference,2013:31-34.
[38] 活力健康儿童全球联盟.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评价体系指标含义及评价方法[EB/OL].http://www.activehealthykids.org/core-indicators-and-benchmarks/.
[39] WHO.Physical activity[EB/OL].http://www.who.int/top-ics/physical-activity/en,2015.
[40] MORROW J,JACKSON A,GREGORY PV.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n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M].Washington,DC: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research digest,1999.
[41] L A U R S O N K R,E I S E N M A N N J C,W E L K G J.Conbined 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creen time recommendations on childhood overweight[J].J Pediatr,2008,153(2):209-214.
[42] GORMAKER S.et al.Television viewing as a cause of increasing obesity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J].Archi Pediat Adoles Med,1996,150:356-362.
[43] PEICHERT F,MENEZES A,WELLS J,et al.Physical activity as a predictor of adolescent body fatness:A systematic review[J].Sports Med,2009,39(4):279-294.
[44] EDW ARDSP,TSOUROS A.The Solid Facts: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tive living in urban environments: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R].Geneva:WHO European Office,2006.
[45] PATE R R,O’NEILL J R,LOBELO F.The evolving definition of “Sedentary”[J].Exe Sport Sci Rev,2008,36(4):173-178.
[46] SEDENTARY BEHAVIOUR RESEARCH NETWORK.Letter to the editor:Standardized use of the terms”sedentary”and“sedentary behaviours”[J].Appl Physiol,Nutri,Metab ol,2012,37:540-542.
[47] MATTHEWS C E,CHEN K Y,FREEDSON P S,et al.Amount of time spent in sedentary behaviour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3-2004[J].Am J Epidemiol,2008,167:875-881.
[48] 阿斯亚·阿西木,刘艳,何志凡.成都市中小学日常生活身体活动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6):677-679.
[49] 朱斌,宗敏.身体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策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604-606.
[50] KATZMARZYK P T,CHURCH T S,CRAIG C L,et al.Sitting time and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J].Med Sci Sports Exe,2009,41:998-1005.
[51] BIDDLE S J H,PEARSON N,ROSS G M,et al.Tracking of sedentary behaviours of young people:A sysmatic review[J].Preventive Med,2010,51:345-351.
[52] 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PLAN ALLIANCE.2014 United States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R].Columbia SC,2014.
[53] SALLIS J F,PROCHASKA J J,TAYLOR W C.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Med Sci SportsExe,200,32(5):963-975.
[54] KING A C,PARKINSON K N,ADAMSON A J,et al.Correlates of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in English children[J].Eur J Public Health,2011,21(4):424-431.
[55] HOELSCHER DM,KELDER S H,MURRAY N,et al.Dissemina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trial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CATCH):A case study in Texas[J].J Public Health Manage Practice,2001,7(2):90-100.
[56] NADER P R,STONE E J,LYTLE L A,et al.Three-year maintenance of improved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The catch cohort[J].Archiv Pediatr Adolescent Med,1999,153(7):695-704.:281-298.
[57] 2008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EB/OL].http://www.health.gov/paguidelines/pdf/paguide.pdf.
[58] BURDETTE H L,WHITAKER R C.Resurrecting free play in young children:Looking beyond fitness and fatness to attention,affiliation,and affect[J].Archives Pediatrics Adolescent Med,2005,159:46-50.
[59] BASSETT D R,FITZHUGH E C,HEATH G W,et al.Estimated energy expenditures for school-based policies and active living[J].Am J Preventive Med,2013,44:108-113.
[60] HALLAL P C,ANDERSEN L B,BULL F C,et al.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surveillance progress,pitfalls,and prospects[J].Lancet,2012,380(9838):247-257.
[61]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ABS).Australian health survey:physical activity,2011-12.Catalogue No.4363.0.[R].Canberra:Aus Bureau Statistics,2013.
[62] Canada Physical Activity Report Card for Children and Youth[EB/OL].http://dvqdas9jty7g6.cloudfront.net/AHKCAR-2014-FULLC-singles.pdf.
[63] JARMO L,TIMO J,SAMI K,et al.Results from Finland’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51-S57.
[64] RALPH M,LEILA P D,SAMANTHA M,et al.Results from New Zealand’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83-S87.
[65] 活力健康儿童全球联盟.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评价体系指标含义及评价方法[EB/OL].http://www.activehealthykids.org/core-indicators-and-benchmarks/.
[66] DENTRO K N,BEALS K,CROUTER S E,et al.Resul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k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105-S112.
[67] TURPEINEN S,LAKANEN L,et al.On the way to school.School commutes and the promotion of active commuting amongst school-aged children[R].Research report on sport and health 271.Jyvaskyla:likes-foundation for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s.Finnish report,abstract in English,2013.
[68] COOPER A R,PAGE A S,WHEELER B W.Mapping the walk to school using accelerometry combined with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J].Am J Preventive Med,2010,38(2):178-83.
[69] ENGBERG E,ALEN M,KUKKONEN-HARJULA K,et al.Life event and change in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A systematic review[J].Sports Med,2012,42(5):433-447.
[70] LEPP A,BARKLEY J E,SANDERS G J,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phone use,physical and sedentary activity,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a sample of U.S.college students[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3,10:79.
[7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8.
[72] 唐炎,郭礼,李翠兰,等.从事实出发: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58-61.
[73] MEREDITH M D,WELK G J.Fitness-gram/Activity-gram Test Administration Manual[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10:38-44.
[74] BERKEY C,ROCKETT H,FIELD A,et al.Activity,dietary intake,and weight change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adolescent and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J].Pediatrics,2000,105(4):e56.
[75] MCMURRAY R G,WARD DS,ELDER J P,et al.Do overweight girls overreport physical activity?[J].Am J Health Behavior,2008,32(5):538-546.
[76] REILL Y J,DICK S,MCNEILL G,et al.Results from Scotland’s 2013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J Phys Activity Health,2014,11(Supp 1):S93-S97.
[77] 胡安宁.教育能否让我们更健康——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城乡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5):116-130.
[78] 活力健康儿童全球联盟.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评价体系指标含义及评价方法[EB/OL].http://www.activehealthykids.org/core-indicators-and-benchmarks/.
[79] 教育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r/mor-620/200409/1436.html.
[80] 陈思同,刘阳.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研究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6(03).
[81] 郭强,汪晓赞.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与热点解析——基于流行病学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