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17-05-10 04:23刘全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军阀蒋介石

刘全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离开根据地后实现战略转移,最远的行程达二万五千里,最后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南方向北方转移,掀开了新的历史。四川是这场革命重心大转移的桥梁,长征中一些具备特质的大事要事发生在四川,使得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成为整个红军长征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篇。

四川是中国工农红军由南向北战略转移的最佳选择

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前,除红四方面军是从川陕苏区出发外,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始终在长江以南进行转移,其间在湖南、湖北和贵州等地多次试图北上,但都被国民党军队阻击在长江以南。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后,红军进入四川才跳出敌人包围圈,将围追的国民党军队远远抛在后面。相对于其他省份,红军从四川北上有诸多有利条件。

其一,四川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给红军留下了可以利用的空间。四川在红军长征人川前的局势始于1916年后形成的防区制。所谓“防区”,就是各个军阀凭借军事实力占据、设防一定区域,在各自“防区”内,军阀主管军事、财政、税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一切事务,随意鱼肉百姓。“防区”实际上是一个一个的“独立王国”。四川军阀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纷纷投靠蒋介石,但始终与蒋介石中央政府貌合神离,以求保持其“防区”的半独立状态。蒋介石对这些拥有实力而又非自己嫡系的军阀既要笼络收买,又想排斥消灭,但其中央军一直插不进四川。当中央红军从闽、赣出发,向西部转移时,蒋介石企图趁消灭红军之机,削弱和控制四川地方势力,以收到一石二鸟之功效。

四川军阀既怕红军入境,动摇自己的地位,又怕蒋介石乘机染指他们的地盘,于是对红军的长征,采取了“保境守土,驱逐为上”的对策,实行“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的战略方针。經过博弈,四川军阀与蒋介石双方最后妥协,蒋介石派军事委员长行营参谋团入川。1935年1月,参谋团2000余人进驻重庆,声称其任务是督导“剿匪”,实际上不仅干预四川军政,而且贵州、云南和后来之西康的事务,也要过问。

在保护自己地盘的想法下,四川军阀将重兵放在了四川长江沿线,阻红军于四川腹心地盘之外。四川军阀和蒋介石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在客观上为红军长征过四川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空间。

其二,复杂多样的地貌为红军长征提供了战略转移的地理条件。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山地占全省面积的74.2%,复杂多样的地形便于红军打运动战,出奇制胜。

红军长征过四川,理论上有三个大的路线方向,一是东线,即从贵州遵义北上,进入重庆市湛江,沿重庆北碚向上进入四川南充、巴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和,再进入陕甘。二是中线,渡赤水进入四川,沿泸州过长江,走成都平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和,之后从北面出川进入甘陕。三是西路,从云南入川,走攀西,沿四川凉山、甘孜、阿坝北上出川。其中,中线走成都平原的自然条件最有利;东线虽是山区,但多为丘陵,气候条件良好。但从国民党围堵兵力部署上看,在东线,国民党第二十一军驻扎在重庆,是川军中的精锐,整编前有10余万人的规模,军长为刘湘,兼四川省政府主席;中线上,国民党第二十军驻成都,军长刘文辉,整编前拥有11万多人的规模,是川军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部队。重庆和成都地区是老四川的两个中心城市,军事布防主要围绕这两个大城市展开,除二十一军、二十四军外,还有二十三军、四十一军、四十五军和四十七军,外加2个独立师,是敌人兵力密集区。为了减少伤亡,成功实现战略转移,红军长征过四川避开了东线和中线,走敌人势力相对薄弱的川西地区。

此外,上世纪30年代初,四川人口约四千七百万,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以外,还居住着藏、彝、羌、回、苗、土家、蒙古、傈僳、满、纳西等十多个兄弟民族,近一百五十万人。其中藏、彝、羌族大多聚居在大凉山和川西高原一带,苗族和土家族分布于川南和川东边境。国民政府执行的旧民族政策造成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矛盾严重,为党领导的红军在新民族政策作用下顺利通过该地区留下了机遇,这些地区也都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当然,再向西就是西藏,那里气候更为恶劣,保障更为艰难,不适应当时装备水平的红军徒步跋涉。

其三,川陕苏区的发展壮大为红军长征过四川提供了战略支持。中央红军入川前夕,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已经两年多了。

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0月中旬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越过京汉线,经鄂豫陕边,转战陕南。在着手选择创建根据地的地区问题时,了解到四川北部敌人兵力薄弱,军阀忙于内战,加之四川地下党组织有多年的工作基础,因此四方面军决定在四川创建以川北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12月18日,四方面军先遣部队抢占了通江北面与陕西交界的两河口,主力随即兵分几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分别占领了通江、巴中、南江,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员会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

红四方面军初创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吸引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蒋介石曾于1933年2月3日任命田颂尧为“川陕边剿匪督办”,并拨子弹一百万发,飞机四架,经费二十万元,要求把红军“干净消灭”。红军经过三个多月的英勇战斗,于6月中旬胜利地粉碎了田颂尧的三路围攻。红四方面军于8月中旬至10月下旬,先后发动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和宣(汉)达(县)战役,歼灭杨森二十军和刘存厚二十三军两部近万人,新解放了仪陇、营山、宣汉、达县、万源等五座县城和蓬安、南部、广元等嘉陵江以东地区,以及昭化、渠县、阆中等县的部分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广泛地开展了地方工作。随后,蒋介石于1933年10月答应资助军费二百万元、枪炮一万支、子弹五百万发,命刘湘随即纠集四川大小军阀一百四十余团,近20万兵力分六路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进攻。最后,刘湘的“六路围攻”被红四方面军歼灭了八万余人,以惨败而告终。至此,川陕革命根据地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至营山、渠县,北迄陕南的镇巴、西乡、宁强,总面积达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余万,建立了二十三个县和一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军发展到八万多人。

这种胜利使得蒋介石和四川军阀将四川大部分兵力用来布防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周围,为次年初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制定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师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客观条件。其后,红四方面军执行1934年11月清江渡会议决定,西渡嘉陵江向川甘边发展,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四川是铸就长征精神最重要的地区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时候,决定修建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就建在四川省的松潘县。长征沿途经过11个省,纪念碑能修在四川足见四川在长征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四川也是铸就长征精神最重要的地区。

红军在四川境内长征走过的地方是最考验红军战士信仰的地方,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雪山和草地等一批长征标志性地点在四川,相对于长征途经的其他省份,红军长征在四川创造了多个第一。

从路程上看,红军三大主力的长征都经过四川,时间跨度第一,地域宽广第一,行军路线长度第一。红一方面军整个长征1年,行程约25000里,在四川转战长达8个月,行程在100(30里左右。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整个长征12个月,征程16000余里,在四川轉战4个月,行程在5000里左右。红四方面军整个长征时间20个月,行程8000余里,在四川长达18个月,行程在6000里左右。无论是长征中的三支红军主力,还是整个红军的长征,四川都是时间长、行程最远的省。

从路途沿线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来看,川西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红军翻越的雪山海拔高度第一,雪山数量第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四川,为了避免与敌人正面作战,甩掉围追堵截之敌,不得不转战于川西边境,穿插迂回于山区,从四川军阀布防力量最为薄弱的地区通过。雪山草地等长征中最为艰难险阻的各种征程大部分在四川,铸就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元素都与四川有关。除中央红军长征在四川翻越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昌德山、打鼓山外,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在生四川翻越的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多达50多座。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就曾两次翻越夹金山。长征中许多重要战斗都在四川进行,如脍炙人口的四渡赤水战役、嘉陵江战役、北川河谷战役、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和包座战役等。另外,给红军长征造成重大损失、非战斗减员最严重的草地大部分也都在四川,红四方面军的大部分部队是三次穿越草地。

此外,红军长征过四川与过其他省份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四川境内的长征路线是挑战人类长途跋涉、长时间野外生存极限的线路,除了与其他省份一样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外,红军还需要克服在没有供给保障的情况下穿越大量雪山、草地那样的无人区,沿途艰难程度第一。如1936年5月,红二军团在无法筹集到粮食的情况下,与巴安县群众商议,用钱购买群众地中尚未成熟的麦子,解决了几天的粮食问题,在行军过程中遇到紧急行军,红军战士直接生吃未成熟的生麦粒。无法筹到粮食的红军部队,只能以野菜充饥,煮皮带吃。甚至有些部队实在找不到粮食和野菜时,只能刨开前面部队人畜留下的粪便,收集其中没有被消化的青稞、玉米和其他粮食颗粒,洗净后煮着再次吃掉。在草地行军,一连十几天走不出去,全是茫茫草原和沼泽地,高原气候多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高温炙烤,一会儿冰雹来袭,红军战士晚上大多数是相互背靠背站着露天睡觉,或者背靠背蹲坐着露天睡觉,所以很多战士第二天早上再没有醒来,永远地留在长征路上。一些老红军留下的回忆录中都提到,雪山草地随处可见红军战士的尸体,有一些来不及掩埋,牺牲的人成了“向导”,后面的战士沿着前面牺牲战士的尸体方向前进就能赶上前面的部队。

革命必胜的信念一直支撑着红军战士穿越一道道天险和生命禁区,形成了长征精神中信念坚定、不怕牺牲、独立自主、纪律严明和保持与群众血肉相连等关键特质。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同志曾经回忆,出四川草地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不少战士走出草地时抱头痛哭,既是对那些牺牲在雪山草地上的战友感到伤痛,也是为整个部队能走出来感到庆幸。

长征中一些具备特质的大事要事发生在四川,使得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成为整个红军长征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篇。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军阀蒋介石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焦山碑林吴佩孚碑石刻文化背景考察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专治出墙杏
从湖南《大公报》看军阀统治下的端午节(1917—1926)
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看红军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
历史瞬间之九:激战嘉陵江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