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历史

2017-05-10 04:23彭纳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尘封普查文物保护

彭纳

炎炎夏日在6月如期而至,走进四川省文化馆一间文物收藏室,“吱嘎”一声,老旧地板发出的响动,让原本安静无声的房间显得更加寂静,空气中弥漫着尘封多年的“老旧”气味。蹑手蹑脚走进里屋,正中一张大桌,让房间显得偌大而空荡,桌后两位戴着厚厚口罩的工作人员,正伏案仔细查看着、丈量着、记录着,当他们将桌上物件轻轻提起,一幅幅价值连城的画作墨宝呈现眼前。

省文化馆里发生的这一幕,也正在全省和全国许多不同的单位“同步上演”着。2016年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收官之年,活动启动于2014年,一时间,全国各地涉及文物收藏的单位,例如博物馆、文化馆以及民间机构等,都把自家那些“压箱底”的宝贝一件件重新开启,一样一样地测量、拍照、录入相关数据。两年间,越来越多的文物从尘封中苏醒,截至2月,我省已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录入755429件套,数量位居全国第六,四川文物的家底之厚,可见一斑。而在此次文物普查中,这些承载着历史的文物不仅带给我们重重惊喜,也让我们直面文物保护遭遇的困境,引导着我们思索文物保护未来发展的方向。

尘封中捧见惊喜

接到文物普查通知,四川博物院立即组织了一批工作人员“入库”清理库存文物。让工作人员没料到的是,在清理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就有了新发现。

一批古代丝绸、棉、麻织品在海量的库存中,立即吸引了工作人员的注意。经查证,这批文物早在1956年,就从新都蛾蛾坟出土,发掘工作结束之后,文物一直收藏于四川博物院仓库之中。一批出土已经60年的“老”文物,为何还会引起专家们的兴趣?

原因在于考古是一项受到现实环境限制的工作,对某些文物来说,将其挖掘出土并不是最佳的方案。就如1974年就被发现的秦始皇陵地宫,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指出:“帝陵不发掘,是考古界的共识。保护是第一的,保护好了才能研究。文物中有许多有机物的保护比较困难,虽然有很多办法,但还没有找到完美无缺的手段。”四川博物院仓库里的这批文物,被挖掘出土后,也是由于受到当时保管条件的限制,在进行清洗、消毒、整理后,就装箱封存,这在当时已经是对文物的一种有效保存。

60年过去,现今的考古技术与文物保管技术迅猛发展,对这批文物来说。保存已经;不再受条件限制。当专家们将这些尘封已久的文物一层层拨开,整理出了衣、裤、裙等成品,而其中尤为罕见的是,专家整理出的整匹未使用过的丝绸、棉布布料。这批文物的发现,对研究四川明代纺织业、服装的工艺以及明代时期的蜀锦制作工艺,有着极高的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古代蜀锦从纸面穿越到现实,让研究人员不仅可以一睹曾经只在书本上见过的抽象描述,还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和那段岁月。

传来喜讯的不仅有四川博物院,早在去年6月,四川音乐学院的发现,就曾让专家大为惊喜。当川音将整理出的15件待认定文物报送鉴定时,专家们立刻惊呆了。其中不仅有张大干二哥张善子子的《虎啸图》、清光绪红木镜屏,还有多位名人的入学档案。另外,普查员还在阿坝州文物管理所清理库房时,发现一批古籍善本,包括《戊戌房书·大题汇删观》《程墨约矩》《程墨坊士集》等清代初期的文献资料s仔细查阅大量史料后,工作人员最终确定这三卷古籍是明崇祯和清顺治,康熙年间科举考试的进士文章集汇,收录了近百篇明末清初科考优秀文章,对于研究当时的科考制度。历史人物、刻印装订技术等有着重要意义。

直面文物修复的困境

历时两年的普查,已经逐渐进入尾声阶段,当久置仓库的文物再现于世时,惊喜过后,我们也需要直面文物保护这个永恒的話题。

“这次普查,让许多尘封多年的文物有机会重现于世,但在我们清理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文物出现了虫蛀、破损、变形等情况。”四川省文化馆典藏陈展部主任洪宇说起这些文物,有些心疼。在四川省文化馆“亮”出的包括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的2000多件家底中,有将近400件文物亟待修复。“当前,文物修复工作的困难在于省内具有修复资质的单位太少。”据悉,整个四川拥有文物修复资质的单位总共只有8家,这其中只有4家拥有书画修复资质。“当然,这个问题不只是省文化馆一家单位遭遇的。”洪宇有些无奈地表示。具有修复资质的单位少,而具体担当修复工作的“手艺人”则是少之又少,“文物修复这个行当从古至今都是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学。”而且,修复讲究慢工出细活,因此,许多文物如今都是“排队”等候修复的状态。

当记者问起文物修复的花费时,洪宇算了一笔账,文化馆去年花了15万元修复了24件文物。乍听之下,一幅作品平均6000多元,貌似花费并不算高。但其中有17件是还不到一张A4纸大小的册页作品,再加上文化馆文物收藏的体量也较大,因此,这笔费用成为了文物保护的一笔大开支。

面对2000多件文物,洪宇坦诚道:“这么多文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管理是有难度的。”文物的管理有其特殊性,首先对保管的环境有一定要求。如今,省文化馆办公室所在地是一座年代稍久的老楼,文物保管的条件相对落后,一些珍贵的文物都送到了四川博物馆的专业库房保管。洪宇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文化馆会搬到新的办公室,到那时,文物管理将引进智能系统,湿度、温度都由电脑控制。”另一方面,文物管理不可能图省事搞外包制管理,需要亲力亲为,因此,省文化馆里的老师傅也是手把手教徒弟们如何保存、管理所藏文物。

省文化馆面临的困境,也是此次普查中的多家单位,都或多或少共同面临的。带着问题,他们也在不断地思考着,如何将文物保护做得更好,如何能将文物的价值最大化。

如何让文物价值最大化

就是一次对于文物保护的新探索。普查中,各单位都将按照统一的标准,对文物的年代、品种、大小等信息进行登记,并且拍照上传到国家文物信息管理平台。此次普查结束后,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只需要登录到平台,就能够掌握全国各单位文物的相关情况,也可查询这些文物的具体信息,这个信息平台将为全国文物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悉,在此之前,每个单位都是各自为阵地管理着自家那些“宝贝”,其保管条件和情况都是单位自己掌控,如博物馆等比较专业的单位早已经开始使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而一些文物保管单位,则沿用了老办法,手抄记账模式,将文物一一登记在管理簿上。经过此次普查,这些曾经“手抄本”上的文物,将录入国家系统,拥有自己的“身份证”。

洪宇还介绍说,借着此次普查信息登录的机会,他们不仅让尘封已久的文物重见天日,还为文化馆下一步建立数字化文物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工作,起到了先期准备的作用、“文物,不应该只是躺在柜子里,更应该走出去,走到大众的面前。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感受: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其历史意义。”在谈到数字化文物管理系统时,洪宇有些激动地说。在数字文化馆的规划建设中,文化馆已将馆藏文物数字化纳入统一规划;今后;网友在家轻点鼠标,就能够“零距离”接触张大千、齐、白石等大家的作品。

在普查的过程中,将文物录入系统,还为洪宇提供了一个灵感,“将来;我们可以利用已经录入的文物图片,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创产品。”文物与创意结合,这样的实践已经由故宫博物院开启。打开故宫博物院的淘宝专页,念珠样式的耳机、康熙皇帝卖萌的雨伞等物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当文物摇身一变成为潮人必备时,这些文物就以另一种形式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播开来,而文物的价值也随之扩大。

一次文物普查,并非只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其背后是一次关于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价值优化的思索,传承弘扬文物背后的价值才是这次普查带来的最大意义。

猜你喜欢
尘封普查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漫画
七月雨
午后
学习调查要“四会”
与普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