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院妇儿综合楼基坑支护施工方案的确定

2017-05-10 03:01:20曹方秀
地质装备 2017年2期
关键词:锚索锚杆基坑

曹方秀

(1.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 济宁 272100;2.山东省华鲁工程总公司,山东 济宁 272100)

齐鲁医院妇儿综合楼基坑支护施工方案的确定

曹方秀1,2

(1.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 济宁 272100;2.山东省华鲁工程总公司,山东 济宁 272100)

本文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儿综合楼基坑支护为例,详细介绍了基坑支护方案的确定和实施情况。

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儿科分别为国家、山东省重点学科,多年来门诊、病房及医技用房均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为缓解就医压力、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投资兴建妇儿综合楼。一期工程建筑面积91 971.29,建筑高度79.6 m,为一类高层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设计等级为一级,防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及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建筑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类型为框架剪力墙、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本工程地下两层,地上十七层;地下二层为停车场、仓储停车场、水泵房,设计层高为5.1 m;地下一层为消控中心、双层机械停车场、变配电室及设备用房,设计层高为4.7 m;设计停车数量为626辆。该项目位于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内,由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总承包,基坑支护施工由我公司分包。基坑大致呈矩形,东西长约180 m,南北宽约80 m,基坑开挖深度为7.95~8.45 m,基坑支护总长度约474.6 m。

2 工程地质情况

2.1 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地貌单元属山前冲洪积地貌单元,场地地形基本平坦,基坑支护深度内各岩土层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按标准层层序分述如下:

①杂填土:为新近堆积,杂色,松散,湿;土质极不均,上部主要由灰渣、砖块、碎石、混凝土块及少量黏性土等建筑垃圾组成,下部一般为黏性土为主,含少量砖屑、灰渣等垃圾,局部为混凝土地面;该层厚度:1.00~3.80 m,平均2.18 m;层底标高:32.87~35.84 m,平均34.31 m;层底埋深:1.00~3.80 m,平均2.18 m。

②黄土:黄褐,硬塑~坚硬,含少量铁锰质结合及氧化物,孔隙发育,含姜石,直径一般10~30 mm,含量约5%,分布不均,局部富集;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有光泽反应;该层土厚度0.50~2.00 m,平均1.27 m;层底标高31.57~34.34 m,平均33.21 m;层底埋深2.00~5.00 m,平均3.23 m。

②-1碎石:黄褐色,松散~稍密,碎石成分以灰岩为主,黏土充填,碎石次棱角状,直径20~60 mm,少量大于100 mm者,碎石含量约55%~75%,分布不均匀;该层厚度0.70~1.00 m,平均0.83 m;层底标高32.84~35.02 m,平均33.67 m;层底埋深1.80~4.00 m,平均3.07 m。

③黏土:棕红色,局部棕褐色,可塑~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合及氧化物,含碎石,次棱角状,以中风化灰岩为主,直径一般10~40 mm,含量约15%,分布不均,局部富集;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有光泽反应;该层厚度1.00~3.50 m,平均2.10 m;层底标高29.37~33.42 m,平均31.39 m;层底埋深3.00~7.00 m,平均5.01 m。

④胶结砾岩:场区局部较连续,棕红色,砾石成分以灰岩为主,钙质胶结,胶结较好,局部胶结好,岩心呈块状、柱状、长柱状,柱长20~80 mm,大者大于100 mm,钻进困难,机杆跳动剧烈,岩心采取率70%~85%;该层厚度1.00~10.00 m,平均6.04m;层底标高22.38~32.82 m,平均26.25 m;层底埋深4.00~14.00 m,平均10.23 m。

⑤黏土:场区普遍分布不连续,棕红色,可塑~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合及氧化物,含碎石,次棱角状,以中风化灰岩为主,直径一般10~40 mm,含量约15%,分布不均,局部富集;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有光泽反应;该层厚度1.70~7.00 m,平均3.54 m;层底标高19.84~24.67 m,平均22.32 m;层底埋深12.00~17.00 m,平均14.19 m。

⑤-1胶结砾岩:场区局部较连续,棕红色,砾石成分以灰岩为主,钙质质胶结,胶结较好,局部胶结好,岩心呈块状、柱状、长柱状,柱长20~60 mm,大者大于100 mm,钻进困难,机杆跳动剧烈,岩心采取率70%~85%;该层厚度1.00~6.00 m,平均2.43 m;层底标高21.91~26.00 m,平均23.92m;层底埋深10.50~14.50 m,平均12.73 m。

⑤-2碎石:棕红色,稍密~中密,碎石成分以灰岩为主,黏土充填,碎石次棱角状,直径20~60 mm,少量大于100 mm者,碎石含量约65%~80%,分布不均匀;该层厚度1.80~1.80 m,平均1.80 m;层底标高23.27~23.27 m,平均23.27 m;层底埋深13.00~13.00 m,平均13.00 m。

⑥残积土:场区分布不连续,灰绿色,局部灰黄色,可塑~硬塑,母岩成分以辉长岩为主,局部为泥灰岩,岩心呈土状、砂状,具蚀变作用,含大量原岩此生矿物,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性中等,有光泽反应;属中高压缩性土;该层厚度5.60~13.40 m,平均10.20 m;层底标高8.41~17.79 m,平均12.11 m;层底埋深19.00~28.00 m,平均24.32 m。

2. 2 地下水情况

(1)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黏土混碎石或碎石土及上部填土,水位埋深3.02~4.96 m。

(2)辉长岩风化裂隙含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辉长岩残积层、全~强风化裂隙中,富水性与裂隙发育程度关系密切。

(3)裂隙岩溶含水层。裂隙岩溶含水层主要赋存于奥陶系石灰岩灰岩裂隙岩溶中,为承压水,区域水位埋深19.84~20.11 m,标高28.75~28.98 m。

3 基坑周边环境情况

基坑底边线距离北侧西部10层楼房9.89 m,距离北侧东部11层楼房4.44 m,基础埋深约6.00 m,条形基础;距离北侧化粪池约2.10 m,据总包介绍化粪池待迁移,本次设计暂不考虑其影响。基坑底边线距离东侧华美楼14层楼房6.81 m,华美楼基础底绝对标高28.85 m,基础埋深7.18 m,筏板基础;基坑底边线距离南侧文化西路2.31~8.56 m;距离文化西路污水管线最近处5.07 m,埋深6.10 m;距离地下防空洞约12.25 m,防空洞为混凝土结构,底部埋深约5.48 m,高2.22 m;距离防空洞入口处4.45 m,埋深3.28 m。基坑底边线距离西侧围墙(用地红线)2.79 m,围墙外为西双龙街,距离围墙外人行道下的高压电缆约3.40 m,高压电缆埋深约0.50 m;距离马路中间的蒸汽管道约7.07 m,埋深约2.00 m;基坑底边线距离西南侧3层和平楼4.81 m(基础埋深约1.50 m);距离西北侧3层配电室最近处1.32 m(基础埋深约1.50 m),见图1。

图1 基坑周边环境图

4 支护方案的确定

4.1 安全等级及使用期限

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均为二级,南侧3-3剖面为永久性支护,使用年限同建筑物,其余剖面临时性支护,基坑设计使用期限为18个月。

4.2 支护方案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基坑边荷载分布的特点,基坑支护共分为9个支护剖面。

1-1剖面(AB段):采用桩锚支护,该剖面距14层华美楼6.86 m,设计排桩直径800 mm,桩长13.4 m(冠梁顶标高37.00 m),嵌固深度4.79 m,桩间距1600 mm,桩间布高压旋喷桩,桩径700 mm,搭接200 mm。

2-2剖面(BC段):位于基坑东南侧,采用桩锚支护体系,排桩直径800 mm,桩长12.8 m,嵌固深度4.19 m,桩间距1600 mm,桩间布高压旋喷桩,桩径700 mm,搭接200 mm;锚具采用YJM15-6,桩顶冠梁采用1000 mm×600 mm,冠梁顶与地面之间及坡顶1.5 m外翻处采用挂网喷面处理,注浆材料为纯水泥浆,水泥标号P.O 42.5,水灰比0.5;坡顶距桩顶线1.5 m开外设置挡水墙,挡水墙采用水泥浆抹面,高度不小于0.3 m。

3-3剖面(CD段):本单元采用排桩+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体系,按永久性边坡考虑,排桩直径800 mm,桩长14.3 m,嵌固深度5.69 m,桩间距1500 mm,桩间布高压旋喷桩,桩径700 mm,搭接250 mm,桩长11 m,桩端进入黏土层;永久性预应力锚索自由段可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和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进行防腐蚀处理后装入套管中,自由段两端100~200 mm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外绕扎工程胶布固定;套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施工运输及安装时造成破损;永久性预应力锚索锚头的锚具经除锈,涂防腐漆后应采用钢筋网罩、现浇混凝土封闭,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锚具采用YJM15-6;桩顶冠梁采用1000 mm×800 mm,腰梁采用钢筋混凝土腰梁,冠梁顶与地面之间及坡顶1.5 m外翻处采用挂网喷面处理,注浆材料为纯水泥浆,水泥标号P.O 42.5,水灰比0.5;坡顶距桩顶线1.5 m开外设置挡水墙,挡水墙采用水泥浆抹面,高度不小于0.3 m。

4-4剖面(DE段):方案同2-2剖面(BC段)。

5-5剖面(EF段):方案同2-2剖面(BC段)。

6-6剖面(FG段):方案同2-2剖面(BC段)。

7-7剖面(GH段):位于配电室东侧,采用钢管桩+锚索支护,该剖面距砖混3层的配电室2.019 m,距管线约0.5 m,管线埋深约1.5 m;钢管桩孔径250 mm,桩长12 m,桩间距800 mm,桩间布置高压旋喷桩,桩径450 mm,桩长11 m;采用YJM15-6;桩顶冠梁采用400 mm×400 mm,冠梁顶与地面之间及坡顶1.5 m外翻处采用挂网喷面处理,注浆材料为纯水泥浆,水泥标号P.O 42.5,水灰比0.5;坡顶距桩顶线1.5 m开外设置挡水墙,挡水墙采用水泥浆抹面,高度不小于0.3 m。

8-8剖面(HI段):方案同1-1剖面(AB段)。

9-9剖面(IJ段):位于基坑北段,采用桩锚支护,该剖面距11层病房楼4.288 m,基坑外侧有多条污水管线通过;设计排桩直径800 mm,桩长14 m,嵌固深度6.39 m,桩间距1600 mm,桩间布高压旋喷桩,桩径700 mm,搭接200 mm,桩长13 m;锚具采用YJM15-6;桩顶冠梁采用1000 mm×600 mm,冠梁顶与地面之间及坡顶1.5 m外翻处采用挂网喷面处理,注浆材料为纯水泥浆,水泥标号P.O 42.5,水灰比0.5;坡顶距桩顶线1.5 m开外设置挡水墙,挡水墙采用水泥浆抹面,高度不小于0.3 m。

4.3 地下水控制方案

根据周围环境条件及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外设置封闭的截水帷幕,基坑内部采用疏干明排的方式进行降排水。

(1)支护桩间布置高压旋喷桩,桩的有效桩体直径分别为700 mm,桩间搭接宽度为200 mm,桩顶标高为35.00 m。

(2)在基坑内排水沟处按照15.00 m的间距布置集疏干井32个,基坑内按照25.00 m的间距布置疏干井18个,疏干井顶标高35.00 m,井径600 mm,需在基坑开挖前一个月开始降水;坑内疏干井位置可根据需要调整,尽量布置在后浇带处,电梯井等加深部位基坑处疏干井深度加深3.00 m;排水沟深300 mm,集水坑深500 mm。

(3)在基坑四周靠近建筑物和管线处布置回灌井24眼,井深9.00 m,井径300 mm内置200 mm PVC滤管;基坑每侧中部设置一个水位观测井,共计4眼,井径及井深同回灌井。

4.4 地面排水方案

基坑四周支护范围内的地表应加以修整,构筑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地面,防止地表水向地下渗透,在靠近基坑坡顶1.50 m处设置挡水墙和防护栏杆。

4.5 主要材料控制

水泥使用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钢筋使用HRB400,强度设计值360 N/mm2;HPB300钢筋焊条采用E43XX型,HRB335钢筋焊条采用E50XX型,HRB400钢筋焊条采用E55XX型;钢绞线使用 s15.2,强度设计值1320 N/mm2;地面硬化使用C20细石混凝土;注浆材料选用水泥浆,水灰比0.5,强度不低于20 MPa;高压旋喷桩水泥掺入量35%,水灰比0.9。

5 施工控制要求

本基坑工程采用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原则,当地层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及坡顶荷载等与本设计依据条件不符时应调整设计或进行设计变更。

5.1 土方开挖施工要求

(1)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开挖阶段的设计强度时方可挖基坑,对采用预应力锚杆的支护结构,应在锚杆施加预加力后,方可开下挖基坑;

(2)基坑开挖必须遵循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应按照分层、分段、分块、对称、均衡、限时的方法,确定开挖顺序;

(3)锚杆的施工作业面与锚杆的高差不宜大于500 mm;

(4)开挖时,挖土机械不得碰撞或损害锚杆、腰梁及其连接件等构件,不得损害已施工的基础桩、降水井管等;

(5)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有地下水时,应采取有效的降水与排水措施,确保地下水在每层土方开挖面以下0.5 m,严禁有水挖土作业;

(6)挖至坑底时,应避免扰动基底持力土层的原状结构;

(7)机械挖土时,坑底以上200~300 mm范围内的土方应采用人工修底的方法挖除,放坡开挖的基坑边坡应采用人工修坡方法挖除,严禁超挖,基坑开挖至坑底标高应及时进行垫层施工,垫层应浇筑到基坑围护墙边或放坡开挖的基坑坡脚。

(8)基坑周边、放坡平台的施工荷载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控制,基坑开挖的土方不应在邻近建筑及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堆放,并应及时外运;

(9)基坑开挖应采用信息化施工和动态控制方法,应根据基坑支护体系和周边环境的监测数据,适时调整基坑开挖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当开挖揭露的实际土层性状或地下水情况与设计依据的勘察资料明显不符,或出现异常现象、不明物体时,应停止挖土,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挖土。

5.2 施工工序要求

(1)首先进行支护桩、止水帷幕、冠梁施工,最后进行土方开挖和锚索、腰梁施工,并进行面层钢筋网制作和混凝土喷护;

(2)距离基坑顶边线2.00 m范围内及坡面上,严禁堆放弃土及建筑材料等,土方运输车辆应在设计安全防护距离范围外行驶。

5. 3 灌注桩施工技术要求

(1)钻孔灌注桩施工主要执行标准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2)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 mm。支护桩钢筋锚入冠梁长度不小于冠梁的厚度。

(3)当排桩桩位邻近的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对地基变形敏感时,应根据其位置、类型、材料特性、使用状况等相应采取下列控制地基变形的防护措施:①宜采取间隔成桩的施工顺序,对混凝土灌注桩,应在混凝土终凝后,再进行相邻桩的成孔施工;②支护桩成孔过程出现流砂、涌泥、塌孔、缩径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成孔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继续塌孔;③当成孔过程中遇到不明障碍物时,应查明其性质,且在不会危害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情况下方可继续施工。

(4)对混凝土灌注桩,其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内力较大处,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和连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梁类构件的规定。

(5)除特殊要求外,排桩的施工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桩位的允许偏差应为50 mm;②桩垂直度的允许偏差应为0.5%;③桩的其他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规定。

5.4 高压旋喷桩施工要求

(1)高压旋喷桩采用二重管工艺,喷射孔与高压注浆泵的距离不宜大于50 m;钻孔垂直度允许值为1%,钻孔位置与设计位置偏差≤50 mm;喷射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宜取0.9~1.1,水泥掺量宜取土的天然质量的35%,气压0.6 MPa,水压≥20 MPa,浆压0.2 MPa;

(2)采用与排桩咬合的高压旋喷桩时,应先进行排桩施工,后进行高压喷射注浆施工;

(3)喷射注浆时,应由下而上均匀喷射,停止喷射的位置宜高于帷幕设计顶面1 m;

(4)喷射注浆时,当孔口的返浆量大于注浆量的20%时,可采用提高喷射压力等措施;

(5)当因浆液渗漏而出现孔口不返浆的情况时,应将注浆管停置在不返浆处持续喷射注浆,并宜同时采用从孔口填入中粗砂、注浆液掺入速凝剂等措施,直至出现孔口返浆;

(6)喷射注浆后,当浆液析水、液面下降时,应进行补浆;

(7)当喷射注浆因故中途停喷后,继续注浆时应与停喷前的注浆体搭接,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0 mm;

(8)高压喷射注浆的施工作业顺序应采用隔孔分序方式,相邻孔喷射注浆的间隔时间不宜小于24 h。

5.5 冠梁、腰梁施工要求

(1)冠梁、腰梁的施工主要执行标准为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永久性锚索采用混凝土腰梁,临时性锚索采用型钢腰梁;

(2)在施工冠梁前应将地面整平至同一标高,之后将桩顶浮浆、低强度混凝土及破碎部分清除,支护桩钢筋应伸入冠梁500 mm,长度不足的应焊接接长;

(3)冠梁、腰梁钢筋整体绑扎,混凝土整体浇注;

(4)主筋保护层均不小于50 mm;

(5)灌注桩冠梁、腰梁施工采用模具成型。

5.6 锚索施工要求

(1)锚索施工主要执行标准为现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2)正式施工前均应选典型地层做3支基本试验,确保锚固力;

(3)锚索杆体间隔设置定位支架,间隔1.50 m;

(4)预应力锚索下料长度应为自由段、锚固段及端头长度之和,锚索端头长度需满足腰梁及张拉、锚固作业要求;

(5)3-3剖面永久性预应力锚索自由段可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和沥青玻纤布缠裹二层进行防腐蚀处理后装入套管中,自由段套管两端100~200 mm 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外绕扎工程胶布固定,套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施工运输及安装时造成破损;

(6)永久性预应力锚索锚头的锚具经除锈、涂防腐漆三度后应采用钢筋网罩、现浇混凝土封闭,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厚度不应小于100 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 mm;

(7)预应力锚索张拉应在锚固体强度达到15 MPa(龄期约10 d)后方可进行,间隔张拉,张拉至设计荷载的0.9倍后,再按设计预应力锁定值锁定;

(8)锚索注浆管与杆体绑扎在一起,一次注浆管距孔底100 mm,二次注浆管的出浆孔应进行可灌密封处理,二次高压注浆压力控制在2.0 MPa,注浆时间可根据注浆工艺试验确定或一次注浆锚固体强度达到5 MPa后进行;

(9)钻孔孔位的允许偏差应为50 mm,钻孔倾角的允许偏差为3°,杆体长度不应小于设计值,自由段的套管长度允许偏差为±50 mm。

5.7 喷射混凝土面层要求

(1)喷射混凝土面层的细骨料选用中粗砂,含泥量应小于3%;粗骨料选用粒径不大于20 mm的级配砾石,水泥与砂石的重量比取1∶4~1∶4.5,砂率取45%~55%,水灰比取0.40~0.45;

(2)喷射作业应分段依次进行,同一分段内应自下而上均匀喷射,一次喷射厚度为30~80 mm,喷射作业时,喷头应与支护桩面保持垂直,其距离为0.6~1.0 m,喷射混凝土终凝2 h后应及时喷水养护,钢筋与坡面的间隙应大于20 mm,钢筋网可采用绑扎固定,钢筋连接采用搭接焊,焊缝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钢筋网间距的允许偏差应为±30 mm。

5.8 回灌井施工技术要求

(1)回灌井成井后即开始对水位进行观测,保持回灌井水位稳定,降水与回灌相结合,回灌水量根据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时调整,尽可能保证抽灌平衡,防止灌水量过大、回灌井内水位过高,水的渗透对基坑的侧壁造成压力影响基坑位移,防止基坑周围地下水位下降过大,造成地面及周边建筑物沉降开裂;

(2)回灌水源采用坑内抽出的水,在回灌井点系统中部分东西两侧各设置一只架空的储水箱,这样可使回灌水具有一定的压力以便灌入土体中,回灌水靠水位差重力自流灌入土体中;

(3)回灌水的水头高度可根据回灌水量调整,严禁超灌引起湿陷事故;

(4)回灌井点与降水井点同时使用,如一方停止,另一方必须立即停止工作;

(5)回灌水质要符合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原地下水水质,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性地下水水质污染;

(6)回灌井应进入稳定水面不小于1.00 m,回灌井过滤器应置于渗透性强的土层中(例如残积土,全风化岩层),且宜在透水层全长设置过滤器。

5.9 管井施工及降水技术要求

(1)疏干井位置可根据基础和底板情况适当调整,尽量布置在后浇带处,调整距离一般不大于2.00 m;

(2)管井施工必须严格按照钻进成孔、破井壁、换浆、安装滤水管、投放滤料、洗井的工序进行;

(3)管井的成孔施工工艺应适合地层特点,对不易塌孔、缩径的地层宜采用清水钻进,钻孔深度大于降水井设计深度0.30~0.50 m,采用泥浆护壁时,应在钻进到孔底后清除孔底沉渣并立即置入井管、注入清水,当泥浆比重不大于1.05时,方可投入滤料,遇塌孔时不得置入井管,滤料填充体积不应小于计算量的95%;

(4)井管与孔壁之间填充的滤料选用磨圆度好的硬质岩石成分的圆砾,不宜采用棱角形石渣料、风化料或其他黏质岩石成分的砾石,滤料规格需满足规范要求;

(5)填充滤料后,应及时洗井,洗井应直至过滤器及滤料滤水畅通,并应抽水检验井的滤水效果;

(6)井口保护管采用与滤水管相同直径的钢筋混凝土管,护管超出井口高度0.50 m,井口加盖钢筋混凝井盖;

(7)坑内疏干井需在基坑开挖前10天开始抽水,以满足预抽水时间,保证降水效果;

(8)基坑内管井挖土过程中应逐节拆除井管,注意对降水井的保护,严禁挖土机破坏;

(9)管井降水、集水明排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出水含砂量,在降水水位稳定后降水后其含砂率(砂的体积∶水的体积)细砂和中砂地层应小于1/20 000;

(10)井点应连续运转,避免间歇和反复抽水,保证降水位缓慢下降、达到降深要求后,调整抽水井布局,保证动水位稳定,减小在降水期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

6 试验与检测

6.1 试验要求

对施工用钢筋、钢绞线、水泥、混凝土、砂石料等材料进行见证取样并送试验室进行试验。单根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应通过抗拔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附录A的规定。

6.2 材料检验

进场工程材料应进行抽样质量检验,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确定。

6.3 锚杆的质量检测

锚杆锚固段浆体强度达到15 MPa或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5%时可进行锚杆试验,锚杆试验包括基本试验和验收试验。

6.3.1 基本试验

同一条件下的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的锚杆数量不应少于3根,最大试验荷载下的锚杆杆体应力,不应超过其极限强度标准值的0.85倍,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宜采用多循环加载法,其加载分级和锚头位移观测时间应按规范确定,基坑支护施工前应进行各单元各排锚索的基本试验,核实各层土的锚固摩阻力设计值,如与设计参数有出入应及时修改设计。

6.3.2 验收试验

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试验,抗拔承载力检测值与轴向拉力标准值的比值≥1.4,检测数量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同一土层中的锚杆检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检测锚杆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其他相关要求根据规范执行。

6.4 灌注桩的质量检测

(1)应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桩数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5根;

(2)当根据低应变动测法判定的桩身完整性为Ⅲ类或Ⅳ类时,应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并应扩大低应变动测法检测的数量。

6.5 截水帷幕的质量检测

(1)截水帷幕应在基坑开挖前或开挖时,检测水泥土固结体的尺寸、搭接宽度;

(2)检测点应按随机方法选取或选取施工中出现异常、开挖中出现漏水的部位,对设置在支护结构外侧单独的截水帷幕,其质量可通过开挖后的截水效果判断。

7 基坑监测

该基坑根据需要按二级基坑监测要求进行监测,本设计仅对基坑监测内容、测点布置、监控报警值、监测频度等作原则性要求,建设单位应在基坑开挖前委托相应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依据设计与规范要求编制监测方案,并经审批后方可实施。基坑监测数据应及时向设计等单位反馈,以进行工程动态设计。

7.1 监测内容

根据规范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和地区经验,要求进行以下监测内容:现场巡检、基坑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锚杆内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周边建筑物位移监测等项目。

7.2 监测点布置

7.2.1 现场巡检

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每天均应由专人对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进行巡视检查。

7.2.2 基坑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

在基坑顶边线上设置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点,共32个,监测点主要布置在基坑中部和阳角处。

7.2.3 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每个剖面均布置一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共布置9个。

7.2.4 锚杆内力位移监测点

在每个剖面各设置1道锚杆内力监测点。

7.2.5 周边建筑物位移监测点

在周边建筑物周边按照15.00 m的间距设置位移监测点,共41个监测点。在南侧文化西路、西侧双龙街上按照20.00 m的间距设置管线位移监测点16个,管线监测主要监测刚性压力管,同时监测道路沉降。

7.3 监测频度与周期

参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的相关规定执行。

8 结语

本工程于2016年8月18日正式开工,施工过程遇到许多难题:

(1)边施工边防护的文明施工。项目位于济南市中区齐鲁医院,周边为病房楼、居民区和大学校园,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注重粉尘、噪音和光污染的防治。开挖基坑做好防尘、除尘工作,除工作面外完全铺盖防尘网,生活场地的卫生安排专人管理,道路渣土、粉尘及时清理,施工作业时禁止产生扬尘。21:30以后禁止挖机施工。

(2)现场及周边环境复杂。桩基边线北、东面紧靠医院大楼,南、西面与大学和住宅区仅一路之隔,地上可活动工作面狭窄,地下管线情况复杂,地下水位浅,基岩埋深浅,岩石硬度大,致使施工难度大,未知的影响因素多。如场地东北角临近门诊保健综合楼和住院楼的架空连廊,1#桩位钻机难以施工,地下管道复杂,设计中未能妥善考虑,导致钻机施工时钻到了水管;场地西北角为齐鲁医院配电室,地下强电管道贯穿北面和西面的支护桩,且电线繁杂,难以处理;场地西面或存在放射性物质掩埋坑,施工前必须做针对处理。

(3)分项工程多。基坑支护分项工程涉及灌注桩排桩围护墙、钢管桩、土钉墙与复合土钉墙、旋喷咬合桩围护墙、锚杆(索)、降水与排水、局部挂网喷面等。项目的特殊性给工程开展带来了重重困难,项目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设计、监理、总包单位及业主的大力配合下,项目施工进展比较顺利。目前基坑施工已近尾声,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支护效果。

2017-01-04

曹方秀,(1981-),男,山东曲阜人,山东省华鲁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工程师,水工环专业,从事勘察、施工及管理工作,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建设东路272号,Tel:0537-3431768。

TU753

A

1009-282X(2017)02-0041-06

猜你喜欢
锚索锚杆基坑
喷淋装置在锚杆钢剪切生产中的应用
山东冶金(2022年1期)2022-04-19 13:40:52
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全套管全回转咬合桩在基坑支护中的技术应用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煤(2021年10期)2021-10-11 07:06:12
基坑开挖及加固方法研究
基坑开挖对邻近已开挖基坑的影响分析
锚杆钢筋质量提升生产实践
山东冶金(2019年1期)2019-03-30 01:34:56
煤矿深部高地压巷道锚索支护技术对策研究
不同锚索参数对预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复合盾构在纵向锚杆区的掘进分析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