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厅
摘要:陈恕,字仲言。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任澧州通判。后被召入朝,升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后改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再升为盐铁使。991年升为参知政事,位居副相。关于陈恕的籍贯何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日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二日江西石城(今江西石城)人。从宋代至近现代一直聚讼不已。本文通过考订,认为陈恕应是江西省石城县人。
关键词:北宋;陈恕;籍贯;石城
北宋陈恕因担任三司盐铁使闻名于天下,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善理财,精吏治”。陈恕,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任澧州通判。后被召入朝,升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后改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再升为盐铁使。陈恕整顿赋税,疏通货财,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长。太宗十分器重,亲自在殿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个大字,以示褒奖。991年升为参知政事,位居副相。他主管国家财政,前后达十余年之久。《宋史》赞其“能吏之首”。但是陈恕的籍贯一直存有异说。本文通过考订,认为陈恕应是江西省石城县人。
陈恕(约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关于陈恕的籍贯何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日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二日江西石城(今江西石城)人。從宋代至近现代一直聚讼不已。
主张陈恕是洪州南昌人的以《宋史》影响最大。《宋史》陈恕列传载: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
其次,《钦定续通志》中《陈恕传》记载,咸平五年的科举考试曾经发生南北争议事件,作为当年的知贡举陈恕曾经这么说:
“恕自以洪州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
再次,《王文公集》中也有类似记载:
“陈氏,汉太丘长讳蹇之后,故其望在颖川,而世居洪州南昌县,当唐末五代之乱无仕者”。
而称陈恕是石城人的以《嘉靖赣州府志》为代表,在石城县志中记载陈恕为石城县人,且谓之为石城第一个进士。《嘉靖赣州府志》卷十石城县中提到:
“宋,陈恕,太宗时为三司判官,领盐铁使。”
近代研究陈恕的人并不很多,但在谈及陈恕时,均以《宋史》为纲,认为他是洪州南昌人。其中以陕西师范大学张小平硕士学位论文《陈恕年谱》为代表。他在《陈恕年谱·家世》写道:
“陈恕是否源出陈蹇,因无更多资料,加之年代久远,实不可考,今不取,而为“南昌人”当无疑义。”
笔者认为,陈恕是江西石城人,原因如下。
据石城历代所修县志及宁都直隶州志并其它有关资料,陈恕及其子陈执中、陈执古、陈执方、陈执礼均载为石城人。历代地方志均载有陈恕即其子的详细传文(见顺治志、乾隆志、道光志),并曾考定,陈恕自曾祖父起即居石城,到陈恕已四代。曾祖父原生陈嵩、陈禅、陈胜三子,陈嵩生光嗣、光晟,光嗣生恕。
陈恕起初为县小吏,中进士后为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时陈恕父率全家迁居洪州,陈恕便以乡里辞,改为通判澧州。陈恕曾祖父葬于石城迎恩石下。石城县内有为陈恕而立的少师坊,城西二里许有为祀陈恕而建的少师祠,宋进士坊的首名亦为陈恕。
石城乡贤祠从宋至清时五百多年一直祀陈恕、陈敏、温革、温勋四大乡贤。又据《夷坚志》载,石城永福寺对面有陈执中祖墓。后世造鱼鳞造时,该处田亩称为“相公田”。
江西石城县的砚台是中国十大名砚之一。其石胚因藏于深涧,温润如玉,易发墨而不损毫,储墨不涸不腐,更因独具清晰如绘、酷似中国画的天然石画而享誉海内外。在石城县的许多旧志上,都有石城砚的记载。清代学者曾兴仁的《砚考》一书记载:石城砚开创于北宋,因本邑进士陈恕将一方“九子濯龙”石城砚贡于御用,圣上龙颜大悦,欣然御笔题写“龙砚”二字,故“龙砚”美名传承至今。由上可知,陈恕是应为江西石城人。
从陈恕的任职和古代的官员回避制度也可看出陈恕为南昌人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古代官员的回避制度是封建国家在选拔官吏时,为防止官员上任后利用亲族、同乡或师生等关系循情枉私,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性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本籍回避、亲族回避等等。
所谓本籍回避,就是任官者不得在本乡本土任官,或在与本乡本土邻近的地区任官。这一制度起源的时间较早。据史载,远在汉武帝时就规定,除京鼓所在州、郡、县外,上至郡国守相,下至县令、长、皿、尉,均不得用本郡国人,刺史不得用本州人。东汉时,又进一步规定,京徽地区也禁用本地人。后来又实行“三互法”,也就是甲州人士在乙州做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做官,则丙州人士既不能到乙州做官,一也不能到甲州做官。此后,这种本籍制度历代相沿,不断地得到补充和改进,日趋周密完善。
隋末唐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举选士任官制度。这种不分门第地位、统一考核标准,择优录取”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对中国社会乃至现代西方各国的社会制度产生极其深远影响。国家既以科目取士,各种科举舞弊行为亦随即兴起。其中尤以考官与应试者有亲故、请托关系作弊最易,危害最大。从唐朝开始,统治者又逐步制定出科举考试中的各种回避规定,以防考官与应试者勾通生弊。
据《宋史》记载:
“江南平,礼部侍郎王明知洪州,恕以儒服见,明与语,大奇之,因资送令预计偕。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
以上可知,朝廷任命陈恕为洪州通判,后以乡里辞。如果陈恕真为南昌人,朝廷是决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的。因为古代的官员回避制度是不允许的。东汉时期出台“三互法”,即“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唐朝规定不许任本籍州县官及本籍邻县官。宋代,地方官员不仅须回避本籍,而且非本籍但有地产的亦须回避。后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形成一种非常重要的人事制度。
因此,当时陈恕为石城的考生,所以朝廷才会任命他为洪州通判。可见,陈恕是江西石城人,其子也为石城人,后因中进士为官后又迁离了石城。在古代,祖籍地、出生地、成长地本就复杂,且人喜欢以祖籍地自称或他称,以示不忘其本,这本来就是自然的。故《宋史》载陈恕为洪州南昌人,但按照现代的观点,陈恕应为石城人。
综上所述,陈恕生于江西石城,任官于洪州南昌。称陈恕为江西石城人,是以今天籍贯的通行的标准。称陈恕为洪州南昌人,则是由于他任官地所致。今天,我们介绍陈恕籍贯时应参照古今文献的通例,既要介绍其籍贯,也当交代其出生地或成长地。故可以这样表述:陈恕,江西石城人,生于石城小松,后任官洪州南昌,徙于洪州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