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多元化起来。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将物理课堂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为学生探究物理奥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文章将围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应用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机械地讲解本节的重点知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则会对物理失去兴趣,丧失积极性。基于此,在开始新课前,借助信息技术课件引入与新课相关的例子,再从例子中提取出本节课要重点讲解的知识,有助于明确学习方向。例如,在探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卖个关子,根据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去猜想:鸡蛋会沉入水底还是浮于水面上呢?学生很快活跃起来,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该实验,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现象的发生:第一,把一只生鸡蛋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此时,能观察到鸡蛋沉于水底;第二,再把这只鸡蛋投入到浓盐水中,鸡蛋却浮于液面上了。通过投影仪在大屏幕上看到反差如此之大、出乎自己想象的实验现象,学生也都个个感到惊奇,跃跃欲试。这样的教学也为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既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又能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习知识,同时还使其收获了成功的愉悦,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有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重点通过画面、声音强调、动画效果来突出;抽象的物理符号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内涵也通过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与理解等形象的展现出来。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初中生直接经验少,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一些抽象或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无法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因此,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展现实况,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扫除障碍。例如:在教学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制作了相应的Flash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件使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的知识,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又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更能充分的理解物距变化量和像距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及像的大小和物距的关系,我利用相应的flash教学课件进行演示,由学生给出焦距,然后用鼠标拖动物体,这样在同一画面下对比演示成像规律,使所探究的规律一目了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反复重现同一现象,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3课前精心制作,课中科学使用,课后合理评价
首先,上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包括:写好教案,理清思路;熟悉操作,运用自如;精心制作,恰到好处;等等。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如果可以用实验代替,就没必要用课件展示。其次,在使用课件授课时,教师应站在大屏幕与讲台之间,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再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作不同内容的课件,让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课堂反映进行选择。再次,教师还需要根据物理教材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不必要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不能把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衡量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它仅仅是辅助物理教学的一种手段。如在学习“浮力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关于浮力现象的场景,如气球在天空中漂浮,船只在海面上航行,潜水艇在海底上下沉浮,等等。在播放的同时向学生提问:这些物体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这样就轻松引入新课。再如,在学习“压强”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趣的影片来导入新课,细节观察肯定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4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实验过程
初中物理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物理知识的现象变化,掌握物理問题,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高效学习的大环境。但是,很多物理实验在演示过程中需要很多设备设施,再加上某些实验的呈现效果不明显,就使得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够进行现场演示。另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一个物理实验大多也只能进行一次,一旦学生没有看清或者无法掌握其中的奥秘,都很难进行第二次操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物理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大屏幕可以清楚地展示实验的现象变化过程,并能够反复进行播放,从而让学生明确其中的奥秘。
5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一个人一旦对某一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则会主动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实践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持久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升华和凝华》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直观呈现“吉林雾凇”“万里雪飘”的场景,为学生展示水在升华和凝华状态下,不同的反应。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慢放、回放等,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且直观,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反应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视频,进行问题思考,提出“戴眼镜的人喝热开水时,镜片变得模糊不清,这是为什么呢?”等问题,将生活、信息技术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玲.以电子白板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
[2]卫津,蔡长运,曾维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寻求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契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