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在课标中特别提出的一种学习理念。在数学教学中,这一理念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数学知识及数学规律。合作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精神。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课程标准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现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点滴见解。
一、创造开放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合作学习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
数学开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情境来源于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合作和交流的愿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学习小组成员个体素质的提高到学习小组全体成员素质的优化。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培养了团队精神,班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增进了认识和理解,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創设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简单的理解为3到5人在一起学习,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只是流于形式。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自发产生的一种合作愿望上。所谓合作意识,就是学生在遇到困难而无法独自解决时,发自内心的一种求助心态,这样引发的合作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去交流、沟通,在合作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什么情况下学生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呢?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繁忙的交通路口的录像,让学生分别数出一分钟内从这个路口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货车及摩托车这四种车的辆数,学生们开始各自数起来,忙得不亦乐乎,但最后所得的数据却多数不同,有的甚至悬殊极大,这不由使学生们相互怀疑起来,同时也发现自己根本忙得数不清楚了。经过短暂的交流后,有的学生提出把那段交通路口的录像多放几遍,有的提出采用慢放的方法,有的则提出了4人为一组,每个人数一种车辆的合作方法,这种方法自然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简单而合乎情理,提出的问题也很实际,学生之间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既达到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因问题而产生合作需求的意识。
三、渗透德育,培养合作精神
团结合作是一种优良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应该从小抓起,从最简单的做起。在数学课堂中应不失时机地渗透此项德育内容,使学生领悟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上述的案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到的启示颇多,如怎样统计数据更方便准确,怎样分组合作效率更高,还从合作学习中懂得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才能解决问题的道理。另外,在分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后进生不太受欢迎,往往被其他同学排斥,但在这堂统计课中因要数四种车的辆数,每4人一组的合作方式缺一人都不行。这位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关注着学生的差异,并在无形中给学困生以帮助,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还明白了合作学习需要相互帮助的团结协作精神。特别是大班额下的合作学习,更应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增进友谊和集体荣誉感,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智育、德育效果。
四、创设启发式引导,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不断出现,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关键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数学教学离不开合作学习,而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正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