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研究

2017-05-10 20:56马晓娟
青年时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化

马晓娟

摘 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人口流动加剧,尤其是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纷纷进城务工,农村留守老人渐渐被置于社会的边缘,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子女长期与留守老人异地分离,造成这部分老年人其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因此出现老年人自杀情况。本文以贵州省XY村为例,对该村38位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XY村村留守老人在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及心理状态等精神文化生活层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必须同时结合留守老人自身调节、子女后辈关注、邻里群众帮助和营造和谐社区环境为一体的支持性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城市化

连续时间达半年及以上而自己却留在农村老家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是指为了满足超越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对创造性和自由的需要,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以意识、观念、心理等有形或无形的形态而表现着的客观存在①。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況

(一)XY村的基本情况

XY村地处贵州省东北角并与重庆东南角毗邻,属于武陵山区的一个组成部分,重山连绵,造成了交通极度不便,阻碍了与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因此,这里成为贫困省的贫困县的贫困村。现该村有600余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85人,占该村总人口的13%。

根据2015年的统计情况,该村外出务工且连续时间达半年及以上的人数为251人,占总人口数的40%,并且大多数都是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几年回一次家。

(二)留守老人数量结构

该村老年人总数为85人,其中留守老人就有38人,占总老年人数的 45%。而38人

留守老人中丧偶人数就有28人,占总留守老人的74。

(三)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从笔者的调查以及长时间居住的观察发现该村的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精神文化生活,待到晚上会看电视节目或新闻,对于听力、视力不好或者家里面根本没有电视机的老人只有早早上床睡觉,最多到邻居家坐一会儿。受城市化的影响,农村人口密度大大减小,老人们邻里之间的交往对象也变得很有限。同时,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如看书、看报及下棋玩扑克等活动基本没有,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条件,三是没有文化不识字。

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能够健康养老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增加幸福度的关键因素。该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活动极其少和单一。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二、XY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

(一)精神慰藉的方式单一

根据对XY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子女外出后其精神慰藉的方式只有打电话。据统计,该村留守老人平均两个人有一台电话。然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其手指的灵活性减弱、视力下降及学习能力缺陷等,造成近一半的留守老人不会使用电话,通常都是单方面的被动性的接听电话。对于近一半的没有电话的留守老人,他们就只有跑去邻居家接听。甚至为了不给邻居添麻烦或老人听力不佳等原因,就直接从邻居口中获取老人最近的生活信息及传达慰问。

案例1:TJZ ,男,78岁,留守老人,老年性中度耳聋,眼睛模糊。由于老人听不见电话,子女们每个月打一次电话到邻居家,便向邻居了解老人近来的生活状况,便向老人转告慰问和自己的工作状况。

(二)精神慰藉的次数有限

根据对该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显示,有3位留守老人与子女一天通一次电话,占总体的8%。并且这3位老人中有2位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一周一次电话通话的占16%;一月一次电话通话的占34%;一年内无电话沟通有2位,占总数的5%。其余14位老人与子女通电话没有规律,有时一个月几次,有时一年也只有数次,占总体的37%。可清晰地看到,外出务工子女与留守老人通电话的频率并不高。且2位老人竟长年没有与子女进行电话沟通。他们在生活中所积累的委屈与压抑等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化解,造成心理创伤。

(三)精神慰藉的效率不高

很多留守家庭的经济状况非常差,外出务工子女的收入也不高。“长途电话很贵,能不说的就不说,把重要的讲清楚了就挂了”,为了节省话费,双方都会尽可能地把通话时间缩到最短。而且,很多留守老人家里没有安装电话,接听电话需要去邻居家里,这样的通话环境给老人产生沟通压力,在通话内容上和时间上都受到了限制,从而致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通话内容中往往以家务为主,情感交流极少。多以简单笼统慰问词语,如“身体好不”等问候,达不到心灵沟通和理想精神慰问效果。且受文化程度、价值观念的影响,子女们没有精神赡养的概念,能吃饱、能穿暖就万事大吉,而忽视了老人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四)受尊敬度和社会地位均有所下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言诉子女外出后与他人的交往变少了。前30年望父敬子,后30年望子敬父,“受尊敬度与子女的成就有关,子女收入或成就高就受人尊敬,总的来说没有年轻时受人尊敬”,相应的,社会地位也就变低了。

案例2 TWJ,男,73岁,党员,留守老人,糖料病且腿脚不便。“子女们不在的话没有人来家里玩,自己也很少出去,交往少。受尊敬度一般,大不如年轻时候了。和年轻人一起在酒席上吃饭会吃不饱,人老了吃的慢,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就会选择接受党的邀请进城为官而不是回老家搞建设”。老人充满遗憾和懊悔。

(五)交往对象单一

随着村里年轻人的外出,村里剩下的多为老人和小孩。这意味着留守老人的邻居还是留守老人或同辈群体和小孩,这些群体就成了他们的主要交流对象。在天气好时,村里可见在一起的老年人,他们要么“摆龙门阵”,要么一起静静地坐。很多老人表示,“无聊或有空时会去邻居家坐坐,都是老年人,可以聊聊天”,“有时候端着饭就到坝子下面的公路上去了”,“家里打了几斤好酒也会请感情好的同辈来品尝”。很多老人的心事倾诉的对象是同辈群体,他们会相互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留守老人们的交往对象非常单一,这是被动的,是环境所致。

案例3 XGC,女,66岁,已婚儿子在广州安家,老伴也常年在外务工。家坝子下面就是公路,每天傍晚时邻居们都会端着饭到公路上去吃,还会相互尝试碗里的菜。“和周围的老人关系还好,经常相互帮助,如借锄头,借镰刀等农用工具”。

三、改善XY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对策

子女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缺失、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心理状态欠佳等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到了留守老人生活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应对方式或策略。

(一)留守老人做好自身心理调节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较简单,常常去参与一些娱乐性比较强且自己有能力进行的社会活动,如下棋、玩“老牌”及简单的健身,完全可以合理利用閑暇时间来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当生活中遇上不开心或困惑的事情时,及时向子女或身边的人通过电话或面对面沟通进行倾诉宣泄,达到调整心态、化解忧愁、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二)在农村社区普及通讯设施

每户外出务工的子女应当在家里安装一台操作简单且音量大的电话,这样可以改变通话的被动性和听力不好所带来的沟通缺陷,同时也改变了留守老人须得去邻居家接听所带来的尴尬的通话环境。这样能够让留守老人能够在自己家里与子女们进行心底话的沟通及情感交流,达到精神上的慰藉效果。使其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得到及时的调节化解,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村里制定奖励机制,促进村民相互帮助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中常遇到的困难难以自行解决。如家电维修、日用物品和药品的购买等。针对类似的情况,村里面可以制定一个制度,每当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提供帮助或便利,便记录下来并折算为分数,当积累到一定的分数后便可以获得奖励。形成一种互帮互爱的风气,达到村内人际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农村社区建立和完善公共休闲场所

当地政府应该在村里修建公共休闲活动场所,让村里的留守老人在闲暇时间来这里度过。这个公共活动场所应该备有普通的健身器材、棋牌室及小型广场等供村民聊天、下棋、玩扑克等等休闲活动,改变以往的独坐或只与邻近邻居交往的单一死板的闲暇时间度过方式,在这里找回自己应有的快乐。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和经济建设投入,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释放及劳动力资源跨区域配置,农村年轻体壮的农民纷纷进城务工致使农村留守老人在生活中处处遇困境,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普遍欠佳及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作为留守老人自身,应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采取各种有利的方式使自己远离困境、及时调解,减少子女离家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社区群众,应当有所担当和作为,尽可能地多为有需要的留守老人提供便利和帮助,使其老有所助;作为子女后辈,应当在忙于奔波的同时兼顾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老有所依;作为社区的领导者,应当心系群众、心系“静寞夕阳”,积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安康的社区生态、文化环境。

注释:

①董伟武.精神文化概念初议[J].理论观察,201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2]叶敬忠.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3]韦璞.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J].西部学刊,三农问题,2013第12期.

[4]刘文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困境与化解[J].思想战线,2014第1期.

[5]芦明辉.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问题及解决途径[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2第4期.

[6]刘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赡养困境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第1期.

[7]陈轶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J].湖北社会科学,2009第8期.

[8]方菲.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9第3期.

[9]李佳伦.社会学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J].黑河学刊,2012第5期.

[10]许明明.信阳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第5期.

[11]杜鹏、丁志伟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以农村现代化约束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个全面述评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对西部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