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秀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以下简称《军百》二版)是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的大型百科全书,代表了当代中国军事科学的发展水平,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基础性和标志性工程。《军百》二版在“军事”“军事科学”之下,设置14个知识门类、近100个学科单元,共收条目约3万个,配图约2万幅,释文约3600万字。《出版人》杂志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联合推出“军事百科新视野”栏目,为读者简要介绍《军百》二版中的精彩内容。读者可根据感兴趣的内容对照进行深度查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军事的历史既有其铁血残酷的一面,又往往因其精彩、壮观而被铭记。在中华民族奔涌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记录了无数次正义的、壮观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战争,涌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的军队和军事人物,浸透了中华人民反抗侵略争取解放的优良革命传统。而军事历史中所包含的理论与谋略、蕴藏的规律与教训,对于当下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正确认识、系统了解我国的军事历史,正在成为每一个当代公民应具备的知识素养。
战争,社会发展的注脚
谈论军事历史,战争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部落之间产生了争夺生活资源的需要,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暴力冲突和战争随之诞生。最初战争主要为了掠夺财物,但随着原始氏族公社制让位于奴隶制社会,战争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成为掳获奴隶的手段。在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大历史进程中,战争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史料记载的那些发生于古代前期的战争,正是当时社会发展的注脚。
传说在公元前30世纪左右,黄帝与蚩尤之间爆发了涿鹿之战。约在公元前22~前21世纪则发生了尧舜禹攻三苗部族的冲突。正是这些部落间的战争,敲响了中国远古社会野蛮时代的丧钟,使其开始向文明时代转变。步入奴隶制时代后,战争伴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完备而发展。夏商前期,奴隶制国家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因而这一阶段战争以争夺王权、攫取国家统治地位为主要内容。商朝后期和西周,王权不断加强,国家机器日臻完备,奴隶制走向鼎盛。这一阶段掠夺性的征服战争占据主导地位,奴隶制王朝同四周方国、部族的战争日趋频繁。
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剧烈的动荡与变革令战争的频繁程度达到新高。这一时期相继崛起的各诸侯大国,为扩张势力、争夺霸权,先后展开了一系列相互攻击、兼并的战争。它同华夏诸国与戎狄等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奴隶平民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战争、新兴地主阶级争夺政权的战争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从秦灭六国至隋唐五代的一千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三类战争构成了当时军事冲突的主体:一是大规模的统一全国的战争。主要有楚汉战争、刘秀统一全国的战争、魏灭蜀汉之战、晋灭吴之战、隋灭陈之战、唐初统一战争等;二是封建王朝政权对匈奴和周边部族的战争。主要有秦攻匈奴之战、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汉对南越之戰、隋炀帝攻高丽之战、唐反击东突厥之战等;三是农民战争,主要有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等。千年以来,伴随着封建政权的兴衰,战争也在三种模式中循环往复。
自宋代至清代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从顶峰逐渐走向衰落,这一时期的战争比以往更加频繁而复杂:王朝统一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抵御侵略的战争等此伏彼起,互相交织。宋、辽、金、元、明、清之间的民族冲突在这一时期格外活跃。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破坏,但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拓展中国的疆土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明抗倭战争、雅克萨之战等则开中华民族抵御侵略战争的先河。
进入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断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反抗列强侵略成为这一时期战争的主线。而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浪潮中,革命战争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等人的领导下发起辛亥革命战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此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参与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等人民革命战争。1945~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进行了全国解放战争,推翻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国现代军事历史的开端。
职业军人诞生之后
“军”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里的“军”从车从勹,示意古代战争中用战车围起来的营垒。《说文》语:四千人为军,可见军事历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军队编制史。对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政权而言,如何动员、管理军队都是一门必修课,那中国历史上的军队编制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从部落战争的产生到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及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已产生了军队的雏形,但军事力量还没有从社会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战争在“全民皆兵”的基础上,临战集合青壮年结队进行。到夏朝初期,以奴隶主贵族为骨干、平民为基础的国家军队正式诞生,战争自此成为军队的专门职业。
春秋战国时代,冶铁技术的出现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军事革命,让战争形态、作战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春秋之前,军队的主力兵种是车兵。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地域与规模的扩大,独立步兵迅速壮大,取代车兵成为作战的主要力量。骑兵与用于水战的舟师也在这一时期以独立兵种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在从秦到清持续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上,军队逐渐确立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但各个朝代的各种军队在具体编制等方面仍有诸多差别。完整的兵役制度的形成是部队建设的一大成果:秦汉的郡县征兵制,三国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征兵、募兵制等,确保了各朝军队的兵源。在明朝,国家军事力量已达到相当惊人的程度——前期常备军官兵总数达120余万人,后期竟达约400万人。
在军队制度愈发完善的同时,军事技术也在这一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至迟在公元808年,中国发明了火药,至10世纪军队逐渐装备火药箭、火炮等热兵器,此后,战争与军队建设进入冷兵器与热兵器并用的时期。11世纪初,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进一步促进中国制造舰船和军事航海技术的发展。
步入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适应不同性质、不同种类战争的需要而建立,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主要以黄埔军校发展起来的党军、部分粤军为基础组建成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在北伐战争与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也一直是蒋介石集团用以镇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人民群众,维护国民党统治的工具。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它自诞生以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历经艰难曲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进行了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终于打败国内外强大的敌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巩固政权,抵御侵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世界和平。这些举措有力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与社会主义建设。军队建设也完成了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如今人民解放军适应世界第四次军事革命潮流的发展,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向着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目标不断前进。
(本文作者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