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颖尧+罗丹滨
阳春三月,记者來到上海,
在同济大学采访了土木工程学院的院长赵宪忠教授和三位同学,
从他们的话中,我们由衷感受到一流学科建设的风范。
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总是在中国高校排名中居于首位,在世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排名中也属第一梯队的前20强。
土木之强
同济土木很强。它“大而全”。自1914年11月成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经走过了102年的历史,汇聚了众多人才,如今教职工有403人之多,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其学科涵盖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隧道工程等土木工程的各个方面,研究的全面性在中国乃至全球的高校中都是少见的。
土木工程学院承接了众多的国家级大项目,以至于有人戏说,在中国的大地上,顶级的工程项目不是同济土木设计的,就是同济土木咨询的,不是同济土木研究的,就是同济土木施工的。
学院在某些领域已经能引领世界,它牵头创建了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地震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后者联合了美国、欧洲、日本和大洋洲等地区全球顶尖的七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同济土木已然事实上成为世界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到2020年,土木工程学院还将形成二三个这样的世界级研究中心。
而记者对土木工程学院的强,第一印象则是其壮阔的大楼,大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西南部,是由土木师生自己在2003年设计的。一眼望去,一个浑身钢铁的“庞然大物”横亘在校园,满满的力量感。它由两幢楼组成,主楼8层,副楼6层。从师生的口中得知,它的特色就是全部是钢框架。它不仅显示着学院强大的专业能力,还是学生学习专业的有力工具。钢结构、桥梁、混凝土、隧道……大一下学期的必修实践课上,土木学生要去各个代表性建筑去认识这些“朋友”。而土木工程大楼是天然的钢结构最好实践对象,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按路线走一遭土木工程大楼,就知道什么是钢结构了。
大楼还成了学生实践的地方。走进主楼,会被最右侧的两个大型人字结构吸引,记者被告知这是抗震阻尼器,而它就是由土木自己的学生发明的。
同学之优
赵院长在采访中说,一流世界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立身之本是人才培养。记者与博士生傅博、硕士研究生楼初旸和伍佩交流了一个下午,他们侃侃而谈,让人强烈感到他们专业能力强、视野宽、思路清晰、表达能力强、善于合作,等等,总而言之,素质非常高,我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领军人物。
优秀的学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赵院长介绍,土木学院会结合未来四五年、乃至二三十年对土木人才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重点。过去的年代里分别提出过通识教育、动手实践、创新国际化、专业认证等思路, 每隔四五年,同济土木学院都会获得一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面对“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土木学院制定了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一流人才培养方案。
共性基础,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
在课堂教学中,土木工程学院侧重知识原理的掌握,“现在都是对原理把握好的老师,选他们课的同学比较多。”赵院长说。当然学院这样的好课很多,甚至外校同学也能享受。傅博,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他就从同济土木的很多经典课程中收益。他在国家的网络公开课平台上学习了诸如朱慈勉老先生的《结构力学》、顾祥林教授的《混凝土基本原理》等许多课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能力,顺利考入同济读研。
同济土木的社会实践很丰富、水平高。傅博对设计土木大楼主楼的两个人字抗震阻尼器的本科生赞不绝口,“毫不谦虚地说,同济土木本科生做出的东西,比其他很多高校研究生做的都强。”同学们还参加各种国内外土木工程的顶级比赛练手,并能加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成为学生会员。
而国际交流的机会,在同济土木更是不少。赵院长强调,国际交流和社会实践旨在培养同济土木人的国际视野和领导力,国际视野已不再局限于西方发达国家,更强调多文化的学习。“现在国内大型建筑集团,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未来的土木方向一定是多文化、多民族特色的交融。”
出境学习交流,同学们反而更能感受到自己学院专业的强大。研三同学楼初旸在本科期间多次前往美国参加土木工程的赛事,并有机会参观了不少美国土木工程专业的名校,但有好几次对方取消了实验室参观环节,给出的理由是还不如同济大学的先进。他发现,美国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虽然很强,但大多局限于理论基面,实践机会很少,不少美国高校的土木工程以材料为主,土木工程学科已然成为一个新材料学科。研三女生伍佩曾前往台湾一所名校交流,“比我们的小多了,教研室个位数,老师也不多。做纯科研的理论实验,而同济都是实验与工程项目接轨。”
同济土木吸引了不少留学生。傅博所在的实验室,即将迎来第四位博士留学生,前三位的留学生分别来自中非、西班牙和尼泊尔,“去年夏天,有一位意大利同学来交流,就冲着我们的工程实践而来。”
个性培养,重点体现于导师制和交叉学科设置。
同济土木给每位学生都安排了导师,导师会向学生通告自己的课题、项目,邀请学生参加,而研究生,更是直接参加导师的课题,承担具体任务。
伍佩的一个课题是跟着师兄做的,项目是一栋老的大楼中的几根柱子承载力不够,要换用更高强度的钢。经过四个月的研究,伍佩找到了替换方案。楼初旸研一就参加了导师的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研究琼州海峡跨海隧道的可行性。这是一个时间跨度四年的大课题,隧道规划全长28公里,技术上诸多挑战,因为它地处地震带,海水很深。尤其是该海域的土质松软,要针对此进行特别设计。他们的方案是先安插几根桩,把土夯实了,再铺层碎石,之后再做桥墩的基础部分。这些研究工作分成了一个个小课题,楼初旸的一位师兄负责插桩,而他则是研究如何铺碎石。
同济土木工程学院还开设了很多交叉学科。针对建筑纠纷的法律案件越来越多,土木工程学院创建了土木法学实验班。同学们在学习土木专业的同时,还得学习法律知识,并可参加司法考试,取得毕业从事司法工作的资格。在2016年11月11日至12日的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上,由土木法学实验班同学组成的同济代表队获得第一名。
数理强化班也是一个交叉学科班,一二年级时,土木专业的同学在数学系上课,打下数学和力学底子。三四年级再学土木。此外,交叉学科还有土木计算机、土木材料、土木信息、土木机械……
作为国内顶尖专业的毕业生,同济土木学子是不愁就业的,也有不少土木学子选择读本校的研究生。看到自己学院的强大,他们会审视出国留学的意义,反而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同济土木读研,其中不乏西班牙、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同学。
未来转型
中国大地的建设如火如荼,丰富的实践是同济土木生长最深厚的土壤。在一流世界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赵院长认为,为适应未来建筑的要求,土木科研要进行转型。他们以2030年,乃至2050年的远景为目标,设定了本学科的科研方向——更精细、更复杂、更前沿、更尖端。
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前或关注地震,或关注台风,或关注火灾,但是现在研究多重灾害,当地震、台风和火灾同时出现怎么办?
现如今,地上的开发空间越来越小,以后土木的前沿课题将涉及更多的地下空间开发,比如上海市的北横通道,这是贯通上海东西的第二条大动脉,其中在苏州河下100米处要挖蓄水池。
放飞无人机,绕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转一圈后,10分钟就能建造出校园模型,这样的智能规划和智能设计对同济土木人而言,已不是难事。这就是智能建造。随着3D打印的发展,以后的智能建造可以实现用户定制房屋。“上海阳光谷的建筑奇形怪状,按以往的传统加工,根本无法实现,现在通过机器人、3D打印,就能实现。”赵院长说。
甚至对用了几百年几千年的建筑材料也要重新认识,比如要摆脱对混凝土的传统认识,从微细观上了解、控制它的性能。
还有一批同济土木工程学院的老师教授,研究的东西更是前沿、尖端——月球上的土壤,在月球上建房的可行性、如何打通喜马拉雅山隧道、绘制深海能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