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杰
摘 要: 儿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贴近生活,形象而富有趣味性,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教师应巧妙借助儿歌呵护低年段课堂学情,巧用儿歌,习得规则,激发兴趣,乐学知识,调整节奏,陶冶情操,引导创新,让孩子们既享受到快乐,又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的海洋中愉快遨游,使课堂弹奏出一首首清新美妙的欢歌。
关键词: 儿歌 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低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纯洁无瑕,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丽的图画,让他们尽快融入语文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儿歌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贴近生活、形象而富有趣味性等特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第一学段的目标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果把儿歌引入课堂,那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积极思维,灵动地掌握所学知识。
一、巧用儿歌,习得规则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让他们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好习惯。因为小学生酷爱儿歌,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情编一些有趣的儿歌,巧妙地渗透课堂纪律教育。如在上课之初,学生仍旧玩兴未尽,为了让他们收心,我让他们齐唱儿歌《我们上课了》:
星星睡了,月亮睡了,树上小鸟不叫了,我也不闹了。
我安静了,我们开始上课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开始上课了。
声音由高到低,班级随之鸦雀无声。组织教学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歌巧妙地化解了单纯说教的乏味,让课堂迅速组织起来。
二、巧用儿歌,乐学知识
(一)趣学拼音
1.儿歌是学习字母的好朋友。在读图的基础上识记字母,根据字母的特点和图画的内容,借鉴儿歌帮助孩子们记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
a—张大嘴巴a—a—a;p—红旗迎风p—p—p;d—小鼓鼓槌d—d—d
光动口,不动手是不够的,可让孩子们在念诵儿歌时,配上手的动作——划出字母的形状,多种感官刺激,强化孩子记忆。
2.儿歌是拼音四声调的克星。在教材中,为帮助孩子们识记四声调,特别配以汽车行驶在不同路段的彩图:
汽车走平路,顺利通行第一声;汽车爬上坡,一鼓作气第二声;
汽车要拐弯,小心前进第三声;汽车开下坡,平安到家第四声。
利用箭头图,帮助孩子们定位汽车行驶的方向,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们准确地把握四声调的发音特点和书写规则。因为找准了参照,学生把四声调从认知到空间感知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儿歌使拼音标调迎刃而解。i的标调有些特别,孩子们容易受思维惯式的影响,直接把声调标在的i的头上,进而出现标调错误。对于这个特殊的标调规则,可请出儿歌做孩子们的小帮手:小i懂礼貌,标调就摘帽。
在学习复韵母时,到底应在哪一个字母上标调,学生总是犯迷糊。怎么解答这个难题呢?让孩子动起来,拍手唱起标调儿歌:有a标a上,没a找o e,i u并列标在后,短短的一句话,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二)辅助识字
在低年级中,识字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运用儿歌辅助识记字形,不但可以点亮学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在指导学生识记字形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隐藏在汉字中的情趣,编成儿歌:飘——二小卖西瓜,风中笑哈哈。
在识字中,形近字的区分又是难点。如在教学“挂”字时,学生老把“挂”和它的“兄弟姐妹”搞混淆。于是,我用这样的儿歌教他们分辨:
有手墙上挂,有口是好哇,有水读山洼,有女是娃娃,有人就读佳,有虫青蛙呱呱呱。
慢慢地,孩子们一遇到多胞胎生字,就喜欢编儿歌:
“今”、“令”两姐妹,姐姐爱妹妹。脚下一点是鞋子,今今给了小妹妹。
(三)指导写字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怎样才能做到“好”呢?儿歌无疑是一盏点亮孩子写字的明灯。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牢牢记住“三个一”(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面约一拳,眼离书本约一尺),尝试运用编的儿歌,让学生背诵,明确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写字时要做到:头放正肩放平,背挺直腳分开。
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面约一拳,眼离书本约一尺,
从小养成好习惯。体态优美人人夸,写出汉字真好看!
握笔时候要做到:老大老二对对齐,中间留条小缝隙,
老三顶住铅笔下,老四老五紧跟上。
(四)助学标点
从接触写话开始,学生总记不住第一行前要空两格。在多次啰唆都没有明显效果后,我再次用了老办法,便让所有孩子找准了写话的格式:
小句子,有礼貌,见了田字格,往后退两格。
几句话能解决的问题,何必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呢?
三、巧用儿歌,调整节奏
课堂犹如一条河流,不是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流速流态,而是富于变化、异彩纷呈的。这条“河流”时而是淙淙流淌的小溪,时而是劲浪排空的江流,时而是风平浪静的平湖,时而是九曲八弯的河套。这样的课堂通过动与静、收与放、张与弛、疏与密等多种变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把课堂教学艺术的节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引起共鸣,产生美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刚刚进行了激烈的识字比赛,孩子们略显疲惫,这时来上一首:
小杜鹃,小杜鹃,我们请你唱个歌。
快来呀,快快来,我们静听你的歌。
咕咕!咕咕!听了歌儿乐呵呵!
一首精心选择的清新爽口的儿歌荡漾进课堂,轻轻敲打着孩子们的耳鼓,松弛了孩子们紧张的神经,调节了课堂节奏,使孩子们在松弛有度的课堂上精神满满,轻松学习。
四、巧用儿歌,陶冶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在吟唱儿歌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调节情绪,还可以因着儿歌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如教完《谁和谁好》这首儿歌,有孩子编出这样的儿歌:
谁和谁好?垃圾和桶好。垃圾桶里睡大觉,桶把垃圾抱。
谁和谁好?我和红领巾好,我把好事做,红领巾对我笑。
我把这些儿歌教给全班学生,从那以后,一有学生做了不好的事,其他学生就会念出这首儿歌,犯错的总会低下头。
又如教《母亲的恩情》这一课时,我在课文快结束时,引用了《小板凳》:
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到家,我请妈妈快坐下。
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的依恋、期盼妈媽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孩子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的情感中获得教益。
五、巧用儿歌,引导创新
学生在接触儿歌的同时,对儿歌的韵律产生初步的认识,对语言的美感也慢慢定格。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能动性。教师可以借用文本,及时引导孩子续编儿歌。如课文《乡下孩子》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歌,其中有一段:
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学生读了几遍就能吟诵了。我让他们观看一组乡村孩子活动的图片,再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编一首儿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也能编出儿歌了:
割一篮青草,喂饱了可爱的羊羔,采一箩桑叶,喂胖了吐丝的蚕儿。
逮一只蚂蚱,乐坏了贪玩的弟弟,摘一束野花,献给了亲爱的妈妈。
一句句儿歌看似稚嫩,却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感受当小诗人的喜悦。同时,自编儿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儿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与语文课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巧妙借助儿歌呵护低年段课堂学情,让孩子们既享受到快乐,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知识的海洋中愉快遨游,使课堂弹奏出一首首清新美妙的欢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韩敏.走进孩子心灵,共创和谐课堂——浅谈一年级教学方法[J].德州学院学报,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