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伟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仅仅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明显,如果结合师生的身体,巧妙地使用肢体语言,充分发挥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也可称之为体态语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恰当地运用和肢体语言,能解决很多地理难题。
一、利用头部形态突破地理难题
头部形态相对于其他部位是最复杂的,凹凸变化最明显,还可以借助头发、眼神、眉毛等等,因此头部是我们教学中非常好的一种道具。
1.利用头部判断阴阳破和雪线
雪线知识是地理学科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讲雪线时我们把自己的头部比喻成一座山峰,头发比作积雪讲授阴阳坡、迎风坡与背风坡,额前发际线当成向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雪线高;或者当成背风坡,晴天多,光照强,雪线高。颈部(后脑勺)发际线当成阴坡或迎风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少,雪线低,如右图所示。通过头部的形态特点,结合教师的风趣讲解,雪线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2.利用头部判断沙丘风向
根据沙丘判断方向,可以利用跑步时头发飘动方向来判断,在迎面风的吹拂作用下,额前两边的头发就会往后飘,飘动的头发就像月牙形沙丘的牙尖,牙尖的指向即为当地的风向;额前代表沙丘迎风面,坡度缓;后脑勺代表沙丘背风面,坡度缓。
二、利用手型变化突破地理难题
手是人类身体最灵活的一部分,手势一直是人类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手势也同样可以成为一种良好的“教具。
1.利用手势判断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导致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即“南左北右”。伸出右手手掌,掌心面向自已,四指指向代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表示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南北球相反,如图所示。
2.利用手型变化判斷气旋、反气旋
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是呈逆时针方向向内辐合;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是呈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相同,如图所示。
三、利用身体动作和姿态突破地理难题
除了头部形态、手势动作当教具以外,课堂使用较多肢体语言的还是身体。
1.利用身体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讲解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时,我就让同学甲扮演太阳,站在教室前面,同学乙扮演遥远的恒心,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同学丙扮演地球,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转了三次,第一次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同学们很快发现太阳日和恒星日相等;第二次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反向公转,同学们很快发现太阳日比恒星日短;第三次按实际情况演示。通过师生密切配合和同学们的形象演示,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地理难点知识。通过这样的形式,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身体演示锋面雨
比如冷锋锋面,我找两个同学甲和乙共同完成,同学甲用身体来演示,同学乙在旁边引导配合,同学甲的身体代表冷锋锋面,脸部的朝向代表冷锋的移动方向,为了更形象的演示锋面,同学甲身体稍微向后倾,同学乙给同学们指出降雨位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出结论:冷锋降雨在锋后,同样道理暖锋降雨在锋前。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大厅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仅仅是教师演示,有当时记住了,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并且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课堂教学就会打折扣,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动”起来,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的演示,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演示,这样学生才能记得住,理解牢。总而言之,有声语言丰富多彩,肢体语言千姿百态,只有在课堂中适时、适当、巧妙的运用肢体语言,才能充分发挥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