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英
流派艺术的成熟、兴旺、发达,标志着一个剧种的成熟、兴旺与发达。以演员个人演唱风格为标志的艺术流派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演员独具的艺术风格的成熟。
1994年,张宝英在“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大选赛”中一举夺得“金奖第一名”,从而成为当今豫剧舞台上一位里程碑式的旦角演员。2009年,国家文化部批准张宝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优秀传承人”。这一殊荣使这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在中国豫剧发展史上享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价值。
1962年张宝英再次随师晋京演出时,已是名列崔兰田之后的青年主演。《香囊记》中的“疯闺女”,《三哭殿》中的“银屏公主”,《桃花庵》中的“陈妙善”,均展示了这位崔派大弟子的艺术光彩。田汉看了她的演出后,给于了很高的评价。
《香囊记》是一出唱做并重,地方特色很浓的豫剧传统戏。崔兰田在青年时代常演这出戏。五十年代,她演出的多为悲剧色彩浓厚的青衣戏,不再演这出戏。为了让张宝英全面掌握旦角表演技艺,1962年,崔兰田向她传授了这出戏。戏中女主角周凤莲是个不拘封建礼教、心直口快、性格直爽、善良活泼的“疯闺女”。很多演员刻划这一人物时,多在“疯”字上作文章,宋桂玲、吴碧波等著名演员在这出戏中都有出色的表演。崔派的“疯闺女”着重刻划她助人为乐,聪明好动的人物个性,不似其他流派那么夸张,但内心刻划却十分细腻含蓄。张宝英带着这出戏,从北京、天津演到武汉、广州和海南岛,为她日后创造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她青年时代的“看家戏”之一。
到北京后,崔兰田亲自请田汉先生看戏。在首都医院礼堂,田汉老抱病邀粟裕大将一起观看了《三哭殿》。张宝英扮演女主角银屏公主,崔兰田扮演配角长孙后。田汉老看了张宝英的演唱,为崔派艺术又有新人而感到高兴。他在病榻上连夜写剧评,在《人民日报》上称赞张宝英“表演颇为生动”,“表现了优秀的才能”。为张宝英在艺术上的腾飞击鼓助威。
“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就是要善于吸收,把学来的众家之长融化在自己身上,丰富、补充自己的不足,逐步形成自己的东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962年,张宝英带着老师的嘱托,来到了陈素真的面前。这位被划为“省外右派”的豫剧皇后,在河北邯郸剧团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前,望着“田妹”的大徒弟,眼眶中盈满了热泪。自从被打成“右派”后,门庭落燕,无人问津,既使让她上台演出,也不许写她的名字。很多好友同事看见她都视若陌人,惟恐躲避不及。张宝英却在这时候出现在她面前,专门来跟她学习《宇宙锋》,这叫她怎不热泪盈眶。她拉起宝英转身进屋,把门窗关的严严实实,就在那间小屋里比起戏来,舞动的水袖扇得墙上的宣传画“哗哗”作响,那幽燕凄婉的陈腔,震撼着宝英的心灵。
张宝英的成功得益于崔兰田,陈素真两位名师的教诲。
六十年代,张宝英随崔兰田巡演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哈尔滨、沈阳、广州、银川、海南岛等中南、东北、西北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京剧、评剧、越剧、歌剧、粤剧、二个转,丰富的地方戏曲艺术开阔了她的视野,对她的艺术素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此后,她还主演现代戏,《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山乡风云》中的刘琴、《刘三姐》中的刘三姐、《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红珊瑚》中的珊瑚、《社长的女儿》中的大秀、《红云岗》中的红嫂;通过塑造这一系列性格不同身份各异的现代人物和大量的舞台实践,张宝英的艺术更加成熟了。1965年,她作为豫剧优秀青年演员随河南省代表团赴广州参加中南地区现代戏会演,与马金凤合作演出《打牌坊》,从而成为河南戏曲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1980年河南省豫剧流派会演,是豫剧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盛会。豫剧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州舞台上展览演出各派最拿手的代表剧目。常香玉、赵义庭的《白蛇传》、陈素真的《叶含嫣》、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闫立品的《秦雪梅》、刘法印的《黄鹤楼》、河南省豫剧三团的音乐会。郑州四家剧院同时演出十个流派的八台好戲,不同风格的优秀剧目竟芳斗妍,各显风采。评论界再次公开确认并大肆宣传各流派的艺术风格。张宝英在其老师演出三场后,独当一面上阵主演《桃花庵》,与另外九派的优秀剧目形成“擂台赛”。《河南日报》一连数日以显著的版面将张宝英的名字与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闫立品等诸位前辈并列刊登在戏剧广告栏内,令人瞩目。在与会各代表团员参加的经验交流大会上,张宝英应大会的安排,专题介绍了她继承和创新的体会。
演员成名与否,能否称得起名家,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要看她是否拥有一批戏迷。戏迷者,不只看一个人的戏,他们熟识百家,他能迷上你,你就必须得有磁石一般的魅力。在这次全省豫剧流派汇演中,张宝英已经拥有了一批迷她的戏的观众群。这些人从口称“看崔兰田的戏”发展到“看张宝英的戏”,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象的转换。它说明,张宝英的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在戏曲界同行的舆论中,人们公认她接过了崔派艺术的大旗,不愧为崔派艺术的优秀传人,赞誉她是继崔兰田之后豫剧界又一位善演悲剧的“大青衣”。
崔派艺术因了张宝英的表演语汇,从而攀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最终使豫剧悲剧的空间获得了更适合当下的表现力。当然,这种选择又与时代审美思潮不无关涉。199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大选赛》。在强手如林,名家云集的赛场上,张宝英以炉火纯青的演唱艺术和高雅的文化内涵折服了专家评委和广大观众,以最高得分赢得“今日中国豫剧十大名旦大选赛金奖第一名”从此,擎起了中原逐鹿的宝鼎。但是,崔派艺术的继往开来不应止步于张宝英。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孤立的,纯粹个人化的。我们认识一个艺术家的品性,还不能忽视其本身的社会属性,以及他(她)与周边人文环境的维系。张宝英艺术个性的构成要素,除了她本人的先天的资质与后天的勤奋,殊难离开崔兰田“应喜后来居我上”的气度、胸襟、眼光。正因如此,张宝英才能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断内化到艺术实践中。
张宝英的成才之路,艺术成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把研究张宝英作为艺术研究课题无疑对后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