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荣
(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新经济时代引领的知识经济孕育了很多新的经济元素,语言成了知识经济中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语言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内学界对语言的认识由传统的工具性属性视角下的思维外壳、交流工具、文化载体等逐渐转变为语言是一种资源,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语言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属性日益凸显,语言经济备受学界关注。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语言经济与语言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李玉、赵迎迎(2015)将语言产业分为语言能力产业(语言能力习得),语言内容产业(包括语言出版、语言翻译等)、语言处理产业(包括语言的技术处理)[1]。
贺宏志、陈鹏(2013)指出给语言产业发展添把力[2]。时至今日,语言产业有一定发展,张清俐(2017)认为语言产业红利正在显现[3]。当前学界对语言资源和语言经济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最近十年,学者们达成共识,应该保护开发我国的语言资源,发展语言经济,但是如何利用和开发我国语言资源及发展语言经济仍未得到充分探讨。
“语言监测”借助计算机先进技术,可实现对海量语言资源的定量统计和追踪考查,已成为当今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监测成果广泛用于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产业发展,由其所衍生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如何采用这种手段去保护和开发利用语言资源,发展语言经济,还罕有具体思考。本文综合已有的研究,提出在语言资源和语言经济学理论框架下,通过语言监测手段这个新途径,开发语言的经济价值,取得语言的经济效益。
语言资源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语言资源指语言及其社会、文化、经济等价值;狭义语言资源指语言信息处理用的各种语料库和语言数据库,以及语言词典。
Jacob Marschak(1965)最先提出语言是一种资源,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特性[4]。Fishman(1973)指出从价值意义上讲,语言是一种资源,是与一般意义的资源有别的特殊资源[5]。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在西方受到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的极大关注。瑞士学者通过数据首次计算出了一个国家国民语言技能的经济价值(Grin,2003)[6]。2008年瑞士的多语资源给瑞士创造了381.5亿美元的价值,占瑞士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Bradley,2008)[7]。
国内学者关于语言与经济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邱质朴(1981)最早指出汉语是一种重要的国家社会和文化资源[8]。许其潮(1999a,1999b)分析外语教学的成本收益问题[9]。袁俏玲(2006)对国外语言与经济研究进行了述评;随着信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语言的资源属性受到国内学者前所未有的关注[10]。陈章太(2008)指出,语言以它的物质结构系统,承载着丰富、厚重的社会文化信息,为社会所利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效益,所以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多变化、能发展的特殊的社会资源[11]。李宇明(2008)认为,把语言看作“资源”,看作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乃至经济资源,便于着力保护和开发利用这种资源[12]。张普(2008)建议迅速推进对国家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让语言资源真正作为社会的基础资源服务于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建设和发展[13]。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语言看作一种有价值、可利用、有效益、能发展的特殊的社会资源(陈章太,2008)。
语言资源开发离不开语言经济学理论支持。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结合经济学、语言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主要采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及工具,把语言和言语行为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张卫国,2011),具体说来,它研究语言的形成和演变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语言、语言行为和语言政策如何与人力资本、就业、工资和收入分配等相关[14]。它主要包括:(1)语言与经济的关系(语言本身作为一个产业以及语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及其测度、语言作为人力资本以及人们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行为及其成本收益核算、国家的语言经济战略等)。(2)从经济学角度看语言本身的演变规律,包括作为信息载体及传播工具的语言和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的不同的演变规律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定等。(3)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战略,例如:中国的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战略(孔子学院的建立等)、推广普通话战略和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等。开发语言资源,发展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的核心内容。语言资源是语言经济开发的对象;同样语言监测的对象,也是语言资源。对我国语言资源和语言使用现状进行监测,可以为政府、企业(包括学校、培训机构、媒体企业等语言使用的各个部门),而且为家庭个人语言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将语言监测结果应用于语言产业可促进语言经济的发展。
开发语言经济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这里我们主要论述其中的一个手段:语言监测。
语言监测是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作指导,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服务社会、促进语言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多学语言工程[15]。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语言监测成为可能,使语言的开采、储存、测量变为现实。目前语言监测的手段大多采用通过建设语料库并从中自动提取信息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监测对象进行从定量到定性的研究。语言监测的内容在文字层面以字和词语为主,在语音方面以通用语言和方言为主。
在2009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指出要加强对语言的调查、记录和整理来保护国家语言资源,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提倡语言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已经建成的语料库的共享[16]。而对语言的调查、记录和整理,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对语言进行监测。
语言监测起步比较晚。国际上,德国德语研究所长期以来每天都把《曼海姆晨报》输入德语参考语料库,并利用这个不断更新的语料库做词汇变化的观察研究;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网(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成立于2003年,以英语为主要监测对象,目的是记录、分析并且追踪世界语言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全球英语的发展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与语言文字工作者也开始重视语言资源的监测。从2004年开始,我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成立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之平面媒体分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有声媒体分中心和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这些机构先后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中国语言生活进行了全景描写。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的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成立。
开发语言经济的途径有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测试、语言出版、语言创意等,本文提出以语言监测作为一个新的途径去开发语言经济提升语言产业。
正如矿产资源开发之前,首先需要探明哪里有矿产,接着要了解矿产储量、地质结构等因素,然后才能决定是否投入资金来开发以及怎样开发,开采出来之后再通过多种途径利用矿产资源,实现其经济价值。同理,语言监测也是语言经济开发利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决定在哪里开发、是否值得开发和怎样开发。语言监测是语言经济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语言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作为语言监测的对象,语言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除具有资源的一般属性(可利用性和稀缺性)之外,同时还具有地域性、动态性、生态性和多元性等,这就决定了语言监测内容的多维性与动态性。我国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再到二十一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语言也发生了巨变。许多词语表达方式因过时消失了(例如“粮票”),而众多新兴流行的词语正在不断产生(例如“雾霾”)。流行语、网络热词的走红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热点问题的体现,例如“蒜你狠”和“豆你玩”等词语,它们的流行反映了民生与民意,引起了社会关注,对于国家经济决策也有能动作用。
在国内,中国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国家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生活监测体系,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以及基础教材,少数民族语言和海外华语进行持续监测。先后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绿皮书系列、《2006汉语新词语》、《2007汉语新词语》等,对中国语言生活进行了全景描写。该研究每年在大规模的语料库上进行字、词语的使用情况统计、调查,这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一项任务,该任务不仅挖掘年度的用字、用语特点,也给出了字词语使用的总体情况。在每一年的报告中,除了对当年的字、词、语使用情况给出基本的数据描述外,还做一些年度之间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年度的用字、用语特点。同时将年度的所有用字和高频词语表都列于报告中,用字用语调查也是年度调查报告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分。
国际上,全球语言监测网的监测对象主要是英语的字词。主要发布语言发展趋势及其反映出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媒体对主要世界大事的报道,统计英语的词汇增长情况、中式英语现象、全球青年语言等等。全球语言监测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六大洲的多家媒体都引用过它的数据,包括中国日报、中国新闻、CNN、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美联社等。其特点是对全球范围的英语语料,即环球英语,进行词汇使用情况分析,如全球语言监测网包括了中国、印度、新加坡使用的英语词汇。词汇根据其独家算法Predictive Quantities Indicator排序,这些词汇数据包括:年度电视热词、全球音乐热门术语、全球识别率最高的词:OK、十大青年人口头语流行词、年度十大人名、年度最热词、年度最热短语、年度名词、十大最具迷惑性高科技流行词语等。
实时地进行语言监测,并发布语言调查结果,国际上已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工程。
LIVAC是香港城市大学建设的共时同题语料库,该语料库以主题为基础,同时收集中国香港、台湾、大陆及新加坡的相关语料,从而对其词语进行比对;对专有名词、新词语进行提取、考察,通过统计词语的属性,分析语言中传递的情感信息。同时,基于此语料库,每两周计算公布双周“名人榜”,年底公布全年“名人榜”,并建立人物褒贬指数的计算。英国伯明翰的COBUILD(Sinclair,2000)语料库通过一个计算机筛选语料的软件,实时地从互联网上获取语料并筛选出语言现象,并以wordwatch命名发布。
语言监测的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经济生活,实现语言的经济价值。语言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以监测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其监测结果用于支持语言经济开发,如图所示:
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语言监测可应用于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促进经济发展。在语言宏观调控层面,国家政府制定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包括一语政策、多语政策、教学语言等)时主要从政治、经济、代表民众广大利益的角度考虑。语言监测能从海量数据中分析语情,为国家制定政策与规划提供依据。目前这方面研究做得比较细致的是瑞士对于语言多样性占国家GDP的研究和加拿大语言产业的数据报告。在我国还没有语言与经济的直接数据研究。现阶段迫切需要语言政策的经济成本收益分析。目前广为争议的学生什么时候开始学外语,是一个政策指导的问题,更是需要多方面权衡利弊的问题。这不仅是涉及小学生及其家庭在外语培训方面时间、精力、金钱的支出,还有教师师资的支出,社会资源的支出。实证地探讨语言的价值与效用的关系、费用和效益的关系是关键所在。如果采用语言监测方法调查不同年龄段外语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表现、学生精力投入与成绩的关系、家庭经济投入与外语应用水平的关系,对于小学阶段外语教学就会有更加科学的把握。语言监测可以节约巨大的社会运转成本,产生实在的社会经济效益。
2. 汉语国际传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不仅为经济发展服务,语言及其传播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强势语言和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将为一个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多重收益,不仅是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还有经济上的巨大收益,以及国家软实力的增强。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语言贸易和语言输出也成为语言产业、语言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海外的语言培训是我国国外语言经济的重要部分(李现乐,2010),但是究竟向海外出口什么样的汉语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语言监测,了解我国目前语言生活的现状,包括日常汉语口语、不同专业汉语(经贸汉语、中医药汉语、旅游汉语等),面向海外汉语学习者和来华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将监测结果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培训、教材建设、对外汉语考试中,创造汉语的国际经济价值。当前英语处于国际强势语言,承认并利用英语作为建设“一带一路”的中介语言,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推进,汉语有可能成为从东亚、东南亚、南亚到中亚、中东的地区中介语言,汉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充当中介语言也将由近及远逐渐显现效果。
3. 外语教育
语言学习是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战后许多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像日本这样自然资源缺乏型国家。语言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需要,还可以通过语言学习和语言就业实现经济价值。当前,我国外语战略导向发生了巨变,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从“内需型”转为“外向型”,语言资源需求从英语变为多语种语言,外语学生从“工具型”向“复合型”人才转换。鉴于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开展语言监测为制定外语能力标准、完善语种规划机制、加强外语人才规划、推动外语学科转型提供有效建议。
根据外研社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学习人数已经超过4亿人[17]。2015年,在中国说英语的人超过英语母语者,成为世界上说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外语教育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尤其是中式英语问题较为突出。中式英语如何定位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全球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发布报告称,中式英语正强烈冲击着标准英语。1994年以来,在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诸多词汇中,来自中式英语的新词语占5%~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国政府规范了包括菜单英文翻译在内的公共场所的双语标示。英语在中国语境的恰当表述被广泛接受。因而,对中式英语不能全盘否定。通过对中式英语的语言监测,用数据证明中式英语可以像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一样作为英语变体之一,得到国际认可,这一点意义重大。其一,在国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立中国人的多元公民身份之世界公民身份(郭忠华,2010)、提高国人自信心,进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降低英语学习成本;其三,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降低语言翻译的费用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语言监测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还体现在教材编写。现阶段的几种外语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更新较慢的缺点,许多新词汇和用法难以在教材中迅速出现。通过语言监测选择中华文明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介绍,以及关于恰当表述成语、谚语等特色文化的讲解,让学生用精准、恰当的英语,将中华文化中最精华和经典的东西介绍给国际社会。语言监测的结果应用于教材,可以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学习到最新鲜、最实用的语言,可以减少学习的成本,提高学习经济效益。
4. 服务国家战略
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超越自身的作用,不仅充当着“交流使者”还充当“外交官”的角色。“一带一路”的拓展,首先是语言先行、交流先行。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展现出强劲态势,政治影响力在中亚与东南亚已经突显。“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语言相通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保障。李宇明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一文,指出:“海行靠舟,陆运需车。”[18]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应起到铺路、搭桥的重要作用。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更是离不开语言服务,需要语言支撑。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分布着许多相同的语言,绝大多数跨国语言使用不同的文字体系,有的即使文字体系相同但字母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别。而文字的差异不仅会影响书面交际行为,甚至可能导致文化传承、标准语认同和语言政策的差异。字典基本上每五年都要修订一次,语言监测数据可以直接应用于字典的修订。英国伯明翰大学编纂的Collins COBUILD系列词典所有例词和例句均取材于COBUILD语料库,不仅如此,这本字典向人们展示了九十年代英语的全貌。事实上,《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三版)、《牛津高级学生词典》(第五版)也都是以语料库为基础编纂。语言监测是研究这些问题的利器。
上述的监测方法可用于一带一路的语情监测,监测的结果可产生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进而出版沿线各国主要语言和汉语的精编双语词典,编辑各国语言志,编纂单语词典、多语词典及各种专业词典。
语言监测对语言经济建设与开发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语言监测可以分析、开发语言资源;将监测到的信息反馈给政府、单位和个人,以供决策;提升国人身份的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语言监测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更多的语言学家和经济学家对语言监测的关注,语言监测将更快更好地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英语年度新词语时空传播与演化研究”【17YJA740031】、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语言监测视角下的中国英语词汇研究”【WYZL2016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李玉、赵迎迎:《语言产业的经济价值研究和发展设想》,《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6期,第100~104页。
[2] 贺宏志、陈鹏:《给语言产业发展添把力》,《经济日报》2013年5月24日,第14版。
[3] 张清俐:《语言产业红利正在凸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16日,第2版。
[4] J.Marschak,“Economics of Language”,BehavioralScience,10,1965.
[5] J.Fishman,“Language Modernization and Planning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Type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Planning”,LanguageinSociety,2,1973.
[6] F.Grin,“Language Planning and Economics”,CurrentIssuesinLanguagePlanning,50,2003.
[7] B.Simon,“Language Generate One Tense of Swiss GDP”.[2017年8月18日]http://www.swissinfo.ch/eng/index/Languages_generate_one_tenth_of_Swiss_GDP.html?cid=7050488.
[8] 邱质朴:《试论语言资源的开发——兼论汉语面向世界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3期,第111~123页。
[9] 许其潮:《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8期,第36~38页。
[10] 袁俏玲:《再议语言经济学》,《外语教学》2006年第5期,第50~52页。
[11] 陈章太:《论语言资源》,《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1期,第10~14页。
[12] 李宇明:《当今人类三大语言话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22~26页。
[13] 张普:《论国家语言资源》,《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第204~216页。
[14] 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3期,第41~46页。
[15] 何伟、邹煜、侯敏,等:《语言监测工程及其社会服务功能刍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暨平面媒体分中心成立五周年纪念学术会议,2009年9月。
[16] 徐大明、李现乐:《珍爱语言资源,发展语言经济:2009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纪要》,《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32~36页。
[17] 外研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社30周年》。[2017年8月18日]http://old.fltrp.com/fltrp30/template11.cfm?c=meiti&icntno=136762.
[18] 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2017年8月18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922/c1003-2761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