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随想

2017-05-09 02:36肖红冰
速读·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育人改革

肖红冰

此前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作为战略主题的“素质教育”是改革的重点。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要求为素质教育赋予了清晰的育人内涵;素质教育,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社会上的共识已经基本形成,但其推进仍然是困难重重。第一是片面的人才观,传统的用人制度,唯学历,唯名校是用的现象,加剧了升学竞争。第二是重考分轻育人的应试教育势头不减,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思维受束缚,课业负担过重;第三是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不足。

为此,在《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并提出了“三个坚持”,进一步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1.坚持德育为先,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2.坚持能力为重,必须在观念的提升中突破。

3.坚持全面发展,必须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素质教育是各级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推进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改革、勇于改革,教育改革的前景就会一片光明。

在催人奋进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列车已经全面提速,搭乘这趟专列的人们,有的觉得刺激够味,一路高歌,尽情挥洒自己迷人的风姿,敏锐的双眸流露出自信与执著;有的人虽感不适,但努力调控着自己的情绪,注视前方的双眼充满期待与探寻;有的人却头晕目眩,惊慌失措,蜷缩着颤抖身躯,一边恶毒地诅咒着驾驶员,一边愤怒地指责笑闹的人群,苍白的脸上充满哀怨与彷徨。

此时此刻,我也有些晕了,但我很明白,自己并非一名看客,既然搭上了这班列车,就一定要努力坚持,决不能怨天尤人,半途而废,只有努力自我调适,方能分享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如今,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改革创新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手段,科学发展是教育改革的理想境界。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富强,教育是关键。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一味追名逐利,故步自封,坐进观天,夜郎自大,必将被改革的车轮碾得粉碎,陷入万劫不復的历史深渊。

我们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以孔子“因材施教”理论为核心,以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为借鉴,倡导教师遵循客观规律,谋求学生自然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要想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只有不断汲取知识养料,虚心学习先进理念,自觉树立教育理想,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滴水,融入教育改革的洪波巨浪,感受奔腾不息、潮起潮落的满足与惬意。

教育改革既有百花争艳的迷人风景,也有风雪交加的酷寒凄清。任何新生事物的孕育诞生,都将经受种种磨难,今天的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尽管它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实施方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尤其是部分教师不主动学习,不积极参与,不努力实践,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难道我们会让改革的航船搁浅在唯利是图、故步自封的滩头吗?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教育改革的成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理应精诚团结,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肩负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走进课堂。自然高效的课堂绝不是一潭死水,它具有极强的生成性和可塑性,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时时不忘创新,事事顺其自然,学生就一定能够在快乐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应有的能力。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当我们面对具体的每一个教育对象时,就应当有针对性地思考:该教什么?该怎么教?如果学生学习不行,总有他行的方面。总统只有一个,科学家也是人群中的少数,对于学困生,我们首先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因势利导,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然后发展各自的特长,使之成为于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将商人资质的学生教成资本家,那一定是教育的成功,如果将元帅资质的学生教成了将军,那一定是教育的失败。我认为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正好可以避免这种失败的出现。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育人改革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瞧,那些改革推手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