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晓隽和她的“阅读中心组”

2017-05-09 21:49陈可昉
幼儿100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心组幼儿园活动

文/本刊记者 陈可昉

祝晓隽和她的“阅读中心组”

文/本刊记者 陈可昉

都说上海的女子温柔似水,都说做幼师的人感情细腻,这两个条件如果叠加在一起,上海的女幼师该是如何的感性温柔?看到祝晓隽的时候,我被她风风火火的样子吓了一跳:3月初,正赶上上海降温,看到迎面飞奔而来的祝晓隽穿着嫩绿色的毛衣开衫,白色的裤子,早已是春天的色彩挂满身,像是初春刚生出的嫩芽一般。皮肤白皙的她架着一副没有镜片的黑色眼镜框,声音抑扬顿挫,特别健谈,思路清晰,这些似乎都和温柔不太容易扯在一起。

祝晓隽是上海市优秀教师,1997年进入上海市浦南幼儿园,现任教师兼阅读课程开发部主任。2005年,她在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后又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师德标兵”、上海市园丁奖等荣誉。她还是市课改中心组、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组、二期课改修改编写组、新区名师基地等组织的成员。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她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简单。而她现在更重要的一个使命,便是做“教练”,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为了让区骨干和名师带领新区老师做教研,培养新区青年教师的后备力量,成立了各种类别的中心组,祝晓隽担任带教的是“阅读中心组”。

一、情怀,是第一推动力

1.热爱,让她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劲儿。

中心组的三十几位学员们来自浦东新区各个幼儿园,教龄大都在3-5年。祝晓隽要做的就是带领着这些年轻的老师们,走向“幸福”。什么是幸福?祝晓隽说:“对教师而言,幸福就是获得成长。能在促进孩子们发展的同时,让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那么,幸福感就会在教师的内心油然而生。”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是祝晓隽的使命,她说:“因为我看重这些姐妹,所以我必须要有东西给她们才行。”

年轻的学员们对自己的带教老师祝晓隽最佩服的一点就是:她真是个精力旺盛的人,似乎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来自漳江经典幼儿园的王萍老师感慨地说:“每次来祝老师都会给我们演示活动,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各来一遍就是一上午,每一堂活动都很出彩,看不出她脸上的疲惫,感叹她从来没觉得过累。”

中心组是2014年秋天成立的,成立的前半年,正赶上祝晓隽怀二胎,其实当时祝晓隽是不知道怀孕的。之前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的署长陶惠玲老师来找她,说:“你是区骨干,新区名师后备,看看能否成立一个中心组,带领新区的老师做教研,作为新区青年教师的后备。你来出题目,她们都是经过了两轮考试来的,先一轮笔试,再一轮面试,大概的比例是二选一。”

选完之后,第一次活动还没开始,祝晓隽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当时的真实想法是:题目是自己出的,卷子是自己改的,人是她自己选出来的,最后告诉她们导师怀孕了,很对不起这群认真考试的学生。后来她对陶老师说:“我应该为这些学生做些事情。”

祝晓隽当时的计划是先做半年,这半年里带她们做一些活动,然后就去休息,生完孩子再来带她们。可是没想到这些学员给了祝晓隽莫大的力量。“这三十几个人啊,瞬间让我觉得有了共同语言,就是很爱幼教很爱孩子很爱学习。这是我很看重的东西。”半年时间里,每两周一次活动,直到6月生孩子,5月底她还带着学员搞了一次活动,并请了老师过来跟她们一起上课,一起磨课。祝晓隽说自己很固执,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会放在脸上,一旦发现很喜欢,就会很珍惜。她跟陶老师说:“她们我是不放的。”

2.协作,让力量成倍地增加。

在学前领域多年的工作让祝晓隽越来越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她认为当一个老师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现,个体的提高和整体密切关联,如果幼儿园整体不好,老师就没有生长的环境,所以当自己有力量的时候要想办法带动整个团队。团队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团队的强大对整个幼教的推动力量会更大。

上海的师训培养一般不占用周末的时间,利用工作日有针对性的团队带教。祝晓隽说:“很多人羡慕上海老师,该有的工作也有,该有的生活也有,双休日我们像蝴蝶一样生活,可是工作的5天里,我们的节奏相当地快。”中心组的活动是两周一次,从上午9:00开始到下午3:00结束,这个时间段里的效率极高:集中的培训,学员看祝晓隽的活动,学员之间互相看自己设计的活动、现场教研、话题讨论,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她们的提高非常显著。而这样的提高依赖的是团体的协作,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做不到的。这种方式让学员们的力量成倍地增加,成长的速度也成倍地增长。

三十多人的团队,覆盖了浦东新区的二十几所幼儿园,第一个看得见的效果是各个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老师们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园之间最好的链接;第二个是中心组团队的成员在快速地成长进步。浦南幼儿园的支持与开放的态度是阅读中心组强大的后盾,祝晓隽也慢慢开始有意识地用这个团队来滋润自己的幼儿园,比如中心组请来老师,祝晓隽会邀请自己园里的老师来共同参与学习等。祝晓隽说:“幼儿园慷慨地将自己学校的资源分享给全区的老师,更多地辐射于姐妹园的工作。我们作为受到幼儿园滋养的老师,更应该反哺幼儿园。”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小规模团队带教,精雕细刻的“女教头”

1.带教要分阶段、有步骤。

带领着三十多个学员的祝晓隽,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女教头”。从中心组成立当上“教头”到现在接近3年,祝晓隽越来越意识到小范围、小规模的团队带教不可比拟的优势。

做为区骨干教师,祝晓隽与其他省市教师进行交流、分享的机会比较多。通过交流,祝晓隽感受颇深,让她不断地思考什么才是帮助一个老师成长的有效方式。

在她看来,只是观看几个活动、听一个讲座的学习方式,可能很容易激发老师的学习动力和激情,但是随着学习的结束,激情也就消失了。有激情更要有理性而科学的学习规划。像中心组这样有人数控制、有针对性的小范围、小规模、持续不断的团队带教让她真正看到老师们每一天的进步。

对于整个中心组的学习,祝晓隽是有步骤、分阶段的。

在建组初期,祝晓隽通过问卷调查、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学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为她们量身打造了成长计划。而她们成长的第一步,就是从模仿课开始。

祝晓隽有非常多的经典课例,如《小金鱼逃走了》《快乐一家》《动物城的百货商店》等,她拿出来通过现场演绎、课后讲评活动重难点,为学员剖析语言活动开展中的关键元素,再让大家进行模仿。

说是模仿,其实并不简单。祝晓隽会在上一次活动前,指定下次活动学员们要准备的活动内容。活动之后再共同研讨解读她的教案、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表情,深入分析哪些是活动中的关键提问、关键小结。这样的方式,让学员们快速成长,也越来越关注到活动中教师语言魅力的重要性。

模仿之后,祝晓隽会让学员对自己示范的活动进行修改调整,学员们开始都觉得不太好意思。可祝晓隽鼓励她们,让她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勇于挑战专家的权威。

学员们曾经尝试调整修改了活动《大卫不可以》,这是祝晓隽非常经典的一个活动。开始学员们很犯愁:这么经典的活动该怎么改呢?后来大家尝试原本的大图书阅读改为了小图书阅读,了解不同阅读方式带给孩子们的阅读效应。祝晓隽说,教无定法,多尝试总会了解到什么是最合适孩子,最适合自己。失败了没关系,爬起来重新开始。

在不断的调整中,学员们了解到一个优秀的活动背后浓缩了设计者的智慧与辛苦,也让学员更加敬佩祝晓隽的敬业态度,并在工作中带动其他老师一起进步。

在经历模仿、调整后,祝晓隽对她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她们尝试独立设计教学活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祝晓隽给她们每人送了一本《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书做为圣诞节礼物,让她们通过自学知道,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都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性。她拿出了三本非常富有特色的绘本《柠檬不是红色的》《蛀牙王子》《风从哪里来》让学员各自选择其中一本进行教案设计。一轮设计,一轮修改。祝晓隽会仔细看所有组员的教案,为每份教案备注设计中的亮点与不足,还会私下与学员沟通,说说她发现的现阶段最需要克服的难点。

除了教案设计,祝晓隽很重视学员们的科研撰写能力。她定期要求学员上交案例、观察记录,学员的每篇文章上都是她密密麻麻写的注解。中心组的远远老师说:“每次下发案例前,我们都非常期待祝老师这次会给我们怎么样的评语。也是这种期待,我们在撰写的时候会异常用心,想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祝老师,也促使我们的科研撰写能力稳步提升。”

2.带教要“科学”“具体”。

两年的时间,祝晓隽觉得学员们目前还没有到每个人独立设计的阶段,但是在师幼互动这方面,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毫无疑问地提升了。

究其原因,祝晓隽认为,第一个原因是真爱幼教,真爱孩子,这也是核心精神。团队让她们真的感受到爱和爱的价值,让她们开始知道幼教的美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值得付出全部的爱,在这个基础上,互动的前提就建立了。

第二个原因是集中的培训、团队的磨练和精髓的提炼。祝晓隽会给她们建立标准,告诉她们什么叫合格。比如上公开活动,来12个孩子,那么12个孩子都要请到;来20个孩子,20个孩子都要请到,这叫“一个都不能少”。这些严格的标准,使团队的老师“有法可依”,也渐渐具备某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她们开始关注全面性,不会忽略任何一个个体。三年里要让30多个人全部具备这些特征,不通过团队共同的讨论或者学习强化,是做不到的。

团队集中的磨练是达到标准的路径。祝晓隽要求她的学员们精致地打磨教师的语言,锻炼自己的语言功底。要求她们,每一次活动写详案。做中期汇报的时候,组里吴韵老师写的详案把听课的老师都感动了,什么颜色代表什么意思,什么话怎么说,怎么应对……不过真到上活动时,祝晓隽反而要求她们把写的详案全部抛掉,低下头蹲下身子,重新向孩子学习。但是因为写过一遍详案,心里已经有了底,就像练武功,刚开始时有招有式,最后到无招无式。

祝晓隽还设计了一种“吓人”的教研方式,就是抽签决定谁来开课。她笑着说:“这个很吓人的,我敢说全国也就我们这个团队尝试过。”好多幼儿园开课时都会提前指定谁来开课,一般宣布之后,就变成了这个老师自己的事儿,其他人也就放松不再思考。如果这个老师开的好,良性循环,就一直让这个老师开,如果前两次没有开好,后来她的机会就越来越少。祝晓隽觉得老师是靠锻炼的,所以她的方式是临上场前抽签决定由谁去开课。组长写了名字塞在一个箱子里,抽到谁谁来上。这个过程让每一个老师都全情投入地准备,一直到最后一刻。通过这样的一种锻炼,老师们察觉到什么叫准备,在这件事情上要有什么心态。祝晓隽很骄傲地表示这些组员随时可以在幼儿园里拿出来,比如她们的园突然来人要开课,祝晓隽会对组员说:“你去开,因为你是祝晓隽中心组的人。”所以组员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责任感和学会了担当。

第三个原因是技术的应用。发展一个教师,既要有精神的引领又要用科学的方法。在带教的具体方法上,祝晓隽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比如把视频拍下来反复去看,比如6顶思考帽、思维导图,比如学会记数据,去想:这个环节到底用了几分钟,用了几个孩子,教师用了几个提问?这种技术可以让老师抓的很实,理解得很快。而不是很感性地对老师说,你做的再好一点。什么叫好一点,很难抓,但是告诉她,这次对你的要求是抬头的次数不能超过5次,老师就很容易理解。

这种强化的练习是有用的,比如看自己的视频,就像照镜子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弱。这些是方法,帮她们快速地达到要求。

祝晓隽常常鼓励老师们,有机会就上一个平台,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有机会看到更多好老师。她回忆起自己被评为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评比一等奖的时候说:“当时什么都不是,还没有我现在这些学员好呢,但是评上以后,我得到了很多帮助,看到了很多东西,后面的发展真正影响我今天。所以我鼓励她们,有机会就上一个平台。”

3.好老师有三个指标。

究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算的上是一个好老师呢?祝晓隽说很简单,我有三个指标,能达到这三个指标在我眼里就是好老师。

一是对职业的认同感,真挚地爱这份职业。她认为这是基本的条件,如果对这份职业非常的热爱,一切都不是问题,如果不爱这份职业,一切都是零。

二是眼里要有孩子。什么是眼里有孩子?就是平心静气地去思考,这个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爱孩子不一定能做到眼里有孩子,很多新教师也很爱孩子,或者是表现出爱孩子,比如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等,但没有真正思考过孩子的需要。

眼里有孩子,要做到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出来,老师要马上做判断,是抓住这个话题展开?还是及时回应?或者是迅速止住这个话题?如果不停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可能会削弱集体教学的有效性,尊重了一个孩子,放弃了一大群孩子,这种做法也属于眼里没有孩子。所以既要关注个体,也要关注集体,老师最需要做理智的判断,而这种理性建立在专业的不断夯实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上。所以祝晓隽带着老师这些年做了非常细致的互动研究,她一直问,究竟该怎么去和孩子互动?为什么这么做?每个问题又有新生成的问题,带着大家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并且慢慢地转换成了默会知识。

三是最后要跳出集体教学活动,进入更高的境界。祝晓隽真正的目标是带领学员做一辈子的好老师,而不是局限在做一个好的教学活动上。当然第一个阶段老师会思考我该怎么做好集体教学活动,慢慢就会知道,真正的教育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分钟里,所以她鼓励老师不要去在意“非寻常时刻”,而要去研究“寻常时刻”。

“这个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做为区级骨干,祝晓隽只能带教她们3-5年的时间,“但其实5年应该为她们的终身服务”。祝晓隽一直希望的是,等到培训结束,这群老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她们开始热爱自己的事业,她们眼里开始有孩子,开始知道教育究竟是什么……“如果她们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她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再也不需要去计较她的技术技能,或者说她自己就有动机去提高技术技能”。

这些机制其实是给教师创造了一个环境,激励教师自我发展,并且明确自我学习的目标。“这样走下去的老师,未来,一定是有希望的好老师。”

三、成就别人更是成就自己

1.“我是收获最大的人”。

中心组教师成长的路上,学员们的进步看的见,可祝晓隽说她才是那个获益最大的人。

每一个骨干教师都有瓶颈期,在没有成立中心组之前祝晓隽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那段时间很自我陶醉,甚至觉得不需要听别人的意见,随便谁叫她上一个活动基本上游刃有余,不用像年轻老师那样拼命试教,手上有的是活动,随便拿一个就能获得掌声,自己觉得很满足了。

但是到了带教这些年轻的老师,她开始觉察不一样了:一次见面三个活动,因为当时认为只带半年,手上的积累足够了,所以一次活动小中大班各示范一个。这样半年下来没有新课了,所有的老底都给了学员。

但是在祝晓隽的认识里,如果自己重视团队的姐妹,就不能给她们“吃冷饭”,不能让她们看着自己不发展。于是她就带着学员一起琢磨课,一起研课,在她们的陪伴下三年又生成了10个优质的活动。祝晓隽特别强调了“优质”二字,可能很多人觉得每天都在带班,10个活动很简单,但祝晓隽认为不是这样的,她说:“教学活动是反复琢磨出来的,这样的质量一年出一个就很了不起了,但我们2年出来10个,没有这群人,绝对出不来。”祝晓隽说这3年的进步,可能用语言描绘不出来,但是她自己体会的到,是学员们在促进自己的发展,“她们的力量给我很大的帮助。”

2.正能量“人美心善口才好” 。

祝晓隽是一个为了上好活动而死磕到底的人。在她从业8年的时候有一次上开公开课,从设计到试教,前前后后经历了整整一个月,其间为了确保充分了解不同孩子对活动内容可能出现的反应,她进行了多达数十次的试教,接触了不同幼儿园不同班的孩子近200人。修改,再修改,一次次的发现不断地调整着最初的教案,也积累了大量的互动经验。这样的勤奋和敬业影响着身边这些年轻的学员,学员中有一位叫媛媛的老师,怀孕6个月还在参加每一次活动,连去医院检查都不太舍得时间,直到祝晓隽不停地劝她,一定要休息。

有人开玩笑地总结了祝晓隽的特点:“人美心善口才好”,她的学员说:“不仅感受到勤奋、敬业、善良、用心,更重要的是祝老师身上有一股正能量,让我们感到做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快乐,会把平时消极的一些情绪降到最低,让我们对工作重新燃起最初的热情。”

3.成功也来自大环境的“懂”。

祝晓隽总说自己是幸运的人,总在一些关键点上得到贵人的相助。1997年中专毕业,当时上海的幼儿园只收大专生,而她做为学生会主席被推荐进入浦东新区浦南幼儿园,她说自己是幸运的;开始工作后,她在压力下奋起,开始边工作边读大专,获得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一等奖,是获这个奖的最年轻的老师,她说自己是幸运的;在浦南幼儿园工作,园长力推新老师,培养新老师,让她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包括后来做为区骨干、新区名师后备……在种种机会面前,祝晓隽总说自己幸运地碰到了懂她的人。

祝晓隽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今天的幸福状态她说要感谢的人很多。不仅仅是自己的选择,更是浦南幼儿园开放的理念、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署长的帮助和上海的学前教育政策,让她在幼儿教师的这路上幸福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说起自己带教中心组,祝晓隽说要不是当年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的署长陶慧玲老师坚持一定要成立这个组,自己可能不会想到做这样一件事情。但是做了就一定要做好,这是祝晓隽的信条。做好不愧对学员、感恩懂自己的人,这就是祝晓隽朴素的人生观。

有一段时间,因为家太远的原因,祝晓隽的先生想让她换单位,并写了两页纸的书信给浦南幼儿园。陶慧玲老师说:“浦南养育了你,你应该回报浦南。浦南,是能够促进你发展的好地方,你要留在这里,反哺这个地方。但是你家住的这么远,陶老师把自己的房子借给你住。”她的先生看到这些之后,坚决地说:“不换了。”

感性的祝晓隽说,有时候不一定是有一个人在边上表示出很爱你,一种懂,一种很简单的表露就很幸福了。

四、三年,不是结束

学员们在中心组的学习时间是三年,浦东新区和第三教育署给了中心组很大的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也让这群充满梦想的姐妹过的很好。那么三年结束了呢?

她说:“我很珍惜一辈子的朋友,三年不是结束。”

三年的时间,新区和区各幼儿园园长已经感受到这些学员带来的辐射和力度,这个组还没有结束,她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提出来是否可以预定B组,希望将这个带教工作继续举办下去,持续延伸。

如何让这些“毕业”的学员们发挥她们已有的价值?祝晓隽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让她们进行新一轮的带教,让老学员们承担带教的任务,带领更多的新学员参与到中间来,能够让更多的人分享和学习?

祝晓隽想得很远,她希望这些“毕业”的学员们能继续成长,更希望这个充满梦想的队伍可以影响别人。就像播撒种子一样,祝晓隽希望播撒下幸福和梦想的种子。

“做为一个幼教老师,我希望孩子幸福,希望带给老师成长,同时拥有一个温暖的集体”。

中心组的学员远远老师座谈的时候现场写了一首诗,让祝晓隽和各位年轻的学员一时泪眼朦胧:

感谢让我们一群人一起遇见 不孤单

一群人就会汇成一种力量

一种不惧前行 勇往直前的力量

感谢在我们今天的成熟里

有着彼此携手努力的沉淀和积累

让我们自信满满 从不怯场

感谢在一次次的相聚里

有着一群人的相互陪伴和扶持

有你 有我 有他

在一起 真好

2016 我们一路同行 2017我们携手一起

“最后还是我收获最大,专业能力提高了,思考能力也提高了。最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群姐妹。”祝晓隽如此动情地说。

猜你喜欢
中心组幼儿园活动
理论学习中心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