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峰+罗明兰
【摘要】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迫于高考教学的压力,教师将古诗词教学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未引起重视。学术界关注的大多是如何提高高中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能力,或帮助学生丰富古诗词积累,或总结古诗词阅读鉴赏规律,却对如何引导学生古诗词的深度阅读探究少之又少。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思维能力,本文在高中实施古诗词深度阅读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
【关键词】古诗词 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72-02
一、问题的提出
古典诗词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而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从目前的许多古诗词课堂教学来看,古诗词阅读的现状不太乐观,一是师生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文本阅读只是停留在重要字词的理解,诗歌感情的把握,没有要求的朗读;二是急功近利,教师只为应试不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表现为重应试技巧的传授和题型训练的讲解,而轻文化底蕴的开掘和学生主体亲历的感悟,与“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新课标要求相违背。因此,在高中倡导古诗词深度阅读教学,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思维能力。
从国内外研究古诗词现状看:国外对古诗阅读的研究主要是教学模式的探究和教学方法的探究。而目前国内,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迫于高考教学的压力,教师将古诗词教学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未引起重视。学术界关注的大多是如何提高高中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能力,或帮助学生丰富古诗词积累,或总结古诗词阅读鉴赏规律,却对如何引导学生古诗词的深度阅读探究少之又少。
二、对古诗词深度阅读的理解
所谓古诗词深度阅读,就是我们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自主性阅读诗歌,引导学生不仅要读懂文本的表层含义,还要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多元解读文本。通过精读细嚼、深度对话、主问题设计和拓展性阅读,在阅读的广度上感受古诗词的文化意藴,在阅读的深度上探究诗歌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深层,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涵养。
三、对古诗词深度阅读的实施
一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诗歌语言的建构大致是诗歌均衡美的语词结构、诗歌意象美、诗歌意境美的语境解构、诗歌凝练的语言建构四方面。
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第一是诗歌意境美的语境解构。诗歌意境美的语境的多元性,都有各自独立存在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古代文化是儒、道、释的分立与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特殊状况,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能进退自如,可以说无论是“达”是“穷”都能够做诗以“诗言志”。文化诗学的潜质源于汉语的语境化,语境对于诗歌文本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诗歌意境美的语境可分为三个层级:一为内语境,二是外语境,三是文化精神语境。
第二是诗歌凝练的语言建构,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的凝练上。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他写完不满意,韩愈听见后说用“敲”字,并分析说这样敲门之声在月光下响起来别有一番韻味。
二是文化层面的挖掘。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中传承。同时,2017年高考新考纲要求: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积淀,所以引导学生从广度上去积累文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古诗中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涉及古代制度、风俗是文化,诗文所承载的思想感情也是文化。挖掘诗歌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最有意义的启迪,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懂得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好学之理;从《孟子》中懂得了“舍生取义”之理,懂得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磨难面前意志坚毅之理;从屈原的《离骚》中,懂得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矢志不渝之理;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认识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了做人之理和报效国家之理;读杜甫的《望岳》,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体会到一种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读白居易的《赋得原上草送别》,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体会到一种顽强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读孟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那份浓浓的母爱……
在具体实际教学中,应着意挖掘诗词的文化内涵。如指导学生学完《离骚》后,为深入探究屈原的爱国情怀,以“致屈原一封信”为作文题,写一篇作文。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精华,拥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这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我们教学生诵读古诗文,是用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也是在他们心田撒播做人的种子。让学生从诗文中受到启迪,以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三是审美层面的熏陶。当前的高中生的生活现状:脏话连篇、奇形怪发、故作老态、无生活情趣、沉迷于网络游戏。古诗文中充满了美育的内涵,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丰富材料库和演技场。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大自然中蕴藏着景物美,而自然景物一向被诗人所钟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王富仁在《诗歌的阅读和赏析》一文中指出:“诗不但要读,还要冥想。”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古诗句,所表达的是优美的景象,就是由“细雨”、“鱼儿”、“微风”、“燕子”等意象构成,几个意象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轻盈、活泼,富有柔美感。它们结合在一起,天上地下,扩大诗意空间,这不但体现出了诗歌的意境的宽阔,而且透露出春的气息,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又如,王维那“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句,意境十分开阔,“白”与“黄”搭配,不但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富有大自然的情韵。马致远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在阅读中,这样的境界,引发读者的思维,从而达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效果。
带领学生探寻生活之美。一首好诗都是源于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更是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美的感悟。如王维《山居秋暝》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宁静恬美、和谐安详的农村山水图,折射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是令人神往和心醉的,更是能启迪我们学生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之人,学会探索生活之美,有诗意一样的人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是高阶思维训练的培养。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高中古诗词教学一定要在“思维”字上做文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读出诗歌的韵味,开展有深度有广度的阅读实践。而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最關键处就是不能“就词论词”,而要放开眼光,不仅要把诗文与相关作品中去考察,还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前者就是要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后者就是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所以在讲授诗词时我会将这两种方法一起并用,如上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时,我将他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首诗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在抒情上各有何特色?在环境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讲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在教学中间穿插了一些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身世,以便更好理解本诗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还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出高品质的作品。
四、古诗文深度阅读的效果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以之作为培养语感的首选内容,充分运用古典诗词进行教学能更好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增强语感,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可以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古诗词素材,开发、使用古诗词校本课程,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积极实施课改创设条件,令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有诗意一样的人生。
学生们本是处于诗一样的年龄阶段,该有一颗诗般纯粹、晶莹、飞翔的心。当然,我们教师并非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诗人。如果学生能在我们诗歌阅读的课堂上,有一颗“诗心”,诗意地去看待我们教师的讲解,墙边的一束花,嘴角的一个微笑,一支粉笔,一声赞叹,都能拨动他们内心的心弦,那我也就欣慰了。在古诗词教学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虽然我们的教学成效还不是很明显,但我会继续带领我的学生向古诗词更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