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岁月里学者嵇文甫笔下的“河南精神”

2017-05-09 10:14夏舒洋
速读·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学者嵇文甫在1939年写下著名的《河南精神》一文,旨在鼓舞家乡儿女的抗战士气,他以“平正通达”的“中”字精神高度概括河南传统,研究分析先生七十多年前这一精辟见解,对今日中原崛起不无启迪。

关键词:嵇文甫;河南精神;抗日战争

嵇文甫其人

嵇文甫(1895~1963),本名明,字文甫,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一个市民家庭。他自幼天赋甚佳、读书刻苦,年少时幸得中州名儒、河南新学倡导者李敏修先生的启迪教诲,中学时代又沐浴恩师、同盟会员刘粹轩先生的进步思想,倾心革命,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与冯友兰、陈仲凡、孙本文同窗,因基础扎实、学业优异,受到马叙伦等教授器重。适逢五四爱国运动,他坚持真理,投身革命洪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归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河南大学等知名学府。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嵇文甫一生研究宽泛、着述甚丰,被誉为“河南学术界一面伟大的旗帜”,特别在古代哲学、思想、社会史等领域的造诣尤精且深,为数百万言的《嵇文甫文集》,贯通古今上下数千年、包罗人文科学诸门类,为之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开辟了道路。

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后,嵇文甫与同仁编纂《风雨》周刊、《大时代》旬刊,筹办“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积极宣传抗日。此后的抗战岁月里,他同河南大学师生一起被迫离开开封,辗转迁徒,从信阳鸡公山到南阳镇平,再到嵩县潭头镇、淅川荆紫关,直至到达陕西宝鸡。迁徒途中遭遇种种艰难险阻,先生始终为广大师生的安危殚精竭虑,深山峡谷中坚守中原教育阵地。1939年秋刊登在河南《民国日报》上的《河南精神》一文,就是他在最困苦的岁月里,写下的洋洋洒洒鼓舞中原儿女的文字,今天读来依然受益无穷。

先生笔下的“河南精神”

文章开篇嵇文甫便从绵延悠久的中原历史谈起,“河南号称中原,亦曰中州,盖自古中国文化之中心地也。夫羲皇之事,遐哉邈矣!莫可得而言。然五千年之仰韶文化,三千年前之殷墟文化,在考古学上各划一新时代,而皆在河南境内,则既信而有征矣。自周公宅洛,郁郁乎文,后世政教,概源于此。五霸之所经营,七雄之所角逐,大抵皆环绕此中心而活动者也。嗣后千余年间,屡建帝都,东汉、北宋,称尤盛焉。夫王畿帝都之所在,冠盖辐辏,人文荟萃” 。因而无论老庄道家、商君法家、玄奘佛教、韩退之古文、二程理学、韩魏公宋,还是岳武穆尤抗敌御侮尽忠报国者,其宗皆河南产也,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论及南宋后中原的衰落,先生不免惋惜道:“七百年来,此中国古文化中心地,虽不无一二豪杰之士挺生其间,然以视昔日跄跄济济,辉煌灿烂之景象,则邈乎不相及矣。”但他也客观公允地分析了其中原因,“中国古文化之萃集于中原,实有其一定之历史条件存焉,爰及后世,因农耕技术之进步,工商业之发展,中国人经济生活之范围日益扩大,于是长江流域,昔视为蛮民族之蹂躏,衣冠文物,遂更加速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之民族大转移。然河南以多年文化之积累,且帝都所在,河运四达,其中心地区犹未遽而失坠也。及南宋以后,京都既迁,河流淤废,更以海上贸易日益发展,国际关系日益密切,于是文化中心渐移向沿海各埠;而河南遂被封锁于内地,与四外繁盛区域相隔绝,其地位乃一落千丈矣”。

既如此说,河南人文便终无复兴之希望么?对此先生予以坚决否定。“然当今形势,则又不同。自抗日军兴,国都西移,内地各省之建设运动迅速开展。如河南者,以西北之门户,当抗战之前卫,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皆将得全国力量之撑持,以与敌人争一旦之命。今而后,河南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将日渐恢复其重要性,而河南人经此训练,亦当非复‘吴下阿蒙矣。故知河南人文之所以盛,则知其所以衰;知其所以衰,则知其未尝不可以复盛。”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始终坚信中国必胜,还乐观地畅想,“倘异日者,黄河治、长淮导,农林兴,矿山开,合作盛行,公路密布,平汉陇海,纵横通贯,国际路线,别辟道途,开西北之宝藏,招东南之财货,则抗战胜利后之河南,岂不俨然成一新兴大都会哉?”今日读来,亦无不深受触动,更可想当时如何激励人心。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河南精神”?先生在文末总结提炼,“窃尝闻之曰,‘河南文不如南,武不如北。此言似矣,而未盡然也。盖河南之传统精神,以‘平正通达为其特征者也。夫‘平正通达则近乎‘中。惟其‘中也,故当其盛时,文而不弱,武而不暴,正位居体,执道枢,秉天钧,岿然为一世重;及其衰也,则黄茅白苇,弥望皆是,平凡庸阘而无所建明。”总之在此抗战关键时刻,无论耆老、官吏、士子、富民、军人、壮丁,所有中原儿女都应“继承光荣传统,迎接时代使命,发挥伟大精神。此亦千载之一时也”。

“河南精神”今之新意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近年来河南省政府从发展的根源性、史实的重大性、内容的全面性、影响的深刻性、延续的长期性、辐射的广泛性等方面,总结中原历史文化至高至上的地位,叫响“文化河南”的号角。本质上这是新时期对河南精神的深层次总结,对提升我省形象大有裨益,底蕴丰厚、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是如今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条件,弘扬优秀传统精神,使古老的文化遗产长久发挥社会效益,尽可能得到永续利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从新时期文化复兴角度重估河南精神意义重大。“时光易逝如翻水”,如今嵇老早已作古,但在经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沧桑变幻后,面对他以“平正通达”的“中”字精神高度概括的河南传统,我们依旧能从中感受到一位学者的远见卓识。在河南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力图振兴崛起的今天,这更是不可计量的宝贵精神财富,会长久留在后世心间,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

夏舒洋(1986.08~)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方向。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9月历史大事记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东北抗联研究
抗战时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化动员考论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
中国共产党就政治领导方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王西麟《第九交响曲——抗日战争安魂曲》第一乐章《哀悼》创作探析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