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 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017-05-09 21:04万钢
紫光阁 2017年4期
关键词:供给科技改革

万钢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创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2 0 1 6 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实施,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基本形成。过去一年,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在量子通信、航天航空、深海、超级计算、核电等方面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创新源头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突破,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第四代移动通信、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世界领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等建立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异军突起。4200多家众创空间,与360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加速器形成企业孵化服务链条,提供180万个就业岗位,形成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设立了9支创业投资子基金,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超过2300亿元。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新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基本成型。出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松绑助力。落实支持企业技术的各项政策,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减免税收共计接近2000亿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2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4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创新高地加快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8个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7个创新型省份和61个创新型城市有力带动区域创新发展。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56个高新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了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2016年,全社会R&D支出达到15500亿元,占GDP比重为2.1%,企业占比为78%,全社会R&D人员总量达381万人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首破万亿元达到11407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超过100万件,位居世界第三。国际科学论文29.0万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第4位,8个领域引用率排名第2位。《2016自然指数》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高质量论文第二大贡献国。2016—2017年度英国QS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我国有4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百强。欧盟委员会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显示,全球研发投入经费最高的2500家企业中,中国有301家,上榜数量居全球第三。我国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出路要靠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新阶段。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这一系列决策部署表明了中央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也明确了科技工作的着力点。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动能成长速度和作用超过预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既去旧,又育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弥补我国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产业链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短板,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力度,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改进供给质量和效益,提升产业技术水准和竞争力。不仅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注重以新业态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振兴实体经济与培育发展新动能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超前部署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计算、精准医疗、脑科学、能源存储等颠覆性技术,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先发优势,塑造引领型发展的新格局。

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017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科技工作将以支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全面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重大任务,把工作重心从规划部署转移到全面落实上来,以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是打造系统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完成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实施。继续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专项目标和重大标志性成果,加强重点任务督导和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前瞻部署重大颠覆性技术,推进人工智能、深地探测等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在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先行启动组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筑牢基础前沿研究根基,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科学项目,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部署。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深化政府间科技与创新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在我国优势领域发起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培育壮大创新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建立国家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推进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深化科技金融服务。打造区域创新示范高地,加快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科技扶贫精准扶贫。

三是强化科技惠民,支撑民生改善和精准脱贫。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样板。加强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强化技术研发和综合集成与应用示范。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重大民生科技工程,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管理、社会养老等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精准脱贫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建设专业化的星创天地,打造农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带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强化改革攻坚,确保重点举措落实落地。深化科技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紧紧围绕“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全面完成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任务,强化科技监督和评估工作计划,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完善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激励和运行机制。推动落实以增加知識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制度改革。加快落实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科技成果产权分配、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等政策措施。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实和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加强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建设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军民科研体系交汇融合。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强化科技宣传,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供给科技改革
改革之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改革备忘
科技在线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科技在线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