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科类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针对机械制图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培养符合一线岗位需求的现场工程师为教学目标,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引言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能在一线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术型人才。机械制图是高校工科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工程图是工程界的语言,因此该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作图能力、作图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想象力,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读懂工程图,还必须能够绘制工程图。机械制图是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和做课程设计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也是所有制图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能适应以后的工作,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知识,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正,提升教学课程的整体水平,将来更好地培養出更多的能够服务于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机械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常机械制图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学习,学生没有进入企业参观和到学校实验室实习,基本没有机械方面的常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机械制图课的学时较少但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强,课后需要大量的时间做习题,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由高中老师保姆型的管理到大学自主管理的转变需要
3.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制图的改革。传统的作图方法主要是手工作图,而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脑和作图软件的发展,使得作图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也较好,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深对计算机作图的教学,在学生正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选择一种比较通用的计算机作图软件(AutoCAD软件),利用上机教学,把基本的绘图和编辑命令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零件图形,并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及时督促学生完成,直至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来绘制机械图。
为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三维造型软件。通过上机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建模方法,提高对组合体的识读,并且通过课后大量典型机械零件模型实例的建模指导练习,培养学生三维建模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4.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实习工厂和实验室观摩,在课程中间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下厂实习,期间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把企业成熟项目的某一部分转化为教学案例和练习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在课程最后可以请企业工程师走进“教学课堂”,将企业最新技术及前沿发展带到学校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与校内教师的教学形成互补,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有机结合,如PPT与板书挂图结合、三维动画与实物模型结合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应保留某些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徒手绘图由于具有快速、灵活、高效、受条件限制少等特点,在生产一线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也是学生进入企业后必备的一项技能,同时也是计算机绘图的基础和前期底稿。因此,机械制图教学中应加大徒手绘图的教学比重,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5.考核方式的改革
平时机械制图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现在考核方法引入“过程评价”,将考核放在平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例如学生课程出勤、课堂与实习表现占10%,实习报告占20%,计算机制图作业占20%,手工绘图作业占20%,期末考核占30%,最终得到学期总评成绩,增加对学生的过程管理。
6.结束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背景下,对机械制图教学进行反思并探索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教学改革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目前机械制图不断压缩的课时量与社会对毕业生工程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之间的矛盾等使得课程的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高校制图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培养的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上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最终毕业后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本次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对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使得更多院校的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应当坚持课程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郭永凤.《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文化与探索,2016,6.
[2]何恩义,王静.机械制图课程微课的功能分析[J].科技资讯,2016,1.
[3]孙鹏涛.机械制图多媒体动画教学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13.
作者简介:
蔡菲菲(1972.1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