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政治参与意识是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内容。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仅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维护大学生自身的政治权利有重要作用,也对提高我国全体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有着重要的失范作用,有利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本文拟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中管中窥豹,举一反三,就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
“政治参与意识是公民对政治参与的认知、情感、价值、态度和责任感,是各种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体验、情感、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复合存在形式,反映人们对参与政治生活与政治活动的心理状况和精神现象。”由此可见,政治参与意识是一国公民关于政治参与的认识、政治参与的能力的内在活力,是公民合理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参与的重要群体,一方面,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对政治生活较为关注,期待较高,自我意识强烈;另一方面,又因为其较少的社会体验,不成熟的心智情感使其显现出不稳定和复杂性特征。因此,就政治参与意识来讲,准确描述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现状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现状从总体来看,虽热热情很高,关注很多,但是不足是主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参与主体意识不够,政治参与意愿总体不强
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以上的公民都有正常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具备正常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其刚步入成人,没有进入社会,所以他们关心学校多于关心社会,学校生活体验大于社会生活体验。反映在政治方面,就是很多学生对什么是政治,政治生活的有关内容都比较模糊,处于政治盲区,自然也就没有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虽然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主体意识,关心政治生活,但参与意愿不强,多属被动参与。因而,政治参与主体意识不够,导致大部分大学生政治没有政治参与意愿,或政治参与意愿不强。
(二)政治参与准备意识不足,参与政治生活能力较弱
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还必须积累政治参与能力,做好各项政治参与准备工作。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非常薄弱:一是理论知识准备不足,大部分学生很难把政治知识的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像衔接起来,导致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修炼,如空中楼阁,不接地气,产生枯燥不学,无用不学的认识;二是政治敏感度不强,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政治大事不关心,不领会,不理睬,尤其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政治活动,参与意识淡薄,心理准备不足。三是缺乏参与政治生活应有的技巧,表现在对参与政治生活应该遵守的流程、坚持的原则、参与的方法和技巧基本不知道,不熟悉。这些不足致使我国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较弱。
(三)政治参与功利意识严重,与主流政治价值观不符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广受西方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遭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个人价值观念的冲击,迷失信仰,丧失自我,自私自利。反映在政治生活上,导致其政治参与的功利化倾向严重,有着明显的政治参与功利意识。最主要的表现有:一是在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性入党动机明显,把入党作为提高自己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的砝码和手段;二是在校拉关系、走后门,试图通过政治活动过程参与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这些动机和具体做法都严重脱离了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四)普遍缺乏政治信仰,没有树立正确的政治追求
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政治信仰是我们党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大学生没有树立这种正确的政治信仰。最主要的表现有:一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认知肤浅,认为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变相的资本积累,无法与中央形成政治共识;二是对“毛邓三”以及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认知方面,认为是百无一用,不重视,不理睬,没有真正接受这方面的价值观灌输和思想政治道德培养;三是物质主义至上,金钱观较重,把物质追求作为自己的个人价值追求;四是受社会封建思想抬头影响,部分大学生对道教、基督教、佛教等唯心主义教派认识不清,受荼毒流害。总之,要么是什么都不信,要么是什么都信,普遍缺乏正确的政治信仰。
(五)参与政治生活较少,难以支撑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
我国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较少,质量不高。从数量上看,主要集中于校园内的政治生活,缺少参与校园意外的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和途径;从质量上看,学校的政治生活,学生都是被动的参与学生的各项政治生活,是按照既定步骤来参与各项政治生活,不能在学校的各项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同学有通过网络表达自己政治意愿和主张,但是大多人云亦云,盲目参与,甚至发表恶意言论,很不规范。
二、当代我国大学生政治产于意识不足的原因
当代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足的形成,受制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身外两个原因。
(一)从外部原因上看
一是受我國传统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封建专制产生了顺从型政治文化,普通百姓对逆来顺受,认为政治生活是政治家或者官员的事情,于自己无关。邓小平同志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所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普通群众政治参与意识薄弱。二是受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倾向于包办式教育,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期盼,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好大学,成为判断一个孩子的主要指标。而学习以外的个人生活、政治参与、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处于从属地位。自然而然,对大学生来讲,长期以来不了解政治、不接触政治成为常见现象,也就无从谈起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了。三是受学校教育的影响。高校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的责任。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校没有真正把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列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当中,政治理论课流于形式,政治教育内容僵化死板,政治活动参与简单被动,造成很多大学生实际上没有从内心来真正的认识和看待政治参与这个问题,以至于使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塑造看起来缥缈虚无了。
(二)从自身原因上看,表现在心理不成熟、价值趋向短期化、政治素质不高
一是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开始对问题的认识从肤浅走向深入,从片面走向全面。他们热衷学习,积极参与,但同时又想法简单、行为冲动,急于求成,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人生体验缺乏,造成了其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反映在政治生活的参与上,问题频现。二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利己化。就业是大学生首要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日益严峻的就业趋势迫使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利己化趋势。有专家曾深刻的指出,“大学生政治参与缺乏利益上的诉求,他们本身处于一个由非利益群体或准利益群体向利益群体演变的时期,他们还无法代表某个群体或被某个群体所代表,尽管他们都明白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仍不足以构成他们改革的现实动力。相反,他们普遍把迎接社会考验的真本领作为在校奋斗的第一要义,他们宁愿考几个证书,也不愿挤时间去参与政治活动。”三是其政治素质不高。当前,受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大行其道,很多大学生要么是完全迷失于经济利益的追逐中,把政治参与问题当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要么是着魔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指引下的政治生活的向往,把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作为追求。而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政治,他们认识不足,兴趣不高,这是其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意识不够的重要原因,也是其政治素质不高的重要体现。
总之,政治参与意识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概念,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薄弱,虽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也取决于当前我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发展现状。
三、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为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必须注重从大学生内外两个方面来培养和塑造。既要对对当前我国社会和学校中的不合理之处予以改革和破解,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为其政治参与意识的有效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又要重视大学生自身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
(一)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良好环境
政治参与意识是上层建筑概念,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政治个体都是在现有的政治环境和生活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政治的认知,态度、动机和政治体验,并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追求。所以良好的政治環境对提高和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1.要对相关的政治制度进行再设计,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
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法律制度来作为保障。我国当前的制度设计,忽视程序民主,缺少可操作性,对于公民如何有效的行使自己的政治参与权利没有较详尽的规定,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缺少程序法律制度方面的“刚性”保证,尤其是关于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制度体现,影响了大学生公民政治参与的实效。比如,在学校人大代表选举和各种基层民主的选举中,由于缺乏必要的选举制度和竞选程序,大学生基本不了解候选人的素质和能力。虽然选举法规定的差额选举为选民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但候选人的预先确定、选择范围的限制,甚至于相关部门的导向,使大学生感觉自己参与选举的行为无足轻重。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和程序上保障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权利,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参与意识。
2.要普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
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还必须经受社会教育,用灌输的办法来促使其快速成长。首先,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使其法律主体的思想意识深入其心。其次,进行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尤其是其拥有的政治权利维护意识,要维护和强化教育。再次,维护大学生在学校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与学生主人公地位相符合的学校政治生活制度,使大学生从头到脚,深入参与大学政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其政治权利。最后,还要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使其政治参与意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
3.鼓励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公民实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实践出真知,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一是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于政治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比如积极参加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各级政府召开的听证会、民意测验等活动,参加社区和学校组织进行的人大代表选举活动等。二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政治生活,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的学生会、各种社团组织、各种联合会等,在其中担任学生干部或干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政治活动。还有积极参加学校党组织开展的各项组织活动,通过入党教育、有关讲座、党课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自我参与意识
良好的外部环境,还必须通过大学生个体自己的锻炼培养,消化吸收,才能内化于心。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成自己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经典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必须学习、熟悉我们国家有关的政治制度、政治哲学、政治活动,了解学习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规章制度和程序方法。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政治实践,来为我们参与政治生活进行方向指导和理论指导,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坚守政治信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的政治追求,积极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做到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王士龙.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效应与发展路径探析.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
[3]张树辉.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