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羽
摘 要:五感中接收信息距离由远及近依次为: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越接近身体中心,神经越敏锐,所传达回来或发出的感觉就会被大脑所固定,意识就越深刻。在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中,适时融入味觉式探索,能够引导学生开放五官体验,借用饮食的不同展开深入的探究,获得直观的艺术学习体验。
关键词:味觉;饮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4-02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4.149
艺术与设计都是借由五感来展现思维与观念,艺术家们有着超于常人的敏感性,他们用作品征兆着未来可能的世界。视觉与听觉主导着我们今天的艺术形式,相比視觉图像,我们更容易先被声音所打动,听觉是远的记忆,它可远距离接收波的震荡频率,而人眼则有限,只能接收波的可见光谱部分,对红外线、紫外线则视而不见。不得不说的是味觉,味觉是指食物作用于味觉器官刺激化学感受系统而产生的一种感觉,相对来说味觉接受信息面积较小,也最容易被识别与分离,信息瞬间即可确定。下面借用味觉,通过中西方不同饮食方式来探讨艺术与设计教学。
首先,分析“美”字由来:将其上下拆分,会得到一个羊和一个大字。在《说文解字》中“美,甘也。”“羊大为美”是古人的一种审美价值指向,羊成为美的对象与畜牧业的出现有关,作为驯养动物为人们提供重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对以狩猎、农耕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类来说,美即温饱。其次,再看“艺”字由来,《说文解字》中对艺的解释:“艺,种也。”艺字在甲骨文的象形系统中意味着一个人双手捧着一棵树苗,播种在远古社会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比如艺术、工艺等。由于东西方地域特征、气侯环境、生存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结构、观念形态、风俗习惯不同,导致了中西方饮食的差异:中国以素食为主,西方以荤食为主;中国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中国合餐,西方分餐;中国喝茶,西方喝咖啡;中国吃馒头,西方吃面包,从饮食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的饮食重“味”,而西方重“色”,相比而言,西方是一种理性式逻辑的饮食观,这与西方整个思想体系有关。食物的色、香、味、形让位于营养,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都有特定的标准,标准的确立就可以大众化波普式传播。比如,北京的麦当劳和纽约的麦当劳的味道是一样的,但在中国同样一道菜但在每个饭馆的味道都不同,东方有着模糊的意象性;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理,事物本质的“源代码”,最终演变成形上哲学。这种逻辑思考方式使其在方法论、自然科学、心理学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对社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同时也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重大启示。
味觉产生的过程是由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经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也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由食物表面的“色、香、味、形、器”转为“境界”近而具体化,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压倒了理性,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强调整一性,其显著特点在艺术设计教育上体现为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料理方法是调和,最终是要烹饪出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火候,也即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这便体现为 “传承性”也就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以便事半功倍。“调和”是美味的产生的根本。交织、融合、协调,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如用豆浆的制作方法隐喻艺术设计教育:我们预先要把豆子用水洗净,泡好,这叫“预习”,然后我们把豆子捞出来放入豆浆机加入适量的水,此时豆子是豆子(代表学生),水还是水(代表知识),两者没有变化,我们开动机器开始加热,此时就是教师在潜移默化地授课,待温度合适后,机器开始搅拌,这时我们再看,奇迹发生了,水乳交织豆浆生成,豆浆意味着学生与知识融合一体。菜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道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饺子什么馅儿吃了才知道。
比较东西方艺术上的差异,东方重抽象,西方重具象;东方写意,西方写实;东方重感性,借物抒情,西方重理性,进而发展出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饮食方式的不同对民族性格有着深重的影响,也造就了中西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视觉方式为散点透视,充分利用纸面空间,突出中心,以结构入画,以线造型,以墨为主,主客观统一设色,凭借形象记忆作画,追求动势与神似,画面要求气韵生动,神形兼备,追求平面造型,师法自然,却不照搬自然,追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东方观念是一种写意观;西方写实,再现,以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这三大科学为基本理论的一种艺术观并以“三固定”(视点,距离,光色)的观察方法,将物象再现于二度空间的画面。
寻求差异与个性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方向,饮食也导致了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进而默默地影响了东西方艺术创作的主题。从艺术创作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西方多重理性与逻辑,西方多为再现,从大卫宏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到伦勃朗独特用光绘画;东方多重“情感”,从张大千的泼墨到齐白石的闲情逸趣。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毒倒了白雪公主,砸醒了牛顿,称霸了手机,主宰了广场舞,霸占了平安夜,在创造的世界里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不同的形式与观念构造出了独特的艺术世界,从日常物出发,引导学生开放五官体验,采用全息生态模式探讨艺术设计教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阮荣春,顾平,杭春晓著.中国美术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20-25.
[2] 任戬,胡阔著.形态认知[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56-60.
[责任编辑 冯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