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哲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作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凭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他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以及物美价廉的优势行销全球,Made in China这个标签可以在广泛的商品上找到。但是要想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制造仍需进一步努力改善其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创新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经过近一二十年的发展,虽然已经逐步从方方面面走进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2015年3月份的上海家博会上,作为业内人士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传递出来的信息与人们的认知大相径庭。他说:(就家电而言)三星、LG和惠而浦、伊莱克斯、西门子形成的“2+3”竞争格局在三到五年内难以撼动。他还说,衡量一个企业国际化实力看三个硬指标:高端产品、主流市场、核心技术,中国制造技术层次低,无法进入主流市场,难以更好地走出国门。
一、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中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中国制造”凭借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生产大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如生活和生产用品,高端科技产品的组装和加工。大多数产品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关键产品也很难实现自主设计、研发和创新。
(二)中国制造被定位在价值最底端
以苹果iPhone5C手机为例,据iSuppli数据分析,在650美元的售价中,生产制造部分的成本约为226.85美元。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生产制造成本中包括了屏幕、闪存、中央处理器、蓝牙、全球定位系统等产自欧美韩日的重要部件,真正的整机组装成本仅为15美元,也就是说,在苹果手机650美元的价格中,作为产品的组装者,中国制造业仅仅分得2.3%的微小部分。在国际分工之下,中国的大多企业被分到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被欧美企业所掌握。欧美企业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依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支付给中国工厂的价钱远远低于本国制造。
(三)中国制造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资源环境紧张能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3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耗近37.5亿吨标准煤,用占世界21.3%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占世界11.6%的GDP。当前,中国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均居世界首位,雾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已成为社会公害。再加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过快。这些因素给环境的发展带来极大压力。
(四)中国制造高端人才匮乏
按投入强度指标来衡量,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在有统计数据的37个国家中,只位列第35位,仅高于墨西哥和南非。虽然中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在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无论是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还是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在国际上排名并不高,尤其是研发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企业人员人均三方专利量,在国际上均处于落后地位。
二、改善中国制造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创新驱动
停留在“微笑曲线”的底部,并非中国制造业的长久之计,升级转型刻不容缓。《中国制造2025》的本质是通过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充分应用,提升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的竞争能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制造业转型能否成功决定了经济转型的成功。所以如果制造业实现了创新发展,实现了整个发展方式的转变,它将带动我国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内涵、绿色、集约、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二)坚持质量为先
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大量消耗资源得以做大的中国制造,其基础是脆弱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几何级速度的蔓延,中国制造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耐用度和持久度。要落实质量为先,政府要引导企业承担它的主体责任,使企业以诚信为基础,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满足消费者或者用户的需求为导向,生产高质量、高层次的产品。坚持质量为先,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三)坚持绿色发展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坚决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制造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来发展,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既要让中国制造更加全面而又广泛地走向世界,又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四)坚持人才为本
首先,我们要健全高技能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予以奖励,激发技能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其次,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把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訓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利用市场化手段,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跨行业、高水平、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当前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要想真正做强中国制造,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努力,让中国制造以更好的姿态走向2025,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晓莹.《中国制造2025》系列解读之五:创新人才驱动未来制造业[N].科技日报,20150618
[2]李良才.破解“中国制造”难题,夯实“中国质造”基础[N].中国质量报,2016720
[3]蔡的贵.反思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J].经济问题,26(1)
[4]陈月芳.浅议中国制造业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J].当代经理人,26(21)
[5]王涛生.国际贸易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