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通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方式,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努力的方向,自提出之日起就备受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的青睐和重视,但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备受责难,人们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投资决策失误的罪魁祸首。因此,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本文从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对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探讨,最终支持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并认为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适当、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既具有理论支持,也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目标。
【关键词】公允价值;决策有用性
一、公允价值计量兴起的背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了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以历史成本反映的财务报表被嘲笑为“报告无用的数字”,大多数人认为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难以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
历史成本注重以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这种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生成的会计信息虽然在计量程序方面可靠性强,但计量结果的公允性令人怀疑,并且相关性很差,因而很难满足企业外部人的决策需求。
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渐渐受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青睐,十几年来公允价值问题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中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2006年底至2007年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接连发布了两项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对能够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资产和负债明确了其一般框架,提供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并强制要求美国公司特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开始得到广泛推行。
二、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石本仁(2001)認为资产定义的变迁、资产计价目的的变迁、收益确定方法的变迁蕴含了公允价值的基本思想。陈美华(2006)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是产权理论、价值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和会计计量理论。夏成才(2007)认为无论是财务报告的目标,还是全面收益决定的要求,都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践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谢诗芬(2008)认为,公允价值有十大理论基础。它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
个人认为,公允价值诞生的理论基础是会计目标从经管责任制向决策有用论的转变,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目前一个会计主体需要向外界提供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就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既表现为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而历史成本仅仅只能反映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无法准确反应企业现在或未来的信息。因此,引入公允价值就水到渠成了。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决策有用性
(一)国内研究
夏成才等人(2007)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对不稳定的经营环境的不适应性,是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根本诱因;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为公允价值会计实践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对经济学收益计量的追求,为公允价值会计实践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则构成了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关键限制。
孙丽影,杜兴强(2008)提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是一种管制安排,披露制度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者通过运用无管制安排和存在管制安排两个博弈模型,得出了管制安排就是为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服务的结论。
高学敏等人(2010)提出公允价值能够更好的权衡相关性与可靠性,并且由于其能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因此,公允价值不单能够有效理清财务报告的逻辑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全面收益计量模式的实现,符合决策有用的目标。
(二)国外研究
William.R.Scott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就务必要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他认为历史成本是一种“平滑”本年收益的计量方法,利用历史成本计量可以使这些收入与费用在一个长期持续的期间内得到均衡的计量。虽然这种“平滑”的财务报表备受人们喜欢,但其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够客观。
Petroni 和 Wahlen的研究表明,流动性较强的交易型证券相较于流动性较弱的投资型证券,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Khurana and Kim的研究表明,根据公司规模的不同和信息环境透明度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信息含量不一定总是优于历史成本。
国外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实证研究文献比较少,就金融产品而言,国外实证研究的论文大部分都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要优于历史成本计量。
从上述来看,我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及时反映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得到体现。2006年我国财政部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在很多具体准则中引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国际会计准则是建立在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对会计信息的全面影响还尚无比较权威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四、如何运用公允价值
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适当、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备理论依据并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为使公允价值信息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中发挥应有作用,报告主体除了要遵循公允价值计量规定之外,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披露,使信息使用者了解相关公允价值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输入值,使用了重大的不可观察输入值计量的公允价值,对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计量有影响的信息。另外,准则还要求针对重大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敏感性分析。
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计量的现值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1
[3]郝振平,赵小鹿.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