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书”和“万里路”

2017-05-08 23:03曾逸群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奇葩

曾逸群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剥尽“无为”后我们看到的是强调读“万卷书”的至理;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除去独立思考外,我们看到的是丢下“万卷书”去行“万里路”的决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则直截了当呼吁行“万里路”的重要。古圣先贤尚如此悖反,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这“万卷书”和“万里路”?

且看今人读“万卷书”之偏激、奇葩。生命尚玉孕于母亲的肚腹中即要早施胎教;垂髫之时革尽玩乐,即要背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沉重书包;至于中学更是日以继夜地淹没于题海书山;如此之后,犹嫌不足,还要“艺多不压身”,让孩子于哭声中、泪光里被迫学琴、练声、作画、围棋、作文、奥数、古诗。以致凝练出了“虎妈”蔡美儿的约法N章的苦逼教育,“狼爸”萧百佑“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棍棒教育,深入母腹的赶早教育,“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亡命教育,学而优则仕、则美女、则华屋、则豪车的诱惑教育。

这些年,“万卷书”早已压得孩子们目不暇窥园,脚不暇触地,苦不堪言。

当今中国,走进教室但见群生“四眼”,波光闪闪,万马齐喑,了无生气,这哪里像是在培养明天的栋梁之才?故,莘莘学子甫一出离学校即遭国人诟病:高分低能,百无一用。近代以来世界上前100项重大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我们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近百年泱泱华夏正牌中国人中才出了个莫言、屠呦呦,痛得“兩弹元勋”钱学森至死不瞑,喊出了振聋发聩的疑惑之问。

如此说来,当今这“万卷书”的罪恶竟是怎一个“读”字了得?

当此之时,高铭远逆国人之潮流,竟在大家的争议声中带着13岁的儿子将“万卷书”束之高阁,从家乡出发去完成走遍中国之旅去了,对当前苦读“万卷书”发出了当头棒喝!后来做客央视还逸兴未尽:“我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我要走得更远。”似乎印证了伟人毛泽东早年说的“闭门求学,其学无用”,于行“万里路”中取得了教育的“真经”似的。第二书房创始人李岩为此肯定道:“旅行是一种奢侈的深度阅读。”

那么,这行“万里路” 就成了圭臬?

还是清人钱泳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可见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需要有机结合,既不可像时人一样辛苦地、奇葩地读,当然也不敢恭维高氏离校一年干脆废弃书卷式的教育。读万卷书,是学识的积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储备,不可不重。梁实秋曾言,“吾人行路岂止万里,所愧的是‘书有未曾经我读耳”,指出读其实很重要;“行万里路”,旨在改革教育模式,积累实践经验,检验“万卷书”,学以致用,当然也重要。

古人说: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种过地,才明白盘中之餐确实“粒粒皆辛苦”;只有出没风波里经历过九死一生,才明白鲈鱼味美得来不易;只有十指沾泥挥汗如雨,才知道粼粼大厦居之实难;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才能化知识为力量,才能变知识为财富,岂可偏倚!

【点评】

开篇引名言设置疑问伏笔,貌似脱离材料,破常规。接着列举时人偏颇死读,似贬;再推出高氏大胆革新,似褒,形成强烈的对比,有很强的气势。结尾辩证分析“读和行”,答疑。文章抑扬造势,技法别致。举例对比,构篇新颖。

猜你喜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奇葩
小龙是历险记之飞离稻田
全家过年抢红包
奇葩少年欢乐多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更利于“求知”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3则
我的少博我的营
《奇葩说》奇葩乐趣多
奇葩百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