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八十年代

2017-05-08 22:24magasa
齐鲁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杨洁六小龄童钢丝

magasa

19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逝世的消息让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部经典。现在,关于《西游记》的影视剧永远也拍不完,然而却再也无法超越当年的这部电视剧。是杨洁导演艺术高超?六小龄童演技通神?还是剧组人员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或者,更是因为那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离我们远去,那个特殊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

“有钱就敢”

如果说中国有一部电视剧,是真的家喻户晓,每个人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的话,央视 1986 年版的《西游记》之外,几乎找不到别的答案。尤其是对 70 后、80 后、90 后来说,杨洁、六小龄童、迟重瑞、徐少华、马德华、闫怀礼诸位先生的这部作品,是我们成长年代的重要陪伴。

导演杨洁的父亲是革命烈士杨伯恺。杨洁从小就喜欢电影,很小就在《华西日报》上发表过小说,中学时就被父亲送到了延安,后来入读华北联合大学,参加了解放军,被分配到文工团从事文艺工作。杨洁最早的工作是当广播员,1949 年 6 月 2 日青岛解放的消息就是她播出的。

作为中国第一代广播电视工作者,这些早年的经历都为她将来拍摄《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杨洁的第一位丈夫,是前几周刚刚去世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第五代导演的恩师周传基先生,这段婚姻持续了十年。第二位丈夫是《西游记》后来的摄像师王崇秋,年龄比杨洁小 14 岁,这场姐弟恋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但杨洁仍然冲破阻力和王崇秋在 1969 年结婚了。

上世纪80 年代拍摄《西游记》,如果没有王崇秋,估计根本拍不出来后来的效果。虽然这是央视重点大剧,但拍摄条件仍然十分艰苦。摄像组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台摄像机,一台录像机,几把梯子,一捆绳子。什么摇臂、轨道车,根本没有。

但王崇秋很爱钻研,他用很多土办法解决了拍摄中的难题,也吃了很多苦头。

有一个镜头,是王崇秋抱着摄像机躺在地上,拍沙和尚举着禅杖飞过来的仰角镜头。但吊着沙和尚的钢丝断了,闫怀礼连同禅杖掉下来,整个砸在王崇秋身上,把他打晕过去。

在生活中,王崇秋负责照料杨洁的一切起居琐事,多次在病床前服侍妻子,将她从病危中拉了回来。这两口子的爱情故事,堪称传奇。

再说说拍《西游记》的故事。这事的缘起是 1981 年文艺部的一次会议,当时中央电视台提出拍摄四大名著,首先提上日程的是《红楼梦》和《西游记》。要知道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中国电视剧制作也如初生婴儿,就上马这么宏大的项目,实在是令人捏一把汗。

首先定下来的是由王扶林拍摄《红楼梦》,这让杨洁有点失望,因为她最想拍的其实就是《红楼梦》。不过接下来领导就询问了杨洁,你敢拍《西游记》吗?

杨洁一开始沉默了一会,她知道这实在是难。但从不畏难的倔强性格不容杨洁说一个“不”字,更可况这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当时 50 岁的她,叱咤风云的时候已经不多,愣了一下之后,杨洁冲口而出:“有钱就敢!”

这句话,让杨洁和王崇秋付出了生命中的六年時光,并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和这部著作永远捆绑在了一起。

九九八十一难

因为种种原因,《西游记》的条件是所有名著剧组最差的,和稍晚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比不了,和同期的《红楼梦》也比不了。从头到尾就一台摄像机,经费只有几百万,还差点断供,并遭遇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几乎停拍,这段经历,简直就是堪比唐僧取经一样的历险。

上世纪80 年代,中国电视界没什么人听说过蓝幕抠像,虽然这在西方影视界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央视从美国进口了一台 ADO 特技机,《西游记》剧组拿来先试拍了《除妖乌鸡国》里孙悟空变成小猴子跳到桌子上和王子秘密谈话那个镜头。把六小龄童在蓝幕前做的跳的动作拍下来,再和事先拍的背景合成。但后来剧组发现,所有的人都像纸片一样,不是立体的,根本不敢转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在《计收猪八戒》和《三打白骨精》里有几个镜头特别明显。

剧组反复尝试也找不到解决办法,后来才晓得,因为光买了硬件,还有种配套的软件没有买,所以立体的效果无法实现,而这种软件要5万美元,剧组根本买不起,所以《西游记》里很多特效场景的人物是纸片人。

蓝幕抠像最忌讳颜色冲突,这个道理也是剧组拍着拍着才知道的。

但《西游记》里的人穿衣服五颜六色,背景幕布也只能做了各种颜色的,以备更换挑选。有时候颜色太杂了,还要多次合成才行,比如最后一集老乌龟驮师徒四人过通天河的镜头,就是四个人分别合成的。

合成工作必须回到台里完成,拍摄现场是看不到的。这样做的效率奇低,而且不知道拍摄效果如何,所以有好多特效镜头最后都废了,即使勉强能用也有各种瑕疵。

吊威亚不是新鲜的技术,其实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就会了。但之后大陆因为长期不拍动作片,这种技术渐渐荒废了,反而是香港人将吊威亚发挥到极致。

于是《西游记》剧组派了几个人到香港学习怎么吊威亚。当时 TVB 在拍一部金庸剧,导演杨洁、摄像师王崇秋就跑去看了,还跟徐小明导演探讨怎么操作。但时间有限,他们也只简单地看了几天,而且没学到一种关键的“过江龙”技术,就回来照猫画虎。

更难的是一开始连专门的钢丝都没有,只好找了军用的航空跳伞的钢丝,因为对钢丝的承重量没研究,拍摄中钢丝断过无数次,猪八戒、沙僧都摔过,特别是孙悟空,有次摔得昏死过去。

剧组也不懂怎么在后期抹掉钢丝的痕迹,只能用背景色来给钢丝上色。

剧组没有专门的航拍设备,天空和云彩背景都是坐飞机的时候和机长商量好,让摄像师到驾驶舱里拍摄的。另外坐汽车、坐火车、坐缆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时,都注意拍摄各种背景。

在西方和日本电视台都实现了多机拍摄电视剧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给《西游记》配备的只有一台老式的 300P 摄像机,调焦经常发虚。只有一个三脚架,角度只能平视。没有升降机、没有移动轨、没有高台,没有斯坦尼康,什么都没有。

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那集被唐僧念紧箍咒,捂着头原地打转,拍摄时让孙悟空顺时针转,找人扛着摄像机逆时针转,这样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晕眩效果。

杨洁曾经到日本 NHK 电视台交流,被同行先进的摄影棚震惊了。日本同行问,《西游记》机位角度很多变,你用了几台机器?杨洁答复“一台”,日本人几乎无法相信。

《西游记》是边拍边播的,1986 年先期播出的几集引起了巨大轰动,到 1988 年,终于在央视播完。但因为钱用完了,《险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遇阻狮驼岭》《救难小儿城》和《收伏青牛怪》五集没有拍成。这成了杨洁导演心中的一个病根儿,她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把《西游记》拍完。

永恒的“八十年代”

有件事不必避讳,那就是《西游记》走红后,剧组主要演员和杨洁之间一度出现隔阂。

《西游记》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很火,很多地方邀请剧组前往演出。几个主演和杨洁对一些安排出现分歧,双方产生了较大矛盾,甚至有人宣布,杨洁去我就不去了。人走茶凉,这令杨洁非常伤心,于是就断了和剧组的联系。

又过了数年,杨洁才和那些人重归于好,并重组剧组,实现了大家共同的心愿,拍出了《西游记》的续集。

那是 1998 年,杨洁向中央台打报告,说老的剧组人员很多已经不在人世,如果再不拍,《西游记》就拍不了啦。在一位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当时的央视台长杨伟刚批示续拍《西游记》。上次只剩下五集没拍,但这次总不能只拍五集,于是杨洁和编剧将内容扩充到十五集,并替换了猪八戒和沙僧的演员。2000 年春节期间,《西游记》续集在央視一套播出。

从技术和资金上来说,续集当然比前作好很多,但观众对续集的认可程度却远远不及原作。为什么会这样,只能用时代性来解释了。老《西游记》的奇迹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任何人都无法复制。

杨洁自传里有一个小故事,是说那匹白龙马的。一开始为了找一匹高大的白马,剧组费了苦心,终于在内蒙古找到。后来白马跟着剧组千山万水,立下汗马功劳。

电视剧拍完后,这匹马被杨洁安排在某处颐养天年。多年后,杨洁想念这匹马,又去探访它的现状,发现它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小山洞里,无精打采地嚼着稻草,满地马粪,浑身脏兮兮的,几乎看不出是白色了。

没过多久,这匹瘦马去世,被葬在不知道什么地方。杨洁非常难过。

《西游记》是杨洁导演一生的最高成就,关于《西游记》的影视永远拍不完,却再也无法超越当年的这部电视剧,是杨洁导演艺术高超?是六小龄童演技通神?是剧组人员同心戮力艰苦奋斗?也许都对,但也解释不了为什么续集的反响就不及前作。

技术可以超越,主创人员都可以复制,但特定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这部电视剧是由特定的一群人,在那个已经不可能重现的年代拍出来的。

80 年代的艺术家和观众的状态都是极其特殊的,有人说那是中国近代史的文艺复兴时期,是崇高而无法超越的。因此,只要 80 年代在我们心中仍然崇高,那这部电视剧也就一直会是崇高的。

它已经被历史打上了封条,成为永恒。

猜你喜欢
杨洁六小龄童钢丝
一种低压钢丝编织蒸汽橡胶软管
一种十七股子午胎钢丝帘线
Humanistic Lear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杨洁书法作品
一种对废旧轮胎中钢丝与橡胶进行分离和回收的装置
杨洁书法作品
山高人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