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咏梅
从人类渴求不断进步的角度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和阅读的力量相媲美,人生短短弹指之间,如若企图都用亲临身受丰富人生,未免天真。所以,阅读,就是缩短拉近,就是丰富开拓,就是能力的增长,就是思维的深入,就是多活了几生
几世。
生活中阅读需求是不尽相同的。一类是消遣式阅读,正大行其道的浏览式阅读、随处可见的手机阅读仿佛已经替代了传统阅读那优雅的世外风姿,在此层面,阅读并不缺乏热爱者。但是,停留在这一个层面愈久愈深,就愈会妨碍更深入的
进入。
另一类是专业阅读,这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实我们也并非一味拒绝散装的知识信息,若有一个真理规律需要沿波讨源延伸进入,那么,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也会因为有磁铁的内聚力而化为强有力的金刚钻,钻木取火,深邃而有力,逻辑而有序。在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的上下求索后,教学方可在更高的层面上挥洒
自如。
在此,我们不对更广泛的阅读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分享交流,只想力所能及地对教师专业阅读这一天地作一点探索。
一、角色定位与突围
“老师”是历来被称为“先生”的,这个称呼亲切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宛如灯塔,照亮一方山河。先生传道、授业、解惑,垂范世人,薪火相传有赖先生。学校是一段路程,先生是秉烛的摆渡人,让学生最终长成自己,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和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读书”是木铎金声先生之风的标志,“读书”是山高水长明月依旧的学者风范。身为先生,一个人的学习力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虽然我们这些“先生”读书,但制约我们脚步的是:感性的阅读之外还缺少理性的光芒。作为教师,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的角色决定了其在专业成长中,必须具有对阅读的期待以及专业的阅读习惯与方法。因为只有更加广泛的专业阅读,才能使自己更有思想、更有品位,更加接近对学科冰山下真谛的领悟。
《论语》开篇即为“学而时习之”,《荀子》开篇也是“学不可以已”,教师需要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古老智慧与善意提醒。如此人文的回归,历久弥新,犹如源头柔波中的一尾游鳞飞渡,引领更多教师向着专业阅读的更深处漫溯。
Judith C.Christensen在《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人发展指导》一书中,建构了一个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模型,把教师职业生涯分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器、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职业离岗期。不同的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有不同的设计和要求,如果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阅读,必然能缩短自己的职业适应期和热情消退期,从而更快地获得专业成长。
每一个专业领域都存在合理的知识结构。每一位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着由浅入深的路径。每一位教师,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专业阅读路径。我们发现,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或者教育家,他们的成长经历无不浸润着书香。梳理每一位优秀教师的阅读史,我们会发现专业阅读是由本体性知识(以能发掘知识内在魅力为准绳)、专业知识与人类基本知识构成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都将制约教师在专业领域所能抵达的深度和高度。正如胡适先生的治学经验:老师若能够博览群书,而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专业将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二、重读经典
教师如同多数阅读者,遇见打动自己的书,自会思潮起伏,这样的阅读还属于原始阅读。兴奋、感动、困惑,这种无法复制的阅读体验,可以迁移,产生共鸣,进行互动,这就有可能形成专业阅读的磁场。专业阅讀的分享互动不仅可以交换思想,加深理解,而且不同的阅读领域、年龄、阅历与性别,使教师的专业阅读能力在分享中也得以提高。
在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以教师自身为阅读研究对象,由教师自身的专业阅读行动养成,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寻找最佳阅读成长的途径,并能逐步积淀形成阅读的厚度。我们从教师的专业阅读能力习惯的研究中提炼出观察维度,从已有的阅读认知、阅读期待、阅读结构、阅读历史、阅读风格……多维角度形成观察量表,用以自我参照与理性研究,让专业阅读习惯的培养有迹可寻。三个维度为,教师选书:藏书、手边书、拿得到手的书的陈列方式;阅读时间、阅读方式、读书笔记等;回应:重读、品味、鉴赏,结合教学实践创造性背离与重组。
斯图尔特·奥南这样描述对他深远影响的书籍阅读方式:我已经无数次地拜读了这本书;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页面上做了标记;讲授过它;引用过上面的字句;同时还参照它进行创作……
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品。书依然如故,但我们已经成长改变,所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史,需要有不可或缺的、可以一读再读的、属于自己的,即使是初读也像是重温的书陪伴左右。
三、从“术”到“道”的重构
教师应是一个成熟而专业的阅读者,以此激发学生的理想阅读。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教师也并非只是“知识之教”,与此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别出新裁的“智慧之教”。
教师的专业阅读在于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深化本位知识,强化实践性的知识,其中尤以反思性的阅读最为智慧。读书不能偏狭、不能迷信,尤其是教师,需要有反思与质疑的精神,敢于推翻重建。事实上,没有什么仅仅因为名字而伟大崇高,包括大师的作品、经典作品,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哪怕是小声的质疑,也是一种可贵的“撕裂”,撕裂常态,撕裂规则,撕裂那些常备又苍白的一成不变,撕裂那些委屈又难以割舍的混沌与疲惫。一直,向内渐进,而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向来喜欢这样的格局。
对于教学内容难点的诊断,本身是极富思考价值的。在复杂多变的专业实践中,即使瞄准了难点,也无法用统一的策略解决。将心中之惑与外在支撑对接,还需要有多元支架,方能突破难点,多元支架就是教师的专业阅读。
胡适先生说得好,“只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一个人只读《诗经》,读到老,也读不出多大的名堂,但是如果再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歌谣民谣,再读一些古文字学、古音韵学,那么就会有其他的感受与思考,再回看《诗经》,就会发现《诗经》的世界如此精彩。同理,一节好课,功夫在课外的专业阅读。
四、文献研究下的学者之路
做文献研究并非是高校教师的专利,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也需要专业文化素养和独立为学的科研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规定,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说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像高校教师一样,不断进行文献学习和研究。
课外,专业的读书习惯,借助材料的外力进行比较阅读,以大量的文献阅读为基础,精选文献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课上,在重点语句上逗留、拓展内容、深化主题,才得以让学生心服口服并引起灵魂深处的震荡。
以经典短文《最后一课》为例,教师在不断的重读品味鉴赏中,不断重组与领悟文本的核心价值。专业阅读下,一段段文献的拓展与延伸,展开了多维的解读史,带来了震撼心灵的效果。一篇爱国的感人的短文放在了历史的“航拍”的大画面中,学生透过纵横坐标上的“史实”在持续的思考中不断深悟:作者都德的立场与情感色彩,赋予了这篇文学作品勾魂的魅力,这就是文学与历史的不同之处,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教师创造性背离重构中,超越了“爱国”主题,造成认知的落差,颠覆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经典多个思考的角度。
教师专业阅读中文献意识和能力不仅是对自身知识建构的完善,而且会对学生产生深遠的影响;运用多种恰当的文献内容丰富并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将自己学习运用文献的经验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文献意识和能力;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通过文献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职业幸福。
教师的读书史能折射出其职业生存的质量和形态,读书获得的不只是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更有理性的反思与滋养。正如朱光潜所说读书的滋味,读出“味”“滋味”“意味”,读出了智慧、美感与精神享受的不同境界。世界上最热爱读书的犹太民族,母亲会把蜂蜜抹在书上,让孩子去舔,借此让他知道,书本是和甜蜜联系在一起的。可见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有乐有甜而无苦的。
你在对的年纪读到的书,永远都不会离你而去,可能你会忘记这本书的名字,忘记这本书的故事,甚至忘记那些细节,但它一定盘旋在你心底灵魂深处,鲜少碰触的那个领域,只要你需要它,你召唤它,它就会重新浮现。—尼尔·盖曼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