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渚上白发渔樵,苍茫下春风秋月
——评话剧《朝天门》

2017-05-08 06:47张永明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朝天门陆家大河

张永明

江渚上白发渔樵,苍茫下春风秋月

——评话剧《朝天门》

张永明

话剧《朝天门》剧照

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反映生活,更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由重庆市话剧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历史剧《朝天门》立足重庆本土文化、聚焦历史变革时期的“船帮码头众人”的故事,一波三折、荡气回肠,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彰显了家国情怀。其中,创作者手法与剧中人物情境的契合,演员表演上的可圈可点,使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今后的打磨中,应处理好某些场面衔接生硬,诗意表达不够,节奏处理仓促等问题。

重庆故事 历史剧 家国情怀 民族大义 话剧《朝天门》

艺术实践表明,创作一部好的作品,不仅需要眼光的敏锐,还要求剧作家创作时带有某种意义上的“盲目性”,而创作者手法与剧中人物或者情境的契合,恰恰是一个作品成功的要义之所在。《朝天门》一剧的得与失,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寻到答案。

一、家国:从父子之情到民族大义

《朝天门》一剧的结构带有经典性,全剧矛盾冲突的组织、戏剧事件的营造、戏剧高潮的推进,都是以父子关系为契机巧妙展开。以陆怀义为首的父亲和三个身份各异、性格不同的儿子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正是《朝天门》故事不断推进、起承转合下深藏的内在动力,父子之情在该剧中具体化为新旧思想的尖锐对立、亲情与大义的艰难抉择。冲突的对象表面上看是陆怀义和三个儿子,背后却是亲情冲突掩盖下的现实矛盾。

陆怀义是朝天门的船帮帮主,同时也是昌顺达商号的老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朝天门的“象征”。三个儿子是他的精神支柱,同时也表征着他漫漫人生路上的不同阶段。二儿子陆大河是辛亥革命时期重庆同盟会的主要成员,他亲手炸毁了陆家祖上十几代人世代守护的“朝天门”,是以陆家的“破坏者”的身份出现的。该剧开始的时候,悲剧性已经弥散开来,让人忍不住为陆怀义一家人的命运唏嘘不已。

陆大河生命在婚礼当天戛然而止:红红火火的灯笼挂满了院子内外,像一团燃烧着的浓烈的火,更像鲜红的血,浸染着台上台下的人们。这一天,陆家大院人声鼎沸、喜气洋洋,大家欢天喜地地迎接着这个大喜事的到来,却未曾想到最终是以陆大河的死而告终。当以王大拿为首的爪牙在柳知府的带领下前来抓人的时候,现场一片哗然!那可怜的新娘,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走下轿子,看一眼身着吉服的心上人,就被突如其来的噩耗给毁了美梦,更残酷的是,这个毁了她的梦,让她失去心上人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父亲!命运,就是如此残酷、无情!而那个怀着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最终慷慨就义。陆怀义的心,痛的碎了,但是他不能倒,只能踉踉跄跄地守着这个已经开始残缺的家,守着朝天门!

大儿子陆南山经营着陆家的码头生意,老成持重,精明能干,是陆怀义最倚重、最寄予厚望的。在失去大河之后,陆怀义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陆南山的身上。但是,陆南山和洋人买办合作,购买小火轮,在码头上做生意的行为,引起了陆怀义的不满。朝天门的船帮码头对他来讲,是几十号人乃至上百号人的生计,自己的亲儿子却带着洋人的玩意儿来抢饭碗,这本身就是他所不允许的。后来陆南山带着媳妇前来陆怀义这里求情,好说歹说,陆怀义才勉强答应不让他将手中的小火轮卖掉,而是划出界限,各司其职。陆南山所代表的新兴的一代码头商人,和陆怀义为代表的老派船帮码头之间的矛盾,是清末之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自己的二哥从容就义、为了信仰而死不同,小儿子陆小河的人生坎坷得多。他先是在父亲迫使下,不得不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分开,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柳毓如为妻。也正是如此,他才冒险偷走了陆怀义给朝天门码头工人准备的置业安家费,想携带着恋人远走他乡,却不想终被王德彪“撞破”,事情败露,被五花大绑地送到了陆怀义的面前。王德彪胁迫陆怀义将这些钱都给他,否则就要“讨个说法”。陆怀义陷入了困境:一边是穷凶极恶、咄咄逼人的地痞无赖;一边是无家可归、必须今天搬迁的可怜码头工人。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性,大义替代了私情,陆怀义含着眼泪,默许小河被“放河灯”。

该剧通过陆怀义和孩子们之间相爱相杀的复杂关系的构建,将清朝末年、民国、抗战三个时期的历史画卷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传递出来的家国兴亡之感、民族大义之叹,让人动容。

二、忠孝:自古两难全的情境构建

孝之于陆南山,可以是带着媳妇讨好父亲,可以是买洋唱片机放川剧,可以是察言观色地顺从(从剧中可以看出,陆南山和媳妇的结合当时也是顺从了父亲的意愿),可以是关键时刻的协助(抗战时期他协助父亲用洋火轮来掩护军用精密仪器),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陆南山愿意去做,他的孝直接、实用,带着温情和尘世味。

孝之于陆大河,意味着背弃与毁灭、残酷而又惨烈。陆大河刚出场就去世了,我们无从得知他的性格,但是从仅有的简单的亮相来看,他应该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铁骨铮铮的热血汉子。作为同盟会的青年革命首领,他满怀强国梦想,不惜炸毁祖上世世代代守护着的朝天门城楼。作为儿子,他对不起陆家的列祖列宗,作为丈夫,他愧对新婚的妻子。最终,面对无法挽回的局势,为了挽救陆家全家人的性命,也为了心中的信仰,他从容就义、大义凛然。他的孝,刚烈、悲壮,带着英雄主义的色彩。

孝之于陆小河,更复杂,也更沉重,或者说,人生在他盲目执拗下陷入了一种无解的僵局,摆在面前只有一条路:死,而这也恰恰成了陆怀义心中挥之不去的痛和憾。他学不会大哥的屈从,逆来顺受的人生对他毫无意义;他学不来二哥的豪迈,顶天立地的人生于他过于沉重。他只想和自己心爱的女孩牵手一生。但是面对苍老的父亲,面对不被接受的婚姻,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手,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我救赎,愿意用毁灭自己的方式来成全大家,尽自己仅有的孝道。所以,孝之于陆小河,是沉重的枷锁和桎梏,是他无法回避的人生悲歌。这种孝本身就带有毁灭性,埋有危险的种子。所以等他再次回来朝天门,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日本特务的身份只是他糊涂下给自己贴上的一个标签,一旦在紧要关头,在王德彪穷凶极恶的逼迫下,这种孝的原始本能就被激发出来,变成恨,于是他举起匕首,朝敌人猛刺。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他会死在父亲的匕首下面,此刻死对于他来讲,是一种解脱。

对于儿子们来讲,孝的含义复杂而多变,充满了各种人生的况味。但是对于陆怀义,“忠”的含义则简单直接:那就是守护和舍弃。

守护,是陆南山兴办洋火轮妨碍到船帮码头生存下去时候的眼里的责怪,是为了安置被迁走居民时每个人补贴五块银元的豪迈,是面对即将拆掉的世代守护的城墙的一声声无奈和嗟叹,是面对天空盘旋着呼啸而过的日本轰炸机时的坚定,更是最后为了保卫祖国而轰然倒下时的那声呐喊。

舍弃,是陆怀义在大河舍生取义时的那声撕裂,更是在陆小河携款潜逃被抓后的无奈与悲愤,是为了保护精密仪器不被日军轰炸不惜手刃亲子的大义!是笑,是泪,是叹息,更是心酸和伤痛。

该剧通过忠与孝,父与子,守护和舍弃等矛盾交织的两面,层层设置困境,将人物放在一个纠结复杂,而又欲罢不能的复杂情境中,从而深化矛盾,构造冲突,获得成功,产生出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爱情:行走在正义的两端

爱情在《朝天门》一剧中,似乎不合时宜,但又不能空缺。艺术的动人往往在人心,人心之所向往往又表现为爱情,纵观该剧,里面的爱情简洁、洗练,看似不着笔墨,却震慑人心,沁人心脾。

作品中有两段爱情,一是陆大河和柳毓如之间悲壮动人的慷慨之爱;一是陆小河和邓嘉瑞之间缠绵苦楚的儿女之情。陆大河是革命党领袖,在成亲当天就遭遇了官兵抓捕,为了挽救家人而从容就义,牺牲性命,从此与妻子柳毓如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死者已逝,徒留生者悲伤。悲痛欲绝的柳毓如信奉着“生是陆家人,死是陆家鬼”的准则,在父亲去世以后,准备去山上清修,一绝红尘。被恰巧碰见的陆怀义得悉,苦苦相劝,才断了念头,决定改嫁小叔陆小河。在蹉跎的岁月中守护着这个原本不易的家,只是造化弄人,她愿意勤俭持家,做个好妻子,小河却痴心不改,想着自己的初恋,最终,小河与嘉瑞的事情在奸人王德彪的奸计下败露,小河被“放河灯”,柳毓如再次失去丈夫。可以说,柳毓如的爱情之路,苦涩悲壮,让人感叹。

相比之下,小河和嘉瑞的爱情纯真热烈,最终却走向毁灭。大幕拉开的时候,陆家上下喜气洋洋准备大河婚事,小河牵着嘉瑞的手,憧憬着两人未来的美好生活。郎才女貌,青梅竹马,假如不是遭逢变故,这一对璧人一定是神仙眷侣。只可惜,大河牺牲,徒留柳毓如独守空房,决意要离开陆家遁入空门。深明大义的陆怀义无奈之下,只能将小河和她撮合在一起,原本一片苦心,最终酿成悲剧。

小河曾经反抗过,但是没有用,所以他只能屈从于父亲的命令,与这个不爱的女人成亲。生活可以妥协,那是无奈,但是心中的爱却不能被磨灭,深埋的感情在岁月里发酵,愈演愈烈,直到燃烧起熊熊大火,一发不可收拾。

岁月流淌,无奈在时间的磨砺下变的苦涩而黯淡,嘉瑞嫁做人妇,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奸人王德彪的妻子,从此再无音信。小河在陆家,被琐事缠绕,渐渐归于平淡,昔日的嫂子变成了枕边人,那些曾经的海誓山盟在柴米油盐的日子中渐渐被遗忘殆尽,只有柳毓如那微微隆起的小腹,预示着某种简单而又强有力的真理:日子终归过去。

但事实上,小河和嘉瑞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了,只是这代价过于惨烈。当小河被绑在船上,手脚钉满了五寸长的钢钉,被抛进江里,随着江水颠沛流离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什么?那时候他已经知道了心上人的死讯,那时候他已经有了愧对父亲的恻隐之心,那时候他也知道这一去恐怕是有去无回了。只是有一点,当他躺在筏子上,冰凉的江水顺着伤口刺进来的时候,或许他依然相信爱情。

四、表演:塞外西风,春雨江南

《朝天门》一剧在人物和情境融为一体这方面,做得较为成功,而这其中,陆怀义的饰演者郝鹏寿的表演功不可没。好的演员可以赋予舞台以更多深意,抽象的思想通过具体的行为在台上展现出来,带动着现场的观众一起欢乐悲伤,特别是这部剧,因为与生活有一些距离,表演太拘谨则显得气势不足,太过戏剧化则又有卖弄之嫌,因此,对演员的要求很高。欣喜的是郝鹏寿做到了,他的表演张弛有度,内敛朴素,戏剧张力十足。细微处如杏花春雨,危急时如塞外西风,剧中的陆怀义在他的演绎下,世事洞明,沉稳持重,带着川人的侠义,同时又有着正义凛然的磅礴大气,最后时刻所传达出来从容就义、以身殉国的震撼,让现场观众无不动容。这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陆怀义第一次让人感怀的表演是在大河死后,他独自一人去坟前吊祭的那场戏。青色的山石,蜿蜒曲折的山路,有些苍老的陆怀义白发染鬓,来到江边,面江祭奠。他的台词不疾不徐,真诚朴素,声音略微有些沙哑,虽然看不清脸上的表情,但是现场完全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孩子的父亲的痛苦。空荡荡的舞台上,一束光照在前方,远方是层峦叠嶂的苍翠的山。陆怀义身体前倾,手里撒着纸钱,不疾不徐地忏悔着:

陆怀义:大河啊,爸来看你了!儿子!爸爸想你啊(撒纸钱)!你在的时候,咱爷儿俩也没时间好好聊聊,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

一个两鬓斑白的父亲,几句痛彻心扉的台词,一个苍凉转身的背影,一声声悲伤的叹息,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悲凉随处可见,但往往又难以名状,让人叹息生活的多艰、人生之无常。我们的心,随着那撒下的纸钱,四处飘散开来,好像一颗颗种子慢慢播种。信仰,在无声无息中浸入心田,慢慢坚守,化作一道坚硬的墙。

第二次印象深刻的是陆怀义四处奔走未果,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天门被拆的布告的那段表演。他独自一人,凝望朝天门门楣、抚摸石墙、石阶,百感交集。在这段表演里,可以看出导演的调度,当然更能看出饰演者自己在这段戏里面的处理。他一边抚摸着石墙,一边说着台词。

陆怀义:你是我陆家先祖和乡亲们一块砖、一块石的垒砌而成,整整十二代啊!每次见你,就仿佛见到我的先祖。是你教会我明事达理,知孝尽忠,你让我懂得天地之间何之为大……可今天,我陆怀义竟不能够守住你……我对不起你呀……朝天门!我的朝天门啊!

这段表演,演员肢体幅度不大,而是将戏集中在细微处,他抚摸着石墙的手,轻轻地,带着感情,仿佛是温柔的母亲抚摸摇篮中的婴儿。说几句,他就走上前去,耳边响的可能是号子,眼前浮现的或许是陆家祖先一砖一瓦地修建城楼的情景。观众坐在台下,远远地看着这个暮年的老人,他想留住的是朝天门,更是自己祖祖辈辈世代的信仰。可惜,战乱频发的年代,这点信仰早已被碾压得体无完肤,所以他无言、他叹息、他悲愤、他自责。这些情绪,在场上巧妙地被传达着,直到我们的心里。

第三段戏尤为精彩。简直可以说是全剧的高潮所在。一边是咄咄逼人的恶霸,一边是懦弱有错的孩子,周围是一群眼巴巴看着的父老乡亲。这个情境需要演员有极强的表现力,才能收住气,撑住场。

陆怀义:小河……(倒在箱子上,撕心裂肺的)小河啊,爸救不了你啊……打小爸就教你要做老实人、规矩人,还给你娶了这么好的媳妇儿,就是想让你传承家业,光宗耀祖,可没想到你竟做出这样肮脏龌龊的事情来,天理不容,人理不容啊。(顿足捶胸)子不教父之过,子不教父之过啊……(低声、沉着)南山,开箱发钱吧……

郝鹏寿的表演一如之前,细腻、准确,同时又带有回味。在来来回回、犹豫不决是要钱还是留人的当下,他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假如为了一己私利,一狠心,陆小河的命还是可以救下来的。当时他已经吩咐大家去找人拿房契、地契去了,但是来不及,今天不搬,全部的船帮兄弟们就只能露宿街头。陆小河一声声地忏悔,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划在陆怀义的胸口上。他不害怕疼,假如自己可以换来孩子的命,早在大河出事的时候,他就义无反顾地这么做了,可是不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带走,手脚钉上钉子,放进冰冷的江水中,被活活折磨。

在演这一段戏的时候,饰演陆怀义的郝鹏寿,走路的步伐是踉踉跄跄,站不稳的。在最终下定决心之前,他围着石阶来来回回走了好几回,等下了决心要牺牲小河,他差点摔倒,大儿子连忙上去搀扶着他,他脸色苍白,将全部的心痛和爱藏在了心里,他被大儿子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往观众的方向走来,那段路其实很短,但是他走了很久,很久!时间停止了,生命停止了,只有那种深深的父爱,那种浩然的正气和痛,才是当下的全部!那种感觉真让人心碎!不得不说,演员这段的表演棒极了。

五、得失之间:朝向海天相连

古人说“文无定法”,这句话放在艺术作品上同样适用。话剧《朝天门》气势磅礴,场面恢弘,带有史诗般的气质,且故事流畅,人物饱满,是一部优秀的剧作。假如说有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的话,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某些场面的处理和衔接可以稍作调整;二是整体叙事流畅写实,但是局部写意的处理稍显保守,缺少艺术的诗意之美,从而缺少地域韵味。

首先,有一些专家认为,《朝天门》一剧在戏剧结构上面,存在着一点问题。我认为,文本没有太大问题,整个故事从叙事层面来讲是完整的、流畅的。故事的起承转合都有,之所以大家觉得文本有问题,是因为在观剧的过程中,某些情节的展开和衔接有一些不顺畅,这与导演在节奏处理和重点场面把握相关。比如,大幕拉开的第一场戏,是陆大河新婚当天之死,这场戏是群戏,矛盾交织、千头万绪、人物繁多、场面宏大,导演处理起来十分娴熟,效果很好。让观众一上来就被清末时期革命风起云涌的局面所感染,为陆大河舍生取义的从容所震撼,为陆怀义的大义灭亲所伤感,剧场效果十分成功。紧接着下来的第二场戏,其中有一段是年迈的陆怀义在江边祭奠大河,巧遇大河的未婚妻柳毓如。这场戏交代了前面柳父为救陆家不得已而杀大河的苦衷,使得陆怀义感恩柳家大义的同时,决定挽留想要上山清修的柳毓如,将她许配给小河。这场戏很短,却很深邃。伤心年迈的父亲,遇到夫亡家破的寡妇,好比伤心的人遇到断肠的魂,凄清悲凉,让人情不自禁。

假如上面的情绪延续下来,这部剧应该会让人有所期待。但是接下来一场就是小河与柳毓如的婚礼,两个强扭在一起的人,彼此都不愿意,陆怀义强行让两人成亲。单从这场戏来看,剧场效果很好,但是和前面一场戏接起来,却显得有些隔阂,情绪上转折过大,情节的人为性过强。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或许是背景几乎和第一场一模一样,或许是前一场戏的场面太过悲伤,总之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跳戏。类似的场面还有最后一场小河回来后,暗中和王德彪接头,原本应该是紧张的悬念的情绪的延续,但是因为剧情的发展使得愤怒之下的陆小河将王德彪杀死,变成了爱国的真诚。不仅人物有些突兀,在整个情绪上面也显得有点跳跃、出戏!

其次,这部剧的韵味的打造也稍显保守。《朝天门》属于历史大剧,这样一部剧在展现的过程中,当然要注意气势的营造和场面的设计,但更应该抓住里面的韵味,将其放大,附着于人物和行动上,造成一种情绪,将原本写实的故事趋于写意化,这不仅不会损害原剧的大势磅礴的优势,反而更能营造一种氛围,将故事的内在美与诗意呈现出来,起到意蕴悠远的效果。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朝天门保不住后,陆怀义满腹心事地来到朝天门,一边抚摸石墙一边感慨。这里演员的表演很到位,导演的处理也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台词太长、太严肃,以至于淹没了原本该有的戏剧效果。其实,演员的肢体和现场的氛围,已经足够了,台词越多,反而会损害此时的戏剧张力。

再次,结尾处,陆怀义在轰炸声中轰然倒下,观众还没有来得及为这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叹息的时候,紧接着就看到陆怀义蹒跚着爬起来。这里导演也做了处理,但是总感觉节奏的衔接有一些仓促,情感还没有被完全抒发,主人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做英雄了。当然,这样处理也可以起到震撼的效果,只是感觉假如这场戏处理得更诗意一些,现场的灯光稍微温和一些,陆怀义的出场更淡然一些,会不会更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历史写满沉重,沉重到无以复加!人生自古多艰,艰难到伴随始终。艺术的深刻有的时候不在于痛哭流涕的呐喊,不在于声泪俱下的哀号,而恰恰在于于无声处的沧桑背影,在于荡气回肠之后的无尽伤感。号啕大哭表示出来的悲伤,并不一定比暗自啜泣更多。一部剧要想成为经典,需要慷慨悲歌的气势,也需要浅吟低唱的温婉。古人常说“真水无香”,或许这也正是这部剧迈向经典需要思考的方面。

记得《朝天门》故事开始的时候,明灭闪烁的灯光下,响满了低沉有力的川江号子,响彻人心,荡气回肠,让人有种未可言说的悲伤和感怀。

我更喜欢这样的朝天门!

张永明: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陶璐)

猜你喜欢
朝天门陆家大河
朝天门
走出重庆的那扇门
竹枝词
只因当初多看了你一眼
我喜欢蚂蚁
我家有个“开心果”
爷爷的小菜园
大河中的摇篮(下)
大河中的摇篮(上)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