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园
重庆邮电大学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
田园园
重庆邮电大学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可追溯到 2000 年前。 20 世纪70 年代两国贸易额开始迅速增长。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的施行下,中马双边贸易迎来了极大的机遇同时也由于某些历史残留因素存在很多的挑战。
中国;马来西亚;经贸关系;政策导向;历史因素
在 2000 多年前,中国与马来西亚就开始了友好交往: 1:早期经贸历史:大约在公元 1-2 世纪中国先人已经携带瓷器到达马来半岛南部,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最早的商品交换;之后的公元 10-14 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宋元时期,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批中国商船前往南洋,与包括马来半岛在内的各国进行商品的贸易;随后在15 世纪初,此时马来半岛南部建立了马六甲王国,时值中国明代期间,双方关系密切。当时中国明代使节郑和七下西洋( 1405-1433 年),有五次到过马六甲王国,推动了双方的经济贸易往来,至今在当地仍能找到许多历史遗迹。
封建时期的两国贸易已经截止,转眼间到了殖民主义时代的来临,在 19 世纪初-1957 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 这一个半世纪里,英国殖民者从中国广东、福建引入约 900 万名华工到马来亚拓荒,种植橡胶,开采锡矿,修建港口、公路、铁路、桥梁,后大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今日的马来西亚华族。他们为发展中马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此双方一直保持着经济贸易关系。在 1957-1974中马建立外交关系,在这将近 20 年的时间里,中马双方由于冷战的原因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但是民间的间接贸易从未中断,成为维系两国关系的基础。
从两千多年前到建立外交关系之时,我们都能很清楚地看出中马双方的外交关系很大成度上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影响,有的是科技的进步( eg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促使郑和下西洋和马六甲海峡进行贸易往来)、有的是殖民主义的影响( eg: 英国殖民者从中国广东、福建引入约 900 万名华工到马来亚拓荒)。但是这些贸易都是零星的,在那个时代里不足以以体系经济的形式推动两国贸易的发展。
1974 年 5 月末,中马发表联合公告,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双方开始直接贸易,而后我搜集了从 1974 年到 2002 年两国双边贸易的进出口额(是从马来西亚的角度) .与此同时,我还搜集到了这些年来两国的政治往来,现将数据和事件整理如表1:
1. 1978 年,中国对马出口已从 1971 年的 2672 万美元上升到2.74 亿美元,主要归功于两国的建交;
表 1 1978-2002 年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额 ( 单位:亿美元)
2. 1985 年 11 月,马哈蒂尔总理访华,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经贸协定和合作协议,促进了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 1988 年,两国签署了贸易协定和投资保障协定,决定成立“中马经济和贸易联合委员会”这两个协定签署了之后我们可以从表中明显的观察到两国的贸易总额从 1985 年的 3.68 亿美元上涨到了 1989 年的 11.76 亿美元,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两个政策的导向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 1997 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议开展“ 东盟加中日韩(10+3) ”东亚区域合作, 得到了中国的大力支持,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从 1997 年 1998 年的贸易额并没有收到金融危机很大的冲击,因此我把这个功劳归功于两国外交上的密切往来;
4. 1999 年 5 月 31 日,中马建交 25 周年之际,两国签署了《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联合声明》,决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及其他领域深化合作,建立两国面向 21 世纪的全方位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这个协议中明确指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以及其他领域深化合作,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2000 年两国的贸易总额从 1999 年的 52.79 亿美元上升到了 2000 年的 80.45 亿美元,同样体现出外交政策对两国经济上的引导作用;
5. 2001 年 3 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 2002 年 11 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 10 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 2010 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从这几个标志性的年份后的一年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政策的导向性还是很强烈的,在政策下达后的一年,两国的贸易额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以及政策对两国贸易的导向性指引作用。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此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下面我们就这自由贸易区逐步实现的几年来谈谈我的感想。
这一阶段同样是搜集了中马两国从 2004 年到 2013 年这 10 多年来的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从双边贸易额的走势图我得出来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以下暂把这个结论称之为结论一: 进入 21 世纪后,中马贸易出现跳跃式增长。2002 年双方贸易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 2003年突破 200 亿美元, 2008 年增至534.69 亿美元,提前两年(原定2010 年)实现 500 亿美元目标。 2013 年,突破 100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马来西亚成为除日本、韩国外第三个与中国贸易额超过 1000亿美元的亚洲国家。这个发现同样也支撑了中马双边贸易中中国与马来西亚加入自由贸易区后两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都是相当可观的。接着从中马贸易比例图我同样得出来这样一个主观的判断,以下我把它称之为结论二: 在 2010 年时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额占马来西亚的贸易总额有了显著的提高,即:从 2009 年的 519.63亿美元涨到 2010 年的 742.15 亿美元。 这一年是相当关键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并且从数据的涨势我们可以明显的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此后几年里中马双边贸易额仍然保持着这种增长率。下面我将结合一个关键性的年份——2008年,众所周知,这是次贷危机发生的一年,从走势图可以看出,在马来西亚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走势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点,但是相比之下,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额并没有收到这个的很大冲击。这一现象同样体现出,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的稳定性,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必要性。以及两国的贸易环境相对稳定,不会轻易改变的特性。这个结论我将之称为结论三。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始末同样表现出很强的政策导向性,正是由于自由贸易区这一很强的政策作为支撑,两国的贸易才能表现出如此丰硕的成果。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马双边贸易中的不足之处:从数据整体以及走势图的浅显表示来看,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还是显著低于马来西亚总贸易额总的增长幅度, 这一现象表明中马贸易在现有的基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贸易现状
我将中马贸易现状归结为两个要点——①:双边贸易大幅增大,从上述多个表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一变化趋势,自中马建交以来,中马双边贸易大幅增大,目前来说中国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的最大进口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马两国早期的贸易均以初级产品为主,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出口大多为初级原材料,如橡胶、棕油、木材、矿物等,而中国对马来西亚的出口主要是初级制成品,如粮油食品、农副产品、轻纺工业制品等,双方贸易以互通有无为目的。但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双方贸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逐渐从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附加值较高的制成品为主,如机电产品、工业制成品等,贸易结构明显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双方产业结构的升级:马来西亚大力发展电子业,中国制造业迅猛增长。
2.成绩斐然的原因
我将中马关系如此斐然的原因归结为 5 个方面: ①:政治互信:就像前面所罗列的那样,近年来,我们两国在应对国际危机、能源安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达成了多方面的共识:②:高层重视:中马两国双方高层互访频繁。许多重大合作项目均由双方领导人亲自敲定,各级层层落实,政策得到保障,也就有了我之前关于政策导向型经济的观点:③:经济互补:中马两国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鞋、食物、谷物、建筑材料、机电、化工产品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马来西亚在棕油、橡胶、天然气、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上优较强。两国在劳动力上的互补性也很明显; ④:市场大、环境好: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为马来西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而马来西亚是东盟中的发达经济体,基础设施完善,法律健全,投资环境优良。双方合作条件良好,潜力巨大; ⑤:华人因素:马来西亚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华裔,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水平在东南亚国家是最高的,同时鉴于中国与马来西亚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贸易渊源,不能否认的是中马贸易中华人因素占据了很大的成分。
3.制约因素
凡是都有两面性,中马经贸关系同样是这样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中马经贸关系的制约因素: ①贸易逆差:从表 4 中我们可以看到自 1980 年开始中马贸易一直是存在逆差的,但是这又是中马双方难以控制的,因为它与电子产品的市场周期和世界经济形势有关;但是好的一方面是近几年的贸易逆差是在回升的,这一点从图 4 可以看出; ②市场竞争:中马经济结构比较相似,产业的同构性导致不可避免的市场竞争,但双方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因此不会影响到今后双方的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的发展。而且,这种竞争是动态发展的,可以成为双方贸易告诉增长的一种动力; ③劳工政策: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用工问题。马来西亚人口少,劳工靠从外国引进,但马来西亚至今未对中国开放普通劳务市场,导致中国派出的工人在数量上受限,而在当地有难招工。这个问题不解决,将阻碍中国啊劳动密集型企业对马投资。
[1]马燕冰, 张学刚, 骆永昆.马来西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林梅, 闫森.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 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南阳问题研究, 2011,(1)
[3]中国统计年鉴, UNDATA
[4]廖小健, 冷战后中马关系的互动与双赢[J].当代亚太,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