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王居海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界定及特点,分析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策略。要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切实增强全民健身意识;着力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对外开放;经营策略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不过,缺少体育场馆设施直接影响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然而,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恰好可以解决这一困难。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数据显示:教育系统拥有的体育场馆占据全国体育场馆的65.6%的比例,其中高校体育场馆占全国体育场地数量的3.4%。高校体育场馆在建设规模及质量方面均显示出其它单位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如何开发并充分利用如此庞大的场馆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已成为体育界广泛讨论的课题。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校管理及运作日益步入市场经济发展轨道,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已是一条必由之路。目前,各高校的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程度普遍不高,大量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仍处于闲置状态,学校对此缺乏相应地管理措施,总体而言,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尚处于较低水平,这不仅造成场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大众健身的顺利开展。所以,新时期重视大众健身需求,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程度,积极助力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本文根据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及经营现状,提出有益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对策,以期切实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二、高校体育场馆概述
1、界定
所谓的高校体育场馆,指的是各级高校下辖的主要用于满足大学生体育教学及健身需求的活动场所总称,具体包括田径场、体育馆、运动场及各类运动场地。
2、特点
(1)开放时间的有限性。高校体育场馆最主要的用途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训练及竞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时间过多,甚至直接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则显得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非盈利性、盈利性二者并存。根据产品在消费方面是否具有排他性及竞争性,可将物品划分为私人产品及公共产品,而界于二者之间的既具有私人产品特性,同时又不乏公共产品特性,此类物品称为准公共产品。从体育场馆建设目的及其使用特点来看,不难看出高校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而存在,即其兼具非盈利性和盈利性。
(3)软硬件资源的优越性。高校拥有一批学历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体育教师,同时拥有充足的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等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在满足体育教学任务以后,运用正确的营销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
1、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大都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和能力,体育商贸规则及相关运作技巧等知识明显不足,很难实施各种经营方法,无法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配置。
2、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
第一,从锻炼人群来看,主要是在校师生,周边居民则非常有限;第二,就组织活动形式而言,以教学、训练及竞赛为主,以个体自主锻炼为辅;第三,就经济效益而言,大部分存在经营活动的体育场馆基本仅够满足管理人员的劳务支出;第四,从社会效益来看,高校体育场馆有助于周边居民的健身活动,不过,面向社会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非常有限。
3、管理体制不畅
高校对体育场馆有绝对的管理权及支配权,场馆管理方面大都是行政化管理方式。学校的后勤、体育部、工会及团委等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参与高校体育场館具体管理事务,此种各行其职的行政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管理职能,都在管,也可谓都不管,遇事相互推诿现象非常普遍。
四、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策略
1、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高校体育场馆需针对各类消费人群,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场馆资源的宣传力度,如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渠道公布场馆开放时间及收费标准等内容,提升高校体育场馆在市民中的认同感与影响力,吸引消费群体,并最大程度上开发潜在的消费群体。
2、切实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迫切需要高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在目前社会体育场馆资源比较短缺的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可以为社会大众的体育锻炼提供优质的健身场所,这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是大势所趋,有偿开放的收入可用于场馆维修,从而为学校减轻负担,最为重要的是,可解决群众健身场所缺乏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学校及社会是双赢的事情。
3、着力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
各高校需积极引进既懂体育发展规律同时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并注重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进一步提升其体育商贸规则及运作技巧的能力,努力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有序、规范开放。
4、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投入市场运营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实现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体育场馆能否达到该目的,关键是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既包括对场馆、器械的日常养护,同时也包括对锻炼人员的有效监管。
5、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不同健身群体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制定出合理的收费标准,从而实现体育场馆既可以满足大众需求,同时维持自身运转。
6、健全规章制度
注重体育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并加快体育立法进程,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社会开放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资源,除了要满足在校师生的体育健身所需外,也应该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贡献一份力量,这就要求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与能力,为锻炼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