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
摘 要:关于宫泽贤治西域题材作品《雁童子》的研究很多。根据研究方法把先行研究分为互文性、叙事学、原型批评、结构主义四类进行综述。综述发现,关于《雁童子》的互文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故事、天童子、西域元素三点。研究者对套装叙事结构非常关注,对文本套装形式本身,从叙事者、轮回转世的角度对这一叙事风格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宫泽贤治 雁童子 西域童话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北方民族大学一般科研项目(2016WYKY03):“近代日本文学中的西域想象——以宫泽贤治的西域书写为例”阶段性成果
一、作品简介
“我”来到塔克拉玛干地区的流沙,偶遇一位朝圣来的老人,从他那里听说了雁童子的故事。有一天,须利耶老爷与表弟在原野上散步,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表弟不听须利耶老爷的劝说,射中了其中的六只大雁,这些大雁变成了人形。一位大雁老人把最小的孙子雁童子托付给须利耶请求他认领为养子。雁童子生活在须利耶家一直到12岁那年,在沙车大寺遗迹发掘画着三个童子的壁画,其中一人长得很像童子,童子因此说出自己与须利耶老爷前世的因缘,之后便永远离开了。
二、先行研究综述
(一)互文性
关于《雁童子》的互文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故事、天童子、西域元素三点。猪口弘之在《贤治童话与佛典说话——<雁童子>涉典笔记》①1982当中,最先对《雁童子》这一作品进行了研究。该论文对《雁童子》中所涉及的雁的佛教故事及其出典,以及须利耶、鸠摩罗什等进行了考证,为后来的《雁童子》互文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雁童子》中天童子系谱的考察也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童子系谱看作贤治作品之间的互文性研究,故也将此类文献归于互文研究。关于童子谱系的先行研究主要有恩田逸夫②、杉浦静③、金子民雄④。杉浦静基于恩田逸夫的成果,考察了贤治宗教意识与《雁童子》写成之前后的童子系谱。探讨了贤治作品中的心象轮廓以及童话中出现的天人、壁画中的童子形象,以及主人公与叙事者的关系,是《雁童子》研究的前期工作。金子民雄着重从《雁童子》写成之前的文本中找出关于童子形象的描述,得出《仰望》是贤治从诗歌转向物语文体的转折点以及西域壁画童子是《雁童子》创作的原点的结论。周異夫在《西域童話<雁童子>》⑤2006基于以上成果对作品中的西域和佛教元素的互文性进行了解读。
上关于《雁童子》的互文性研究重点关注了文本之间的关联性。然而,却主要关注了故事之间的相似性,而忽略了相异性。笔者认为,互文性考察的价值不在于求同存异,而更在于“存同求异”,贤治对原型故事的裁剪、取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虚构、想象的部分才是研究作家风格更为重要的东西。本文即通过找出文本互文的地方,剥离出贤治加以反转、变形的地方,对贤治的独创性加以了重点论述。
(二)叙事学
小森阳一《最新宫泽贤治讲义》⑥1996当中对这个作品的叙事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解读。但是他的主旨不在于叙事的分析,而是通过叙事结构的解析最终探索了贤治所要传达的主题。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小森就提出了自己的论点,“从科学认识的角度来讲,宗教的神秘体验、幻觉都是‘真实的。贤治设定的西域这一舞台上呈现了这种认识和感觉的碰撞,并探讨了宗教性的心性原型。” ⑦小森认为这个故事是贤治“万物皆悲”宗教体验的文学具象表现。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感受到童子生命的悲哀,也因此告诉我们,我们所生活的人生当世,生命皆可悲,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性。
他认为,为了实现这个宗教言说,文本首先通过须利耶说出“万物皆悲”,然后又通过堂弟这个故事源头的第一叙事者向流沙地区的人们转述、又由流沙地区的人们向朝圣老人转述,老人又向“我”转述,“我”又通过文本向作为读者的我们转述,从而实现了宗教言说的传递(叙事者变换)。但是,无论叙事者、听众、童子的故事是否可信,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故事在被转述、听闻的过程中,提出了支撑信仰的‘信奉这一内心活动。”此外,他认为文本中的“我”与老人这样的朝圣者的孤独离开隐喻他者无法介入的朝圣者内心连续的自我问答在其封闭的意识中的不断反复。
小埜裕二《慈悲与空观——宫泽贤治的<雁童子>论》⑧2006以“高尚的故事”为切入点,认为“我”与老人的相遇是童子轮回转世之后“再次相遇的喜悦”,从而启发人们对现世要有慈悲情怀和空观。此论文局限于故事本身,陷入轮回转世和套装结构当中来回论证。
此外,关口安义(2008)⑨、宮澤哲夫(2009)⑩、遠藤祐(2002)也从套装叙事与轮回转世的角度进行了故事内部的循环论述。总体来说,研究者对套装叙事结构非常关注,但都局限于文本套装形式本身,从叙事者、轮回转世的角度对这一叙事结构进行了纠缠暧昧的描述。
(三)原型批评
堀竜一《天上与地上的往返物語与物語样式的变化——芥川龍之介<奉教人之死>与宫泽贤治<雁の童子>》(2009)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创始人弗莱《批评的解剖》中的观点,对雁童子当中出现的宗教相和神秘相进行了一对一的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雁童子》的套装结构源于神话原型的写作结构,是用宗教语言对原型故事的模仿和引用。这篇论文作为对西方理论的运用尝试看起来新颖,却为理论所牵引,忽略了作品的情感价值及贤治文本样式的独创价值。
(四)结构主义
运用结构主义对《雁童子》最为透彻的分析要数上述提到的小森阳一《最新宫泽贤治讲义》(1996)当中的分析。但由于他认为“堂弟”是文本的第一叙事者,并对此进行了有力的分析,使得叙事者问题成为论文最为突出的地方,并为后来许多敘事研究的学者所大量引用。分铜惇作认为童子的心象是贤治精神的分身,是他佛教信仰的具象化。文章通过妹妹的死、贤治北海道、华太旅行,以及西域想象之旅考察了贤治的心境,认为鸠摩罗什的生平故事被贤治文本化了。除此之外,分铜氏还对《雁童子》与《小岩井农场》《水仙月的四日》《亚细亚学者的散策》《青森挽歌》等诗歌的互文性进行了分析。竹内直人结合分铜氏、松田氏论点,探究了故事结构和内容的关系,再次考察了作品的套装式结构,认为故事的结构就是“悲哀”这一主题的具象化。堀竜一《文学的空间与朝圣之旅——宫泽贤治<雁童子>与和辻哲郎<古寺巡礼>(2008)探讨了“朝圣之旅”,认为故事中的朝圣之旅是贤治对人生之旅思索的文学表现。这篇文章通过雁童子从前世—现世—来世,地上—天上次元的改变、套装式结构的叙事方法,隐喻人生之旅的循环往复。
除此之外,还有竹下数马、五十岚茂雄以及宫泽哲夫的另一篇对童子性格设定的研究论文。
总之,以上从结构主义角度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剖析文本故事表面的具象形态,挖掘了文本背后的情感内涵。并且,对《雁童子》结构主义的研究都注意到了表层结构与宗教情感表现的同构问题,但对究竟是什么样的宗教情感都缺乏进一步深入的解读,而且对于文本表层故事与文本深层结构以及文本深层主题意义究竟如何取得同构,都没有展开具体切实的论证考察。
注释
① 猪口弘之.「賢治童話と仏典説話——<雁の童子>渉典メモ」[J].国文学 解釈と教材の研究,1982,27(3):24-30.
② 恩田逸夫.宮沢賢治と天の童子,宮沢賢治論3[M].東京:東京書籍1981(10)所収.
③ 杉浦静.「雁の童子」序説——天人·壁画の中の子供らの系譜——[J].国文学解釈と鑑賞,1988,53(2):92-97.
④ 金子民雄.「壁画の童子」,宮沢賢治と西域幻想[M].東京:中央公論社,1994:74-78.
⑤ 周異夫.西域童話としての「雁の童子」[J].西南学院大学国際文化論集, 2006,21(1):269-290.
⑥ 小森陽一.最新宮沢賢治講義[M].東京:朝日選書,1996.
⑦ 小森陽一.最新宮沢賢治講義[M].東京:朝日選書,1996:80.
⑧ 小埜裕二.慈悲と空観:宮沢賢治「雁の童子」論[J].上越教育大学研究紀要,2006,25(2):636-637.
⑨ 関口安義.賢治童話を読む[M].鎌倉:港の人 ,2008.
⑩ 宮澤哲夫.「<雁の童子>——拡大から収束へ——」[J].國文学解釈と鑑賞,2009,74(6):140-143.
参考文献
[1] 遠藤祐.「雁の童子」 と二人の語り手?あるいは<七>の物語[J].昭和女子大学学苑,2002,747(11):1-21.
[2] 堀竜一.「天上と地上の往還」物語と物語様式の変容 :芥川龍之介「奉教人の死」と宮沢賢治「雁の童子」[J].比較宗教思想研究,2009,9(3):1-21.
[3]分銅惇作.「雁の童子」——旅の意識と信仰の課題——.所収萬田務、伊藤真一郎編. 作品論宮沢賢治[C],東京:双文社,1984:103-116.
[4] 竹内直人.宮澤賢治「雁の童子」論--<悲しみ>の象形[J].芸術至上主義文芸 , 2001(27) :188-195.
[5] 堀竜一.文学的空間と巡礼の旅——宮沢賢治「雁の童子」と和辻哲郎『古寺巡礼』を中心に[J].所収栗原隆編.形と空間のなかの私[C].仙台:東北大学出版社,2008.
[6] 竹下数馬.「雁の童子」について[J].1995,四次元(7‐10):1500-1502.
[7] 五十嵐茂雄:「雁の童子」論―旅の自伝、あるいは悲哀[J].かながわ高校国語の研究,1990,(26):19-27.
[8] 宮沢哲夫.〈みあげた〉から「インドラの網」「雁の童子」へ--主人公の性格設定をめぐって[J].賢治研究,2006,(100) :5534-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