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张莹
【摘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山西太原市某公立幼儿园一个班级运用微信开展家园互动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式下的家园互动多为被动配合型,教师在其中占更大主动权,家园互动内容呈现非对称性特点,家园互动形式以文字表情居多。研究发现,运用微信开展家园互动工作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家长参与不足,双方地位不平等,内容层次較低等。据此,研究者提出应转变家园双方的互动观念与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家园微信互动的内容层次。
【关键词】家园互动;微信;家庭;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79-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的合作……要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1〕现代技术的发展衍生了很多新媒介,使得人们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微信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因其用户多、方便快捷,成为很多幼儿园开展家园互动的技术手段。本研究对基于微信的家园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有关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家园是如何通过微信进行互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幼儿园通过微信更有效地开展家园互动有所裨益。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某公立幼儿园的班级微信群为研究样本,截取近五个月来该微信群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班级微信群中的聊天信息,具体有文字资料、图片、视频、语音等。该微信群共75人,其中老师4名,家长70名(其中有父辈家长和祖辈家长),加上研究者本人。研究者在对该微信群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又从微信活跃人群、普通人群、冷淡人群中各选取一名家长和一位主班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主要分析两方面内容:互动关系分析和互动内容分析。互动关系分析主要包括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关系类型和互动关系主导情况,互动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互动内容主题和互动呈现形式。
2.访谈法
作为内容分析法的补充,笔者对三位家长和一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期进一步了解该班级家园微信互动的现状,具体内容有家长对家园互动的看法、重视程度、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以及教师对家园互动的态度和对家长配合的期望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家园微信互动关系分析
1.家园微信互动关系的类型
研究者按家园双方参与互动的积极程度将家园互动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冷漠旁观型、被动配合型、主动参与型和积极组织型。
冷漠旁观型是指在微信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关心微信群里与自己无关的信息,更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被动配合型是指在微信互动过程中完全由教师主导,家长被动配合,教师主要发布一些通知、活动安排、幼儿的园内活动视频,家长仅仅对这些信息作出回复,某些询问也只是对教师提问的应和。
主动参与型是指在微信互动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问题及时提出并展开讨论,教师更多地向家长提供一些育儿经验,家长及时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回应,还会向教师提出建议。互动双方都是积极主动的。
积极组织型是指在互动过程中,经常主动提出一些话题并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提出这些话题的人一般是教师或者微信群里的活跃分子。
研究发现,家园微信互动关系较多为被动配合型。家长和教师的互动类型与他们在微信群里的互动行为呈正相关。教师更熟悉那些与其经常互动的家长,会给他们更多的指导,而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会更高。而且,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越高,家园双方的互动就越深入,效果也会越好。〔2〕
2.家园微信互动关系的主导情况
(1)发布信息的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和家长几乎都在微信群里发布过信息,几乎都有过互动。从下表可以看出,74人中仅有一位家长从未发布过信息。同时,教师人均发布信息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家长,约为家长的7倍。而且,大部分教师发布信息的数量都在50条以上,大部分家长发布信息的数量在10~29条。
(2)发布信息的主动权
研究发现,家长在发布信息时有较多顾虑,他们会考虑自己发布的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以及大家对自己的看法,教师相对较少这方面的顾虑。〔3〕在信息主题方面,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信息是围绕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的,而围绕家长提出的话题展开的信息数量不足十分之一,围绕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的信息数量约为家长的8倍。从以上两点看,教师在发布信息时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二)家园微信互动内容分析
1.家园微信互动内容的主题
统计分析发现,家长发布的信息主题占前四位的是请假、节日祝福、对教师发布的内容的回应、询问幼儿在园情况(见图1)。教师发布信息的主题占前四位的是幼儿活动情境再现、回复家长询问、通知、教学计划安排(见图2)。对家园双方发布信息的主题进行比较发现:家园双方在互动内容上存在非对称性特点。教师发出的信息大多围绕教育教学展开,家长发出的信息大多围绕孩子生活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家园微信群中把握着互动的主题和方向,而家长做得更多的是对教师的配合和回应。总的来说,家园双方的微信互动更多的是由教师引导的,互动的质量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及加深。
2.家园微信互动内容的呈现形式
统计分析发现,家园双方发布信息的形式依次为文字、文字加表情、视频、表情、图片、语音(见图3)。其中,文字和表情总计达72%,视频17%、图片9%、语音2%,家园双方在发布信息时更多的是使用文字和表情。
访谈发现,家园双方认为表情符号使用方便,并且形象生动,可以拉近和互动对象的距离。符号互动论认为,使用表情符号能够增加交往对象对“客我”的亲近感,清晰表达“客我”的情绪,减少“客我”与“主我”之间的差异。〔4〕表情符号能够减少表达的偏差、拉近与交往对象之间的距离,因此,人们在交往中会较多选择表情符号。
另外,研究发现,教师通知、家长请假、育儿经验分享、询问幼儿在园情况,这些内容大多以文字形式呈现,它们大多比较重要和复杂;节日祝福、感谢、赞美这些内容大多以表情符号或图片方式呈现,具有趣味性和轻松感;而幼儿在园的表现大多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呈现,具有情境性和直观性。
三、讨论与建议
(一)家園微信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参与不足
家长参与不足表现为参与次数少和参与过程流于形式。统计分析发现,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70位家长中有17位家长在微信群里发布的信息不足10条,仅有4位家长发布信息超过30条,而且发布的信息大多与教师的引导有关。访谈发现,一些家长还仅仅停留在接受教师的通知、安排这一层面上,他们不发布信息,也不参与讨论,只是关注是否发布了新的通知。这些家长认为自己是旁观者,认为促进孩子的发展主要是教师的任务。
2.双方地位不平等
家长和教师作为微信家园互动的主体,双方都有自己的角色认知。访谈得知,在教师的心里,家长是伙伴、是合作者,但在家长的心里,教师更像是一个领导者,自己是服从者、配合者。〔5〕双方都愿意共同合作,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家长很多时候是被动的,他们觉得配合教师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当双方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家长基本会保持沉默,不管自己是否认同教师的观点,他们都不会进一步去追究这个问题。同时,家长也表示,在微信群里面,大家更多地会对教师发布的内容或主题进行讨论,参与的人也较多,对家长发布的内容或主题讨论就比较少,得到的回应也较少。总的来看,家长在微信互动中比较被动。有家长说,“老师说,我们跟着做就行了”。
3.互动内容层次低
家园微信互动内容层次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微信群中提供的育儿经验较少,双方对育儿问题不易展开深入的讨论。研究者发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用微信发布通知、请假、致以节假日祝福、告知幼儿在园的活动表现等信息,而针对育儿问题的讨论较少。而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家长实际上非常希望教师能够提供更多关于科学育儿方面的内容,用以指导自己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二是家长反馈缺失。大部分时候,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向教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也会特别乐意接收微信群里分享的图片和视频。但是,家长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却很少会通过微信群再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或发生的变化。家长在整个家园互动过程中大多只是一个单向的信息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交流者。
(二)改善家园微信互动的建议
1.家园双方应改变观念
(1)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参与微信家园互动的重要性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家园微信互动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树立平等的角色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家长应该有合作者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园微信互动中和教师是亲密的合作者,而不是服从者。家长应及时告诉教师自己的育儿需求或者需要得到的帮助,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找最优的教育方式。最后,家长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信任,全力支持和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家长的信任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
(2)教师应给予家长足够的尊重,坚持地位平等
作为教师要有礼有节,注意沟通方式,与家长在微信群中互动时应该多说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可以和家长私下里交谈。教师也应该虚心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园互动环境。教师在微信互动中还应该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对所有的家长一致对待,让每一个家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让每位家长都愿意和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进行充分的交流。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更多的家长参与家园微信互动。一方面,教师应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家长充分体会到家园微信互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让人们持续做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在微信群里可以发布更多家长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幼儿的活动视频、成长记录、育儿经验等。教师应充分考虑家长的需要,在家园微信互动过程中对家长的需求尽可能给予满足。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对家长良好的互动给予积极反馈,以充分发挥那些积极参与微信家园互动家长的榜样作用。事实上,家长能经常得到教师的正面回应,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参与的程度也会更好,家园互动也会更有成效。
3.提升家园互动的内容层次
家园互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家园双方应加强育儿观念方面的沟通。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为家长提供更多育儿方面的知识或经验,使家园微信互动发挥积极作用。家长应该提供更多与教育幼儿有关的信息,家长不仅要做微信信息的接受者,更要做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家长可以把幼儿在家中的行为表现、有趣的语言、对一些主题活动的感受以及自己对教师的建议等,及时发布在微信群里。这一方面可使家园微信互动内容更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也可让教师感受到家长参与互动的诚意,进而推进更深层次的家园互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静.基于网络的家园互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4〕董晶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社交媒体表情符号使用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3).
〔5〕李生兰.家长在家园合作共育中的角色探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33(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