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和历史经验,深刻阐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方面的要求,为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深情历史回望,深刻历史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回顾并没有从1921年起始开篇,而是往前追溯,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讲起,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转入,从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切进,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转变所蕴含的历史法则,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产生的历史飞跃和具有的历史影响。
(一)从中华民族的荣辱、抗争、探求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缔造过一系列中华盛世,在人类历史上曾迸发出耀眼光芒。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治”的大唐盛世,以及康雍乾时期的大清盛世,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曾有的历史辉煌。然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開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代以后,曾经的康乾盛世没能带来中国的接续繁荣,相反是百年的衰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日益贫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如何争取和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世代盼望和梦想,也因此成为很多阶级、阶层、政党、有识之士抛头颅、洒热血,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道路的强大动力。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没有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职,让位于代表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政权遂为北洋军阀所窃据,中国依旧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此失败。
严酷的现实表明,中国的救亡图存、独立富强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来寻找先进理论、开辟前进道路。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一大批知识分子主动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探求改造中国的新方案。在包括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思潮中,一种崭新的“主义”在一批先进分子的传播下,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这个新的“主义”就是在欧洲被称为“共产主义幽灵”的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诞生了。9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历史也表明,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二)从95年的伟大贡献和伟大飞跃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站在国家兴败、民族兴亡、文明兴衰的高度概括了党从成立至今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指明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所带来的三个“伟大飞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画卷。
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伟大历史贡献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以往、包括同时代其他阶级、政党、政治组织没能完成的历史重任,顽强求索救国救民真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帝国主义侵略,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奴役、剥削、压迫的命运,结束了100多年来国家战乱不休、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
第二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伟大历史贡献是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历史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历史的开端。当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完成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必须承担的历史职责,就是如何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国强民富。由于处在建国开端、建设初期,面对的都是全新课题,加上革命成功后迸发的高涨建设热情和急速追赶的发展心理,使这个历史阶段呈现出革命和建设交织、经验和教训共生、成功和挫败并存的历史特点。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顶住帝国主义国家重重封锁的压力,在国内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另一方面,从1956年到1978年,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22年,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上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是,也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建立起稳固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第三个伟大贡献是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历史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并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有共计7亿多人口先后摆脱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巨大的发展成就,“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从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影响。95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國人民命运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十分罕见。
从中华文明史来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只是走到近代,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遭遇到西方文明的征伐,陷入空前的危机。近百年来,从林则徐、魏源,到李鸿章、张之洞,再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一代代中国仁人志士为中华文明寻求重振的出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成为中华文明由衰微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点。9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不屈不挠,勇于革新,敢于创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本位,走出一条西方之外的现代化道路,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从世界社会主义史来看,世界社会主义有着近500年的发展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尝试改革,力求焕发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但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导致苏联东欧剧变,人类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以苏联模式的失败而进入低谷时期。
社会主义思想最早传入中国是19世纪末。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上,第一次介绍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中国知识界的广泛注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真正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尽管遭受过严重挫折,但始终没有改变对社会主义的方向追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也没有固守苏联模式,而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探索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使世界社会主义从苏东剧变的阴影中走出来,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来看,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后的屈辱历史,开启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建设与发展之路。当时的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美国曾叫嚣:“中国共产党能打赢战争,却无法解决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毛泽东也曾经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面对一穷二白的基础,毛泽东在忧患中也表达了一种坚定信念,那就是要在新中国的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不被彻底开除球籍。
60多年的埋头苦干、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用不到三十年时间将中国初步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又用三十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不少科技尖端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正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目标的信心和能力,彻底摆脱了近代以来挥之不去的被开除球籍的梦魇,“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四)从历史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中国的繁荣富强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努力奋斗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三个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对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的深刻揭示。
1.中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取决于先进理论的指导和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和其他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就是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后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指针。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党的先进性很难保持,党的领导活动很难保证正确、自觉、富有成效。同样,没有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实践证明,思想强则党强,党领导正确则国家发展兴旺。
2. 95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历史不能忘却、不容否定。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是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薪火相传的壮丽事业。
95年的历史反映了几代共产党人在同一信仰凝聚下始终不渝的奋斗探索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包括教训总结的基础上获得的。
因此,要充分认识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正确认识各个历史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历史而不歪曲或割断历史,实事求是而不拔高或苛求前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不能丢失,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不能否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不能动摇。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开辟的道路和形成的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个事业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凝聚了世代中国人的梦想,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义不容辞。事业的完成和推进要有正确的道路,这个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理当倍加珍惜。事业的完成和推进还要有科学的战略去实施,这个战略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其正确性已为党95年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更突出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的历史所证明。
二、秉承历史优势,坚定历史担当。回首历史,中国共产党无愧于历史;立足现实,中国共产党还要在迎接挑战中前进,在克服困难中发展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提出了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具体要求,涉及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方向道路、根本宗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多个领域,明确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使命和历史担当。
(一)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于一个人来讲,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了最初的追求,不要失去本色。对于一个政党而言,不忘初心,就是不要迷失“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样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深刻体现了人民主体思想,鲜明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始终不变的政治情怀,展现出全党上下秉承人民意志、“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的政治担当。
1.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马克思主义揭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党的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全部来源于这种人民观,党的全部使命担当基于这种人民观,党的所有成功实践同样取决于这种人民观。正是恪守这种人民观,无论是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艰辛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岁月,直至锐意创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始终坚持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也正是坚守这种人民观,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郑重申明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工具,不断告诫并反复阐明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做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務者。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之所在,也是继续依靠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之所在。
2.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是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人民立场就是人民至上,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党奋斗的最高目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要如此。唯有如此,党才能获得以往的成功,党才有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3.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是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情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确认的基本政治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干部作为公仆为人民谋利益不是权力的施舍,而是人民赋予的职责,人民不是干部管制的对象,而是依靠和服务的主体。做人民公仆意味着牺牲、奉献,服务、造福于民是使命所托。毛泽东同志曾经把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比作“上帝”,号召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上帝”; 周恩来称“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焦裕禄坦言“我们不是人民的上司,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和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这些话语充分回答了“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反映了党对自身与人民关系的科学构建与正确把握,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初心。
(二)继续前进,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讲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辉煌历史成就,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历史创造。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中国共产党要想把握和赢得未来,还必须立足现实,从过去成功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1.把握继续前进的理论、理想与信念支撑。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寻觅尝试过西方的各种思想武器。在思想的探索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能够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还找到了社会力量正确地改造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即使是那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广度深度的不断拓展而努力探索,勇于突破,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至今不曾改变和动摇。共产主义理想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是党的先进性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精神支柱。理想的确立是立足于现实的,理想的实现则建立在现实发展之中。共产主义理想实质上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只有在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的奋斗中才能成为现实。因此,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既要志存高远,又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做好当下。这个“当下”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独创的”发展模式,既是当前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其中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让世界看到了5000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和执政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孕育创造的现代先进文化的强大力量,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有底气,更加深厚持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人都要无所畏惧,排除干扰,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把握继续前进的任务目标与重要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党的十八大分步骤、定时间,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也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际,共产党人要有自我革命的气魄,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同时要以法治推动为保障推动改革深化,确保改革依法进行。改革的决策和行动能够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决不能以改革之名牺牲法治理念、违背宪法法律基本原则。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3.把握继续前进的内在力量与外部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信奉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一政治理念,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重申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特别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发展中的根本原则问题,彰显了党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也表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依靠的主体力量,是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线。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外部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讲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觊觎他国权益,但也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因此,13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同时也无疑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和平安定的外部条件。
4.把握继续前进的党的最大优势与党的建设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付出巨大牺牲而确立的。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仅从政治上保证了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國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而且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大解放,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奇迹。历史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建设对于一个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对于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来说,关系重大、牵动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揭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面对党肩负的历史重任、经受的各种考验和面临的各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强调“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进一步提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用高素质干部等,表达了党中央从严管党治党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减,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其中提出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由表及里、由外向内的重要深化。
三、继续历史赶考,不辱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关于“进京赶考”的著名论断,并以60多年的丰硕成果对党的历史性考试作出了成绩优异的判定,同时以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强调指出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号召全党继续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毫无疑问,在95年的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历尽艰辛,接续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向历史、向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但中国共产党绝不能因此居功自傲、沉醉于以往的辉煌,放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而应从历史的光荣中获得更强的自信、取得更多的经验,从中汲取更大的力量投身到当代责任使命的完成中,不负历史和人民的重托。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日之中国,充满朝气,蓬勃向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今日之中国,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所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挑战更严峻、矛盾更深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关键的时期。
“两个务必”是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解放而郑重提出的重要思想,毛泽东以战略家的远见,预见到巨大胜利和重大历史转折,党内可能会出现“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警醒全党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要求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坚决防范和克服这些不良情绪”。
在建党95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再次处在和当年历史相似的情形中,即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无比自豪的建设成就,但是,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仍有继续前进的路要走,而这段路绝非一片坦途,中国共产党还将面对不少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重申了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意在警醒全党在成绩面前不能一味陶醉、盲目自大,懈怠前进的斗志,激励并要求全党永远保持“两个务必”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时间跨越了60多年,“两个务必”思想再次重提,其历史意义极为深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的一脉传承、奋斗的接续传递、力量的蓬勃昂扬,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再创辉煌、写好历史答卷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