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

2017-05-05 01:55朱海林
艺术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环境问题艺术价值公共性

朱海林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众多便利,但也在多个方面给人类和自然带来了伤害。西方的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开始针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进行了整体的反思。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环境问题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艺术家们也越发关注环境的恶化问题,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创造出了很多新颖的艺术作品,折射出了艺术家们对于生存环境强烈的敏感度与感知力。当今的艺术价值的提高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结合现实社会和对以“环境”主题的公共艺术实践案例分析,论证公共艺术是推动环境更新与维护环境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艺术;公共性;环境问题;艺术价值

1 当代公共艺术的概况

艺术的发展主要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从而产生变化。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相互作用,造就了时代需要的艺术形态。近几年来,“公共艺术”这一词汇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社会文明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艺术的价值也在逐步提高。公共艺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它所在区域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整个国家。

公共艺术自身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艺术概念与空间概念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公共艺术”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强调大众可以参与和交流的特定空间里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及文化传承性。在“公共性”的前提下,艺术不仅提高了公众的文化品位与满足其精神需求,使其开阔了视野,还提高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在公众的眼中,它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而在艺术家的眼中,它始终是自由的、灵活的艺术范畴。艺术的“公共性”表明了艺术对于大众的重要价值所在,公共艺术作品取材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为大众所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是随着城市化推进而迅速发展。对于城镇规划、城市公园建设、公共社区打造以及人们的交流互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 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特征

艺术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起着唤醒“沉睡”空间的作用。即空间中创造活力营造开放性的中介。空间的公共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都一再经历了现实时代的变革与语意转换的洗礼。也就是说,空间的固定性是不存在的,艺术的介入也是必然的。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公共空间都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界说。

艺术与空间的结合必须符合大众化、人性化的要求。艺术置入空间呈现出来的具有趣味性、互动性与文化性等特征。空间中的趣味性是通过艺术的点缀,得以让小空间发生变化。趣味性是让人与空间的交流中产生共鸣、互动、刺激等感受。它不是简单的、肤浅的另类性,而是创新的、高雅的艺术性。这样才能符合空间更新的需求。在空间趣味性的引导下,互动性也进而产生了。人们可以在特定的空间里与艺术品进行互动,能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当空间的艺术氛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时,说明艺术与空间的结合是成功的。随着时代标签的变化,艺术空间也成了发展与传承文化的媒介。

3 公共艺术浸入空间环境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它原有的灵魂,根植于公共艺术生态体系中,呼应自然,对应现实。艺术作品起着点缀环境的作用,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以无形的对话形式与人类、自然产生互动,起着反映现实、更新环境、维护环境的功能。艺术与公共性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能够与整个大环境和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品在环境的植入中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艺术与环境的结合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表达形式,传达了功能多样性的作用。

3.1 涂鸦艺术的浸入

意大利街头艺术家Blu,有着超现实主义的个人艺术世界。这位年轻艺术家热衷于涂鸦、街头艺术。像许多街头艺术家一样,Blu一直保持着与媒体和艺术市场的距离。Blu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时日不多》,以惯用的涂鸦形式呈现于墙面。简单的一面墙,以涂鸦的手法和艺术的融合,传达了对环境维护与治理的重要性。以沙漏作为创达蕴意的媒介,环境与水的关系影响着人类居住的环境。这幅涂鸦的艺术作品,完美的释放了“公共性”的作用。像一面镜子一样向人们展示现代文明的污垢、贪图与欲望的一面。(如图1)

3.2 雕塑艺术的浸入

在公共艺术作品中,雕塑作品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立于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它可能在高层的建筑、拥挤的城市中,起到缓解城市拥堵所造成的刻板、单调的现象,且对周边的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公共艺术领域里,不得不提到的是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的《晒日光浴的野兔》。他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充满童趣。最新的作品《日光浴的野兔》,坐落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岸接近“圣彼得和保罗”城堡的野兔岛上,它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一。当地野兔传说是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它体现着民族文化融于艺术的现象,代表着地方特色的重塑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品由细木条作为材料,涂成多彩的颜色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在这座岛上,这件艺术作品是现代创新型的雕塑作品,把环境的新鲜血液流入人们的公共生活中,在公共的领域里起着更新环境、活跃环境的艺术效果。(如图2)

3.3 建筑艺术的浸入

公共艺术已经不再是空间里单纯的装饰与美化,它已经是介入公众群体精神层面的重要力量。艺术扮演着文化塑造者的同时,也在以某种积极高尚的品质舒缓人性中某种恶劣的行为。即艺术改善环境,环境以积极的态度影响他人。委内瑞拉建筑师Alejandro Haiek Coll所设计的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就是以艺术的自身人格来重塑环境及影响当地群众。(如图3)

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原本是一个停车场,通过对它进行永久性的改造,从旧停车场变为当地的文化活动点。并以艺术的设计手法重塑体现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以一种建筑空间的形式来表现贫民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利用环保材料,利用集装箱立体与地形相结合,将废弃的停车场变成生态公园,将文化氛围融入群众的生活中。微景观与微城市的重塑,需要有一个环境形态和社会形态相一致的、相协调的空间。这不是一個简单的艺术项目,它以艺术生态的方式来塑造空间,而生态不仅仅对于大自然层面,更多的是针对人类的生活娱乐。通过改变这些建筑空间的潜在的凝聚力来打破原有的社会冷漠,同时恢复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4 结语

在人类空间形态和社会思维的发展中,公共艺术以一种特有的功能对空间进行结合与重组,进而再通过设计者进行施展与塑造,可以说它就是一门创新型艺术,一门新兴学科。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年代寻求环境更新的艺术载体,是保持空间活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艺术有着强大的功能性,并能以多种形式影射全球环境的更新问题,甚至复杂的人性问题。在环境更新的层面中,公共艺术扮演着环境“修理工”的角色,它的能动作用在于引导、互动、交流及触动人们深刻的反思。在未来的发展中,艺术的公共性会赋予新的内涵及新的价值,将打破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固化模式,让其展现勃勃生机的景象。

参考文献:

[1] 何小青.公共艺术之“公共性”流变源考[J].装饰,2013:1-3.

[2]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9.

[3] 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2.

[4] 黄才郎.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4:6-12.

[5] 赵志红.黄宗贤.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话语转换——公共艺术概念的变迁[J].美术观察,2007:1-16.

[6] 后德仟.巴塞隆纳新公共艺术运动[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4:2-6.

猜你喜欢
环境问题艺术价值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